【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諸傷門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理中丸。
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
脾胃屬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
在三焦曰中焦。
因中焦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主,故名曰理中丸。
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
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
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是以白朮為臣。
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
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
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寒則中焦不治。
《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
脾胃居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之,故有諸加減焉。
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
氣壅而不瀉,則築然動也,白朮味甘補氣,去白朮則氣易散。
桂辛熱,腎氣動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熱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腎氣,泄奔豚氣。
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
氣上逆則吐多,朮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
《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以其辛散,故吐多者加之。
下多者還用白朮,氣泄而不收則下多,朮甘壅補,使正氣收而不下泄也。
或曰濕勝則濡泄,朮專除濕,故下多者加之。
悸者加茯苓,飲聚則悸,茯苓味甘,滲泄伏水,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倍加術,津液不足則渴,朮甘以補津液,故加之。
腹中痛者加人參,虛則痛,經曰: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寒多者加乾薑,以辛熱能散寒也。
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
《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朮甘壅補,於腹中滿者則去之。
附子味辛熱,氣壅鬱腹為之滿,以熱勝寒,以辛散滿,故加附子。
經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此之謂也。
建中湯,《內經》曰:肝生於左,肺生於右,心位在上,腎處在下,左右上下四臟居焉。
脾者土也,應中央,處四臟之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
膠飴味甘溫,甘草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而甘草為臣。
桂辛熱,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
芍藥味酸,微寒,收也、泄也,津液不通,收而行之。
是以桂、芍藥為佐。
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
《靈樞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也。
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
甘辛相合,脾胃建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也。
嘔家不用此湯,以味甜故也。
《寶鑒》育氣湯、參術調中湯、養胃進食丸、寬中進食丸、和中丸、安胃丸、補中丸、加減平胃散、嘉禾散、白朮散、緩中丸、沉香鱉甲散、十華散、沉香溫脾湯、濃朴溫中湯、雙和湯、小沉香丸、木香分氣丸、木香餅子。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