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智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在《莊子》裏面有一篇提到說孔子去拜訪老子,大談仁義的道理。
我們都知道儒家的思想,當然是希望你努力實現仁義道德嘛,不斷修養自己的品格,但是在老子看起來呢,恐怕有不一樣的看法。
因為道家比較重視一種智慧的覺悟,也就是從整體來看,讓每一樣東西,順其自然,可以相安無事,所以老子跟他說,他說飛揚的米糠掉到眼睛裏,看起來天地四方都變了位置。
然後呢你被蚊蟲咬到的話,整夜都睡不著覺,你講這些仁義在我心中作祟,害我心中受到擾亂,沒有比他更大的禍害了。
接著老子說了一個簡單的比喻,他說天鵝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潔白,烏鴉不必天天去浸染,自然就漆黑,你看有些人染頭發,隔一段時間非染不可,不然就長出白發了,那么天鵝跟烏鴉它是一白、一黑,這是天生的嘛,你再怎么努力去改變,也不可能改掉這種天生的本性、天生的特質。
然後這個老子接著說,他說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辯論,你不用說黑跟白哪一樣更好,或者誰比較對,他說,名聲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廣,他用名聲來跟黑白對照,黑白是我們看到的黑白,那是人類在看。
人類所看的跟其他生物所看的是否一樣呢?我們都知道不一定,其他生物所看的,恐怕可以超過我們所見的像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個之外的各種顏色,那么人的名聲也是外在的。
譬如你聽到這個人很有名,這個名是外在的,也許天下人都看錯了,或者如果這個人的名聲不好,那也許是被冤枉的,你跟他見面一談才發現說,他並沒有別人所說的這么壞啊,所以像這種就說明,你不要從外表來判斷。
接著莊子說了一句,他在他的書裏面多次引用的比喻,也是非常有名的比喻,他說泉水幹涸了,幾條魚一起困在陸地上,互相吐氣來滋潤的對方,互相吐水來潤澤對方,這實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記的對方。
這段話我們到現在就把它說成是“以氣相噓濡”,譬如說幾個人互相安慰,互相鼓勵,就好像是莊子所描述的情況,活在世界上很多時候就會發現,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大家在一起就互相訴苦,互相抱怨,說你看人生真是不公不義,別人有貴重相助,我們專門犯小人,所以我們這些人要互相鼓勵、互相安慰。
像這就很接近莊子所說的,幾條魚已經失去了水,困阻在地上,這個時候只有怎么樣呢?苟延殘喘,這種情況聽到就覺得很可憐啊,所以莊子勸我們說那你怎么樣比得上在江湖裏面互相忘記對方呢?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就魚來說的話呢,魚怎么可能自己選擇不要這些江水、湖水呢?而是不得已,被迫的,相對的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在某一方面沒有人完全可以心想事成。
每一個人都一定是在某些環境裏面有某些遭遇,那么這種情況呢,就好象是不得已,我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能為力,我只有身邊幾個朋友、家人、親戚互相安慰一下,希望能夠鼓起勇氣,繼續勉強的活下去。
那在莊子他相信,他認為我們不用活得那么辛苦,事實上他所謂的江湖呢,就是道,道是無所不在的,道是無所不在的話呢,就看你有沒有眼光、有沒有智慧可以覺悟到什么是道。
那如果你要覺悟到什么是道的話呢,你可以換一個方向來想,首先就要設法把自我的執著設法化解,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我,沒有自我怎么可能活下去呢,但自我可能成為一個界限,叫做我執。
就是我執著於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那你一說我的,我的比起不是我的,當然是不成比例嘛,我那么小,我有得那么少,那么我看到不是我的,天地這么大,萬物這么多,那我當然會覺得哎呀,這個生命真是委屈呀。
所以如果說我把我的界限化除的話呢,馬上就會感覺到一種逍遙自在的樂趣,像蘇東坡他寫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則為聲,目遇之則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像這種大自然的美景永遠是我們的資源。
同時我們也要練習尋找自己在人文方面的調節方法,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事實上,西方有很多思想家都告訴我們,不能忽略音樂。
像尼采就說,生活中少了音樂像是一種錯誤,另外一位法國哲學家馬賽爾他也說,他說每一次我心情低潮的時候呢,就靠音樂跟大自然來使我重新提振活力,所以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方法。
像這種的方法在莊子來說的話,他比較傾向於大自然,因為你要聽音樂的話呢,你還需要准備一個CDplayer或是其他的現代科技的產品,那萬一你一個人落難的時候呢,你要聽音樂也不容易啊,它也需要條件的。
那如果說,你能夠欣賞大自然的話,學習道家,了解道無所不在,任何東西、任何地方它都有一種美感可以讓我欣賞,那能夠做到這一步的話呢,那就沒有什么掛礙了。
也就是說你隨時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從表面上看,從人的角度看,也許有些委屈,有些伸展不開,但是從道來看的話呢,它是一種整體,你絕對不要受到限制,你要感覺到身體受限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你的心靈呢,還是要能夠擺脫自我的限制,能夠自由逍遙,能夠欣賞在你身邊所有出現的任何的美好的事情、美好的景觀,然後讓你自己有一種審美的眼光。
培養審美的眼光是最根本的,譬如說前面提到有的烏鴉是黑的,天鵝是白的,就它本身來欣賞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引用: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70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