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衡醫案-麻疹危證扶陽救逆二例順證一例】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吳佩衡醫案-麻疹危證扶陽救逆二例順證一例</FONT>】</FONT></STRONG></P><P align=center> </P><B><FONT size=4>陶××,年三十二歲,江西人,住上海。
<P> </P>有四子一女,於1932年3月值麻疹流行,將其長次兩子(七至丸歲),送往蘇州躲避。
<P> </P>殊料去後均出麻疹,誤服寒涼之藥相繼夭亡。
<P> </P>三四兩子,約二至四歲,在上海亦患麻疹,住某廣東醫院治療。
<P> </P>病至嚴重時,該院診斷為: 「肺炎」,延余到該院診視。
<P> </P>兩孩均同臥於小床內,麻疹雖免,但發熱不退,喘咳痰鳴,滿口涎痰隨時流出口外,不知曾服何藥。
<P> </P>見喂入黃果水時,仍從口中外流。
<P> </P>顏面青黯(陰象外露),兩顴發赤(虛陽外泄),唇色青紫,指紋青黑出二關,脈搏緊急(寒極之象),大便鶩溏(水寒土濕,木邪賊土),乳食不進(胃中虛寒,司運失權)。
<P> </P>該院認為病勢嚴重,別無他法,已感束手。
<P> </P>余診視後,當即告以病勢危篤,已成三陰寒極之症,寒痰內壅,真陽外泄,有風動或衰脫之勢,急宜扶陽抑陰,溫逐寒痰為主。
<P> </P>若服後湧吐寒痰,係病除之兆。
<P> </P>如熱退喘平,尚可轉危為安。
<P> </P>倘若緩治或再施寒涼之藥,必危殆無救。
<P> </P>渠因長次兩子已夭亡,三、四兩孩又復病重,驚慌不已,要求設法搶救,萬分信任,縱雖不起,決無怨言。
<P> </P>遂擬四逆二陳湯加丁香、肉桂、少佐麻辛,分量加重,與兩孩同服(因其病情相同,故共服一劑)。
<P> </P>附片<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00">100</SPAN>克 乾薑24克 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法夏10克 廣皮6克 茯苓15克 細辛3克 公丁香6克 炙麻絨3克 甘草10克 此方服後,均嘔吐涎痰碗許,自汗淋漓,大便泄瀉。
<P> </P>次日複診,發熱已退十之七八,喘平十之五、六,口中涎沫減去十之八、九,喉間痰嗚亦減去其半,略進乳食。
<P> </P>照原方加量去麻辛治之。
<P> </P>附片130克 乾薑36克 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化紅6克 茯苓15克 法夏10克 公丁香6克 甘草10克第二方服後,又各吐涎痰碗許。
<P> </P>第三日複診,已脈靜身涼,喘平瀉止,眠食較佳,咳減十之六、七,顏面及指紋青紫均退。
<P> </P>照原方去公丁,加細辛、五味、黃耆,連進三劑,諸病痊癒。
<P> </P>渠之另一女孩,約五歲多,亦繼出麻疹。
<P> </P>初起即發熱、涕清,而加咳嗽,嘔吐泄瀉,目淚盈眶。
<P> </P>擬以桂枝葛根湯加防風、薄荷。
<P> </P>桂枝10克 杭芍10克 葛根10克 防風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生薑10克 大棗2枚服上方後麻疹漸出。
<P> </P>第二劑去葛根加黃耆16克,服後全身透達。
<P> </P>第三劑黃耆桂枝五物湯,服後疹灰脈靜身涼,平安而愈。
<P> </P>黃耆15克 桂枝10克 生薑10克 大棗2枚 杭芍10克按:陶某五個小孩,長次兩子,遠避隔離不能倖免,誤於寒涼之藥而夭亡。
<P> </P>三、四兩子轉「肺炎」而嚴重,得回陽救逆之劑搶救而全活。
<P> </P>一女孩用藥適當,兩、三劑平淡之藥而治癒。
<P> </P>以此觀之,凡治麻疹一證,立方用藥,務須細心審慎。
<P> </P>明朝李念莪《內經知要》注《陰陽應象大論》關於「少火生氣」云:「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歧黃之罪人哉。」
<P> </P>此為醫醫之言,須熟記之。 </FONT></B>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