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陽節的由來與意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11 21:57: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重陽節的由來與意義

 

農曆的「九月九」是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也叫「重九」,是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重疊,謂之重陽,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長壽之說。

 

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曹丕曾書與鍾繇曰:「九九乃長壽日,可聚會也。」

 

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在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而又叫「登高節」

 

這一天人們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各種活動,雖然那已經是中國遠古的傳說了, 但對台灣人來說,還是很有意思的。


南朝梁人吳均之的《續齊諧記》記載:相傳東漢時代,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學道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務必縫制絳色(深紅色)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

 

恆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

 

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故自東漢起,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用菊花酒,以消除災難。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

 

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開,而文人雅士對嬌艷傲霜的菊花,十分喜愛,在唐代詩人詠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維「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

 

李欣「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惡酒,湯餅茱萸香」(九月劉十八東堂集),由此可見,唐代簡直是沒有了菊花就不能過重陽,不插茱萸不過節了。

 

菊花不僅它千姿百態的豔容使人傾慕,它的傲然剛強的氣質更令人折腰,所以,歷代文人無不賞菊、詠菊、讚菊,甚至連黃巢都曾寫過「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的詠菊詩,來抒發其胸中之情。

 

根據《夢梁錄》記載: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宋朝人還給菊花、茱萸這兩樣東西起了兩個雅致的別號,叫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

 

當時有名的菊花高達七、八十種,如萬齡菊(形狀如蓮房者);

 

金鈴菊(又黃又圓的);

 

桃花菊(粉紅色的),花的顏色、名字,多得不勝枚舉,簡直可以說是菊花花會。

 

詠菊花最著名的莫過於女詞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端老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重陽節的習俗:

 

佩帶茱萸:

 

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人佩帶的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其中前兩種為中藥藥材,具有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

 

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現今佩茱萸的習俗已沒有了。

 

賞菊、飲菊花酒:

 

酒是節慶必備的飲料,重陽節是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開,故九月又稱「菊月」。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

 

相傳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

 

所以郭元振有詩曰:「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陶淵明九日詩中也提到:「酒能袪百慮,菊能制頹令。」

 

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九月閑居》詩序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膠靡由,空服九華」。

 

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性情恬淡,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陽節時就陶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雅情緒中。

 

根據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

 

有一年重陽佳節,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

 

突然間抬頭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

 

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

 

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罈,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

 

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後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吃重陽糕:

 

唐朝及宋朝時,重陽節講究吃糕,就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節的食品。

 

因「糕」與「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重陽節登高的時候吃糕,象徵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據吳自牧《夢梁錄》云:在重陽節吃糕已十分講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閤分及貴家相為饋送」。

 

《乾淳歲時記》還記載一種特殊的重陽節日食品,「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蘭秋菊』。」

 

可見當時食品之精細。到了明清時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麥麵作餅,點綴棗栗,稱之為花糕。

 

明清人們吃花糕也頗有講究,依據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在重陽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上,祝福道:「願兒百事俱高」。

 

這充分表現出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心願。

 

登高郊遊:

 

據《西京雜記》重陽登高也開始於西漢。

 

重陽節前後,天氣漸涼,是登山活動的好時辰。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就喜愛重九登高,因此描寫重陽登高遠眺、欣賞山河美景的詩相當的多。

 

到今天,登高已經是廣受喜愛的健身活動,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攜幼登山健行,從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舒展筋骨,鍛鍊體魄,調劑心情,還可以增進人際關係,真是一舉多得的活動。

 

許多團體也利用慶典,舉辦登山活動,都受到歡迎。

 

現今臺灣各地,提供居民健行的登山步道,到處皆是,登山活動也不限於秋高氣爽的時節,已成為全民最喜愛的戶外活動之一了。

 

同時難能可貴的是,人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大多數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資源的觀念,能注意到環境的維護。

 

教育部順著民間重九登高的習俗,訂定國曆的九月九日為體育節,以推展國民體育。

 

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最早的風箏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鳶」,據說魯班曾與墨子比藝,做出能在天上飛三天的木鳶。

 

到了東漢以後,才出現用紙做的「紙鳶」或「紙鷂」,到了五代時,李鄴曾在宮中放紙鳶,紙鳶上裝有響笛,風一吹,便發出近似古箏的聲音,因此把紙鳶稱為「風箏」。

 

到了明清,風箏的製作更為精巧,種類也大為增多。

 

在古代,風箏曾多次被利用於軍事,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韓信就曾利用風箏來測量皇宮的距離,準備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宮。

 

南朝梁武帝蕭衍被叛軍圍困在臺城,唐代張伍被叛軍圍困在洛城時,都是利用風箏把求救信送出去。

 

「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

 

由於農曆九月以後,臺灣季風漸強,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敬老活動:

 

「九九」諧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壽,我國內政部為了弘揚「敬老崇孝」的傳統,特別訂定以重陽節為「敬老節」,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展開敬老活動,喚醒民眾重視老人、尊敬老人以這一天為「敬老節」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9:32 , Processed in 0.2890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