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素問直解】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4:30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 何?

 

愿聞天地之至數,而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即上文以人應之之意。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 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一者,數之始;

 

九者,數之終。

 

故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奇也,陽也,故一者天;

 

二者,偶也,陰也,故二者地;

 

三者,參也,參於天地之間,故三者人。

 

因而三之,則天有天地人,地有天地人,人有天地人,故三三者九。

 

以至數而合於天地,故以應九野,九野地裡之合於天度也。

 

以至數而合於人身,故人有三部,一部各有三候,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此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而通決死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4:54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何謂三部?

 

三部何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陰陽之理,從陰而陽,自下而上,故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而一部之中,各有三候,三候者,各有天有地有人也。

 

必以指循切而按導之,乃為部候之真。

 

有如後文所云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是頭面之候有三,而為上部也。

 

詳見下文。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是手陰陽之候有三,而為中部也。

 

詳見下文。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 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是足三陰之候有三,而為下部也。

 

足厥陰,肝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足少陰,腎也,故下部之地以候腎;

 

足太陰,脾也,故下部之人以候脾,而合於胃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02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下部既明,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氣;

 

人以候心。

 

手太陰,肺也,故天以候肺。

 

手陽明大腸,肺之府也,故地以候胸中之氣。

 

手少陰,心也,故人以候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10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上部何以候之?

 

下部中部既明,上部何以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頭角之氣;

 

地以候口齒之氣;

 

人以候耳目之氣。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故天以候頭角之氣:上部地,兩頰之動脈,故地以候口齒之氣;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故人以候耳目之氣。

 

由此觀之,則頭面為上部,胸膈為中部,脅腹為下部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

 

九 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上文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乃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部三候,三而三之,合則為九。

 

以至數而合於天地,則九分為九野。

 

以天地而合於人形,則九野為九藏。

 

九藏者,肝肺心脾腎,藏魂魄神意志,故神藏五;

 

大腸、小腸、胃與膀胱,藏水穀糟粕,故形藏四,合神藏形藏而為九藏。

 

若五臟之神氣已敗,不榮於外,則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此一節論人身三部九候,合於天地之至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18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以候奈何?

 

上節論三部九候,此下但論九候之法,故問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 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度,入聲。

 

九候主周身之形氣,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候其外。

 

調其氣之虛實,以候其內,如實則瀉之,如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之凝滯,而後調補其血脈之不足,無問其病之外內,要以血脈之平為期,此候之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26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決死生奈何?

 

九候何以決死生。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三五  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形與脈氣貴相合也,如形盛脈細而少氣,不足以息者,是形體有餘,脈氣反衰,故危。

 

如形瘦脈大,而胸中多氣者,是形體不足,脈氣反強,故死。

 

是必形氣相得者,生。

 

若形氣相為參伍,而不調者,病。

 

若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數,上聲。

 

夫參伍不調,而上下左右之脈,相應於指,如參舂者,則病甚,參舂者,此上彼下,彼上此下,不相合地。

 

三部九候皆相失,而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不可數者,脈體錯亂,不可數其至數也。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內陷者,死。

 

夫上下左右,相應如參舂,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設中部之候雖獨調,究與上下左右之眾臟相失,是上下左右不歸於中土,故死。

 

若上下左右之候有餘,而中部之候相減,是中土不達於上下左右,故亦死。

 

夫上下左右,歸於中部,而五臟之精,皆注於目,今目內陷,則五臟俱絕,故死。

 

此九候以決死生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35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欲決死生,必識病因,帝故問之。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欲知病之所在,須察九候而診視之。

 

如察九候,其脈有獨小者病,有獨大者病;

 

其脈有獨疾者病,有獨遲者病;

 

脈中有獨熱者病,有獨寒者病;

 

有生陽之氣,不能上升,獨陷下者病,是察九候而有七診之病也。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其 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踝,蛙去聲。

 

彈,平聲。

 

蠕,音蟬。

 

踝、蠕余篇同。

 

中,去聲。

 

上文小大疾遲寒熱為病,其病猶輕,若陷下則生陽之氣不升,其病必危。

 

故當以兩手而按其足踝,其法以左手於病者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

 

夫足外踝上七寸,乃承山之穴,屬足太陽,今去踝五寸,則在承山之下,庶右手於病者足上,當踝而彈之,蓋左手按脈,右手導引,其脈氣之應,過五寸以上,而至於承山。

 

蠕蠕然動者,氣之和也,故為不病。

 

其脈應手疾,而中手渾渾然者,乃氣盛太過,故病,若中手徐徐然者,乃氣虛不足,故亦病。

 

若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右手彈之而不應者,乃生陽之氣,絕滅於下,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43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數,音朔,下同。

 

上文言生陽絕滅者死,此言生陽之氣,不能外達,不能上下者皆死。

 

是以脫肉,乃生陽之氣,不能外達,身有病而不去者死。

 

中部人,其氣上通於天,下交於地,中部之脈,乍疏乍數,乃生陽之氣不能上下,故亦死。

 

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代者,乍疏之象也。

 

代而鉤者,乍數之象也。

 

承上文乍疏乍數而言。

 

若其脈代而鉤者,乃經絡內外不通,故病在絡脈;

 

不死也。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

 

所 謂後者,應不俱也。

 

總承上文而言九候之相應也。

 

陰陽上下,其動若一,不得獨小獨大,獨疾獨遲而相失也。

 

脈有浮中沉三候,一候後者,浮以候之,脈不應指,不應則病矣。

 

二候後者,中以候之,脈不應指,不應則病甚。

 

三候後者,沉以候之,脈不應指,不應則病危。

 

申明所謂後者,應不俱也,謂浮中沉之脈,不俱應於指下也。

 

凡此皆指而導之之法也。

 

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

 

九候以決死生,以知病之所在,故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病在腑則生,病在臟則死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真臟脈見者,勝死。

 

見,音現。

 

夫察腑知病,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察臟知死,須知真臟脈見者,至勝克之日而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候主周身形氣,而太陽經脈之氣,營運於通體,故足太陽之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其足不可屈伸者,經絕也。

 

死必戴眼,脈絕也。

 

太陽經脈之氣,行於通體,故論九候,而舉太陽經脈以明之。

 

此一節論九候以決死生,以知病之所在,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5:52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帝愿聞要道,有冬陰夏陽,以人應之之語,故復問之。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冬陰夏陽,乃一歲之陰陽,夜半日中,乃一日之陰陽,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脈,陰主冬,故以夜半死;

 

若九候之脈,皆盛躁喘數者,為陽脈,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病風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一日之內,亦有四時,是故寒熱病者,肝血內虛,為寒為熱也。

 

平旦,乃寅卯之時,肝木主氣,肝臟病,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心火燔灼,內外皆熱也,日中乃巳午之時,心火主氣,心臟病,故以日中死。

 

病風者,秋金肅殺之氣,病於肺也,日夕,乃申酉之時,肺金主氣,肺臟病,故以日夕死。

 

病水者,冬令寒水之氣,病於腎也,夜半乃亥子之時,腎水主氣,腎臟病,故以夜半死。

 

脾臟屬土,土灌四旁,若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乃中土內虛不能四布,故以一日所乘之四季死。

 

辰戌丑未,寄王於平旦、日中、日夕、夜半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立形定氣,命之曰人。

 

若形肉已脫,坤土內敗,諸臟無以資生,九候之脈雖調,猶之死也。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見,音現。

 

小大疾遲寒熱陷下,七診之脈雖見,非同土敗,故九候皆從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 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必發噦噫。

 

小大疾遲寒熱,為病猶輕,陷下則病非輕,故申明所以言不死者,或病氣機而為風氣之病,或病經脈而為經月之病,生陽之氣猶能上升,似七診之病而不陷下,故曰非也。

 

此所以言不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而正氣陷下,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生陽不升,故必發噦噫,甚則為噦,土氣敗也,微則為噫,土氣虛也。

 

是知七診之病,不陷下者不死,陷下則死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02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

 

皮膚著者死。

 

病有新故,善診者,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以證合脈,以脈合證,而各切循其脈,並視其經絡之浮沉,以上下逆從而循之,其脈疾者,經絡有餘,故不病。

 

其脈遲者,經絡內虛,故病。

 

脈不往來,則氣血內絕,故死。

 

皮膚著者,久病肉脫,皮膚著者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其可治者,仍當視其經絡之浮沉,以上下逆從而循之,乃為治法也,經居絡內,故經病者治其經,孫絡居絡外,故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見血而愈。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經絡皆主血,若經絡之血病,而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奇邪者,邪不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若其病者,在奇邪,夫奇邪之脈,則當繆刺以治之。

 

繆刺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也。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始為奇邪之病,治之不愈,邪留日深,病在於骨,肌肉瘦而邪不移,故當取其骨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10 | 只看該作者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靈樞?刺節真邪》論曰,六經調者,謂之不病。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此上實下虛者,有橫絡加於經外,外為上,內為下,故上實下虛。

 

切而從之者,切其經之所組而從治之。

 

索其結絡脈者,索其絡脈之結也。

 

刺出其血,以見通之者,血出結去,見其絡脈之通,病可愈也。

 

凡此皆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而循之之法也。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

 

戴眼者,太陽已絕。

 

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手指及手 外踝上五指留針。

 

經脈血氣,本於先天水火之所生,故舉太陽以終經脈之義。

 

瞳子高者,乃太陽水火之精,不足於上。

 

戴眼者,乃太陽生陽之氣,已絕於下,此以先天水火之精,決死生之要,以九候而決死生者,不可不察也。

 

夫病在陰者,補陽以治之,病在足者,補手以治之,此陰陽上下,相為表裡之義。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者,言足太陽經脈不足,當補手太陽以治之,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出踝中,故太陽不足,當取手指,及手指外踝之上,乃第五指者,留針以補之,使手太陽之經脈充溢;

 

而交於足太陽,乃為治之之法也。

 

此一節,言九候七診,經絡浮沉,以決死生,以知病之所在,亦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21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經脈始於肺,終於肝,環轉營運,度數有常,若驚恐恚勞,喘汗生病,臟氣獨至,失其常度,是謂經脈之別。

 

知其正,則知其別,故論飲食輸散之常;

 

知其別,欲知其正,故論陰陽藏象之體,而反復明之。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脈,經脈也。

 

人之經脈,行有常度。

 

如居處之動靜,用力之勇怯,經脈亦為之變乎?

 

帝問脈變,所以為經脈之別也。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不但居處之動靜,用力之勇怯,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經脈失常,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 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

 

平人之氣,和於經脈,勞動喘急,則經脈失常,是以夜行勞動,氣不閉藏,則喘出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故淫氣病肺,失其常矣;

 

有所墮恐,因墮而內恐也,墮傷筋,肝主筋,故喘出於肝,肝木侮脾,故淫氣害脾,失其常矣;

 

有所驚恐,因驚內恐也,驚恐則氣機內亂,肺主氣,故喘出於肺,肺為心之蓋,故淫氣傷心,失其常矣;

 

度水跌仆,則既墮且驚,甚於夜行,故喘出於腎與骨,不能上合於肺,淫氣害骨,故曰與骨,更失其常矣。

 

此五臟病喘,經脈失常,而為經脈之變也。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脈 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承上文,而言當夜行墮恐驚跌仆之時,勇者經脈有餘,不能為病,故氣行則已;

 

怯者經脈受傷,則著而為病,有如上文所云也。

 

夫勇者則已,怯者為病,故曰診脈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知其內外淺深之情,可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氣機不和則喘,經脈不和則汗,故舉汗出以明之。

 

飲食飽甚,則胃絡不和,故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則心脈不和,故汗出於心,持重遠行,則傷腎主之骨,故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則傷肝主之筋,故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則傷脾主之肌肉,故汗出於脾。

 

不言肺者,以汗皆出於肺主之皮膚也。

 

五臟之氣,合於四時,故春秋冬夏四時,其陰陽不合而生病,皆起於過用。

 

過用,即飽甚奪精遠行恐懼勞苦也。

 

此為常也,言以此過用為常也,過用為常,則失經脈之正矣。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

 

肺 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 口成寸,以決死生。

 

胃者,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

 

故食氣入胃,助東方木氣上達,而散精於肝,肝則淫氣於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32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淫,浸灌也。

 

食氣入胃,助君火神氣營運,而濁氣歸心,心則淫精於脈,肝受精,則淫氣,心受氣,則淫精,是食之精,即食之氣,食之氣,即食之精也。

 

脈氣留經者。

 

無形之脈氣流入於經,而合有形也。

 

經氣歸於肺者,經液之氣,肺居其首,故歸於肺也。

 

肺朝百脈者,肺受百脈之朝也。

 

輸精於皮毛者,皮毛受肺精之輸布也。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者,皮毛百脈,合肺輸之精,而行氣於六腑也。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者,六腑之精,合心臟之神明,留於肺肝脾腎四臟也。

 

皮毛百脈,六腑五臟之氣,外內相應,太過不及,皆能為病,故氣歸於權衡。

 

權衡,秤物而得其平也。

 

故權衡以平,則氣口成寸。

 

氣口,即左右手之脈口,寸部是也。

 

脈之大會,在於寸口。

 

故診寸口之脈,可以決其死生。

 

此食氣入胃,行散轉輸,而為經脈之正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 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度,入聲。

 

上文言食,此則言飲。

 

飲入於胃,與食不同,游溢胃腑之精氣,而上輸於脾,脾氣散胃腑之精,而上歸於肺。

 

肺,天也,脾,地也,脾氣散精,則地氣上升,而通調水道矣。

 

上歸於肺,則天氣下降,而下輸膀胱矣。

 

夫水道通調,則水精四布,下輸膀胱,則五經並行。

 

四布,則合天之四時,五經,則合人之五臟。

 

故合於四時、五臟,四時之陰陽,即五臟之陰陽,五臟之陰陽,即四時之陰陽,故陰陽揆度,天人合一,以為人身經脈之常也。

 

此飲入於胃,行散轉輸而為經脈之正也。

 

此一節,論喘汗失常,以明經脈之別;

 

飲食輸散,以明經脈之正。

 

知其別,必知其正,知其正,則知其別也。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

 

十二經脈,合手足之三陽三陰,故復論三陽三陰之常變以明之。

 

三陽主六腑,腑能藏物亦謂之臟。

 

太陽臟獨至者,陽氣不和於陰,太陽臟氣獨至也。

 

厥喘者,下厥冷,上喘急也。

 

虛氣逆者,言厥而喘,為虛氣之上逆也。

 

厥喘氣逆,是真陰不足,太陽臟獨至,為陽熱有餘也。

 

太陽之氣,起於水府,通於皮毛,故表裡當俱瀉。

 

太陽之脈,起於足小趾之至陰,故當取之下俞。

 

俞,俞穴也。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

 

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40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重,平聲。

 

重並者,太陽少陽之氣,皆並於陽明也。

 

故當瀉陽之有餘,補陰之不足。

 

陽明之脈,起於足大次趾之厲兌,故亦當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

 

蹺前卒大,取之下俞。

 

卒,音促。

 

少陽者,初陽也,生於厥陰。

 

少陽獨至,陽氣未盛,是陰厥之氣也。

 

初陽不升,故蹺前卒大,少陽經脈,在陽蹺之前也。

 

少陽起於足小次趾之竅陰,故亦當取之下俞。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故申明少陽獨至者,乃一陽之過也。

 

過,猶失也。

 

由少陽而推論之,則陽明獨至者,二陽之過也,太陽獨至者,三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

 

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太陰藏搏者,足太陰脾臟,手太陰肺臟,兩臟之氣相搏也。

 

用心省真者,或病足,或病手,當用心省察其真。

 

肺朝百脈,五脈氣少,手太陰也。

 

脾胃相連,胃氣不平,足太陰也。

 

此氣少不平,雖分手足,皆屬太陰,故曰三陰也。

 

病在三陰,宜治其下俞,陰氣相搏,則陽氣不足,故當補陽瀉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50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

 

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

 

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陽,少陽也。

 

少陽,三焦也。

 

靈樞本輸論云:少陽屬腎,此論一陽,所以言腎也。

 

一陽獨嘯,上焦之氣,獨發於上也。

 

上焦獨發,則下焦之氣,厥逆於下,故曰少陽厥也。

 

一陽獨嘯,則陽並於上。

 

少陽厥也,則四脈爭張。

 

四脈,肝脾心肺也。

 

爭張,不和也。

 

四脈爭張,由於腎氣之不達,故氣歸於腎,言脈之爭張,歸過於腎也。

 

經絡內通五臟,故宜治其經絡,當瀉上焦之獨嘯,補下焦之腎厥,故瀉陽補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6:58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

 

真虛 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一陰,厥陰也。

 

不曰一陰獨至,曰一陰至,則陰中有陽,故為厥陰之治也。

 

真虛,猶言真假。

 

 ,憂也。

 

言厥陰治之真假,當憂心以審之,即太陰之用心省真也。

 

厥陰為經脈之終,復注於肺,厥氣留薄者,厥陰之氣,留於肝而薄於肺也。

 

薄於肺,則發為白汗。

 

此厥陰之治,非厥陰之病,但當調食和藥,以治其汗,治在下俞,以固其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7:07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帝曰:太陽臟何象?

 

承上文臟氣不和,而詳明其本然之脈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其本然之脈象,象三陽而外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7:16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帝曰:少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

 

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

 

其本然之脈象,象一陽初生,滑而不實。

 

滑者,緊之浮也。

 

滑而不實,則生陽漸升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7:25 | 只看該作者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帝曰:陽明臟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

 

兩陽合明,謂之陽明,故其本然之脈象,象大而且浮。

 

太陰臟搏,言伏鼓也。

 

帝問三陽之臟象,而伯復告以三陰。

 

太陰臟搏之脈象,乃天地脾肺之氣,相為搏激言,伏鼓也。

 

伏鼓者,從下而上,從地而天之義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二陰搏者,心腎相搏也。

 

心腎相搏之脈象,搏至腎而沉,沉不浮也。

 

沉不浮者,從上而下,從心而腎,即少陽厥,而氣歸於腎之義。

 

不言厥陰搏者,以厥陰之治也。

 

此與上節同義。

 

臟氣獨至,以明經脈之別。

 

臟象本體,以明經脈之正。

 

知其別,必知其正,知其正,益知其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5-3-25 17:47:33 | 只看該作者

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

 

臟氣,五臟之氣也。

 

法時,法天之四時也。

 

天行四時,地生百物。

 

人備五臟,皆合五行。

 

天有一歲之五行,有十干之五行,有一日之五行;

 

地有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百藥,各具五味,各有五行;

 

人之五臟五行,合於天地。

 

合天,則有五色六氣之上承,合地,則有五苦五欲之下應,故曰臟氣法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38 , Processed in 0.4228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