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風論】 素問云:諸風掉眩,強直支痛,緛戾裏急,筋縮,皆足厥陰風木之位,肝膽之氣也。 (風者,動也。動者,搖也。所謂風氣甚而主目眩運,由風木王,則是金衰不能制木,能生火,故風火多為熱化,皆陽熱多也)。
風為病者,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腰脊強痛,或為耳鳴鼻塞,諸證皆不仁,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經云:風者,善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風氣俱八行於諸脈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致使肌肉憤瞋而有瘍也,衛氣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薄,俱行肉分,故氣道澀而不利,氣道不利,風熱內鬱,衛氣相持,肉憤䐜而瘡出,衛氣被風鬱,不得傳徧,昇凝而不行,則肉不仁也,謂皮內而不知寒熱,痛痒如木石也。
經曰:風者,百病之首也,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皆風氣所發也。
以四時五運六氣,千變萬化,衝盪推擊無窮,安得失時而絕也,故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
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
季夏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
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
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自俞而入為藏府之風,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白,時嗽,短氣,晝則微,暮則甚,心風之狀,(上司)善怒,色赤,病甚則言不可快。
肝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
脾風,身體怠墮,四肢不收,色薄微黃,不嗜飲食。
腎風,面痝而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如隱曲不利,又曰:風寒熱,諸疾之始生也。
人之藏府,皆風之起,謂火熱,陽之本也。
謂曲直動搖,風之用也。
眩運嘔吐,謂風熱之甚也。
夫風熱拂鬱,風大生於熱,以熱為本,而為標風。
言風者,即風熱病也。
氣壅滯,筋脈拘倦,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拂鬱結,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鬱,而時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鬱,水液不能宣行於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中正氣(衛氣是也)與邪熱相合,并入於裏,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中氣寒故戰,裏熱甚則渴),或虛氣久不已者,(經言:邪熱與衛氣并入於裏,則寒戰也。
并出之於表,則發熱。
大則病作,離則病已),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瘖而不語,語不出聲,或暗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并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或熱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疥,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徧身黑黧,紫白斑駮,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風癘。
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并解酒過熱毒,兼解利諸邪所傷,及調理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并兩感諸證,兼治產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為諸熱證,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譫妄驚狂,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鬱,舌強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風熱燥證,鬱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惡物過多而不吐者),不宜服之,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BB%83%E5%B8%9D%E7%B4%A0%E5%95%8F%E5%AE%A3%E6%98%8E%E8%AB%96%E6%96%B9/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