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暑】
巴,廿八歲:
面色青黃,其為濕鬱無疑;
右脈單弦,其為伏飲無疑;
噯氣胸痛,合之左脈弦,其為肝郁無疑。
上年夏日,曾得淋症,誤服六味湯丸酸甘化陰,致令暑濕隱伏久踞,故症現龐雜無倫,治法以宣化三焦,使邪有出路,兼和肝胃,能令食為要。
生石膏八錢,半夏五錢,生苡仁五錢,飛滑石一兩,萆薢四錢,茯苓皮五錢,旋復花〔包〕三錢,香附三錢,廣郁金三錢,杏仁泥三錢,通草二錢,睌蠶砂三錢,煮成四碗,分早、中、晚、夜四服。
此症方案失收,姑不全錄。
自四月至八月一日,不斷服藥,諸症從面目青黃逐漸退淨而癒。
其面青由額往下由耳往中,約十日褪一暈,及褪至鼻柱,約月餘方亮,皆誤服柔藥之弊。
所用不出此方,故方不全而案可以載,欲為隔年暑濕之症開一門路。
丙寅六月初六日,某:
其人本有飲咳,又加內暑外涼,在經之邪似瘧而未成,在腑之邪泄瀉末止,恐成滯下,急以提邪外出為要;
按六脈俱弦之泄瀉,古謂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況加之寒熱往來乎?
六眽俱弦,故謂脈雙弦者寒也,指中焦虛寒而言,豈補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
現在寒水客氣燥金司天,而又大暑節氣,與柴胡二桂枝一法。
柴胡六錢,焦白芍二錢,青蒿二錢,桂枝三錢,藿香梗三錢,生薑三錢,半夏六錢,廣橘皮三錢,大棗〔去核〕二枚,黃芩二錢,炙甘草一錢,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八日,寒暑兼受,成瘧則輕:
成痢則重。
前與柴胡二桂枝一湯,現在面色青,熱退寒重,痰多而稀,舌之赤者亦淡,脈之弦勁者微細,不渴,陽虛可知,與桂枝柴胡各半湯減黃芩加乾薑。
桂枝三錢,炒白芍一錢五分,乾薑三錢,柴胡三錢,炒黃芩一錢,生薑五錢,半夏六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去核〕三枚,煮三杯,分三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