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師垂教】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0:21 | 只看該作者

學生丙


請老師講一下,前一患者的方中加黃連,後一患者方中加山藥、乾薑,原因何在?


[老師]前一患者之不寐證,為肝膽之火(相火)熾盛導致心火(君火)亦盛,從而擾神致心煩不寐。


故在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肝膽之火的同時,加入黃連,以清心火。


這就體現了標(心火)本(肝膽火)同治,君相兼顧之義,較之單清相火之治法更為全面一些。


後一患者之不寐證,乃由其人素體較弱,脾胃氣虛,本應以甘溫之劑補中益氣而生氣血,使氣血充沛則心神得以濡養,自然心悸止而夜眠安。


但由於患家不明此理,見人用龍膽瀉肝湯治癒了不寐證,也盲目地服用。


其結果不唯無效,卻反使本來已經虛弱的脾胃,更被寒涼(龍膽瀉肝湯為寒涼瀉火之劑)所傷,從而致腹中冷痛、泄瀉等脾胃虛寒之症。


此患者之心悸不寐,選用歸脾湯治療,本來是完全符合證情的,但此時患者由於誤被涼藥所傷,中陽受損而腹部冷痛,脾虛腸滑而大便泄瀉,故加卒熱中守之千薑,祛寒邪而暖中止痛,甘溫補澀之山藥,健脾氣而澀腸止 瀉。


使寒去而中陽漸復,泄止而脾氣漸旺。


脾健陽復則能化生氣血,氣血充沛,心神得養則心悸不寐之證可漸痊癒。


加山藥、乾薑完全是為了糾正前藥之誤。


當腹部冷痛消失,泄瀉漸止之後,即去此二藥,改用歸脾丸而病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0:54 | 只看該作者

學生甲


不寐一證,臨床較為多見,請老師談談具體的證治。


[老師]張景岳說過,「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


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


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


有邪者蓋實證,無邪者皆虛證」。


(《景岳全書•雜證謨•不寐》)從上面所言,不難看出,不寐證之原因雖多,但其證不外虛(營虛棗陰血不足)、實(邪氣之擾)二證。


但虛有陰血陽氣之異,實有寒熱痰食之分,下麵略談其證治。


實證之不寐,為邪氣內擾,心神不安所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1:12 | 只看該作者

熱擾心神


症見心煩不寐,坐臥不安,發熱,或閘乾口渴,舌苔微黃;


重則心中煩熱,胸巾如焚,或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咽乾唇焦,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此證或由外邪不解,化熱入裏;


或由五志過急化火而致。


治宜清宣鬱熱。


可用餘氏清心涼膈散(薄荷、連翹、桔梗、甘草、梔子、黃芩、石膏),重者可用涼膈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1:22 | 只看該作者

陽明熱熾


症見發熱或惡熱,心中煩熱不寐,口渴欲飲,苔黃而燥,或大便秘結。


此證多由外邪化熱,傳入陽明,胃熱熾盛,上擾心神而不寐。


可用白虎湯加黃連,清陽明之熱兼瀉心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1:37 | 只看該作者

肝膽有熱


症見胸脅脹悶或熱痛,心煩易怒,口乾而苦,或頭暈耳鳴,舌紅苔黃(或乾或膩)。


此證多由肝鬱不疏,或恚怒不解,致肝膽鬱熱,上擾心神。


宜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清瀉肝膽之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3:37 | 只看該作者

痰濁內盛


症見失眠而胸脘滿悶煩亂不堪,時欲嘔惡、頭重、目眩、舌淡胖、苔白厚濁膩;


也有痰濁日久化熱而成痰熱內擾者,除上症外,又見心中煩熱,口苦,苔黃膩,脈滑數等症。


治宜化痰濁而寧心神。


前症可用溫膽湯加夜交藤;


後者可用溫膽湯加黃連、梔子。


此外,尚有因食積內停者,可用保和丸等消食導滯;


有因氣滯氣逆者,可用四磨飲子、木香順氣丸等理氣降逆;


有因水飲內停者,可用五苓散、五皮飲等淡滲分利;


有因陰寒之邪者,宜用理中湯等溫中散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3:53 | 只看該作者

虛證多為陰血不足,或兼有虛熱


氣血兩虛,心脾不足 症見多夢易驚,心悸不寐,倦怠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


此證多由勞倦或思慮過度所致,宜健脾益氣,養心生血,可用歸脾丸等。


陰血不足,兼有虛熱 症見心煩失眠,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或有頭暈耳鳴,遺精、腰酸、心悸等症。


此證多由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或腎陰虛損而生虛熱。


治宜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等,滋陰養血而清虛熱。


或用黃連阿膠湯。


此外,尚有由勞倦太過,心脾兩傷,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熱不寐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4:19 | 只看該作者

食少、納呆半年


長春中醫學院教授 肖永林 長春中醫學院 周麗雅 患者李X X,女,52歲,家住長春市朝陽區清和街。


1978年3月初診。


患者食欲不佳、飲食少思已半年餘。


曾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不效,遂來求治。


患者形體消瘦。


食欲明顯減退,少食不饑,疲乏無力。


常口舌乾燥而喜涼,但口乾而不能多飲,喜涼而少進即止。


自覺食道至胃脘部常有灼熱感。


近半年來,大便經常乾燥而澀滯難解。


舌質光紅無苔,舌面少津有小裂紋。


曾屢用香砂養胃丸、人參健脾丸、人參歸脾丸、紫蔻丸、保和丸,以及酵母片、胃蛋白酶等。


還曾用過幾劑湯藥,其藥大致為砂仁、木香、陳皮、白朮、香櫞、佛手、黨參、內金、三仙、半夏、竹茹、萊菔子、穀芽等。


根據患者之證情及所用之藥,尤其是其舌象之特點,綜合分析,其證為胃陰不足,胃降不暢所致之食少、納呆及便秘。


擬用葉氏養胃湯加減,以濡胃陽而復胃用。


沙參20g,麥冬15g,石斛15g,玉竹15g,生地15g,扁豆10g,甘草10g,桑葉10g。


水煎多取汁,每日1劑。


3劑後,自覺食道及胃部之灼熱感大減。


口唇乾燥減輕,食欲有增,大便通潤。


又服2劑,食欲增加,已知饑餓,每餐可進食100—150g,口乾舌燥,胃中灼熱感消除。


大便每日1行,已不乾燥。


視其舌上已有津液,舌色已轉為淡紅,並有一層薄苔。


據其證情,病已基本痊癒,囑其再取3劑,多煎汁,不拘次數,當茶飲(因此藥味甘易飲),以滋補胃腸之津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4:37 | 只看該作者

醫生甲


請老師談一下診治此證之思路。


[老師]食少納呆一證,臨床較為多見,但治療有效有不效。


蓋因此證之原因不一,證情各異,如不仔細查詢證情、病史及用藥情況,而只是治以健脾理氣,開胃進食之品,則往往會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療效不佳。


總的來看,食少納呆之證,大抵不外虛、實兩類。


所謂實者,是由邪氣有餘,乾犯胃府而致胃氣不降。


凡證屬實者,皆有實證實脈等一派有餘之象。


去其有餘之邪,則胃氣復常,而飲食自能如常。


所謂虛者,由於正氣不足。


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虛者,也有由其他臟腑之虛損而累及於脾胃者。


此患者之食少納呆,既無痞悶脹滿之證,也無濕阻、氣滯、食積之徵,又無熱熾、寒凝之象,故其證非實可知。


從患者之臨床表現看,既無胸滿痰咳喘逆等肺臟之病,也無胸脅脹痛,口苦太息等肝病之形,更無腰膝酸痛、煩熱形寒等腎虛之證,又無心悸、失眠、痛悶等心病之證。


故其食少納呆非由其他臟腑之影響可知。


既與其他臟腑無涉,定是脾胃自身之虛而然。


脾胃之虛所致之食少納呆,一為陽氣不足,一為陰液虛少。


從患者之症情來看,如為陽氣不足,口中應該淡和而不乾渴,胃脘和食道不應有灼熱感,大便應為溏薄,舌象應為色淡而多津,舌體應正常或胖大而不該舌紅少津而乾裂。


此患者之症情完全與之相反,所以要考慮到本患者應為胃陰虛證。


再從患者所服過的藥物看,曾用過香砂養胃丸,人參健脾丸等而不效,說明其病並非脾胃陽氣不足。


既非陽氣不足,則為陰液虧損已明。


故採用了甘寒滋潤,濡養胃陰的方法,果然收到了滿意的療效,說明辨證是正確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5:03 | 只看該作者

醫生乙


從古書記載與臨床來看,治食少納呆之證,一般多採用健脾益胃,理氣消導等法。


而如老師前面所分析的那樣,確實較為少見,老師能否談一下這一問題。


[老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對,在以前的各種醫書中,對食少納呆一證,大多責之於脾胃氣虛或氣滯,食滯不化,肝鬱乘脾,痰濕困阻或下焦腎陽不足,火不生土等。


對於實證,姑且不談。


即使是虛證,也多從陽氣不足立論。


如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說,「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


在治療上,李念莪在《醫家必讀》中說,「不能食皆屬脾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補之不效,當補其母,八味地黃丸、二神丸。


挾痰宜化,六君子湯。


挾鬱宜開,育氣湯。


仇木宜安,異功散加木香、沉香……」。


看來對於食少納呆之因於脾胃者,多以陽氣虛衰論之。


治之者,始則補益脾胃之氣,繼則溫煦下焦之陽,或佐陳皮、半夏以化痰濕,或佐木香、砂仁以開胃氣,或配香附、青皮以疏肝鬱。


但其用藥皆為辛甘溫熱疏通之品,性偏剛燥。


李東垣為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治脾胃之病見長,被稱為補士派。


但其《脾胃論》中之論治,以脾氣不足,胃陽衰弱為主。


其方如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調中益氣湯等,無不以參朮耆草等為主,重在升補脾胃陽氣,而對胃陰虛者則略而未詳。


後世治食少納呆者,亦多以甘溫補益、辛香行滯、消導之品為主,這對胃陰不足之食少納呆者,不唯無益,而且有害。


至清代葉天士,精闢地論述了脾與胃在生理、病理和治療方法上的不同之處,給後世對胃陰虛證的治療開創了新的方法。


其對醫學的貢獻不亞於《脾胃論》,實可補東垣之未備,《臨證指南醫案》曾對他的觀點進行了詳盡的闡發,「脾胃之論,莫詳於東垣。


所著補中益氣、凋中益氣、升陽益胃等湯,誠補前人之未備。


察其立方之意,因以內傷勞倦為主;


又因脾乃太陰濕土,且胃陽衰者居多,故用參、耆以補中,二術以燥濕,升柴升下陷之清陽,陳皮、木香理中宮之氣滯,脾胃合治,用之得宜,效誠桴鼓。


蓋東垣之法,不過詳於治脾,略於治胃耳。


後人宗其意,竟將脾胃總論,即以治脾之藥優侗治胃。


今觀葉氏書,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


蓋胃屬戊土,脾屬己土,戊陽己陰,陰陽之性有別也。


臟宜藏,腑宜通,臟腑之體用有殊也。


若脾陽不足,胃有寒濕,一臟一腑,皆宜於溫燥升運者,自當恪遵東垣之法。


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遵葉氏養胃陰之法。


觀其立論云: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又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


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則燥,胃喜柔潤也。


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


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


……故凡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證,或病後熱傷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乾,煩渴不寐,肌燥,嫡熱,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都屬胃病,豈可以耆、朮、升、柴治之乎?


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乎,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


此義即宗《內經》所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總之,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判,其於升降二字,尤為緊要。


脾氣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運,已病矣。


胃氣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本患即遵葉氏之旨,以甘寒滋潤之法養胃津而復胃用而使病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5:26 | 只看該作者

醫生丙


請老師談一下食少納呆的辨證施治。


[老師]食少納呆,無不關乎脾胃。


脾胃之氣健旺,升降自如,則能納能化;


脾胃之氣虛或氣滯,則出現食少納呆。


食少納呆有虛實之分。


其實者,或由氣滯、或因濕困、或由食傷、或因熱盛,皆可導致脾胃氣機不暢而致食少納呆。


其虛者,不外脾胃陽氣虛弱與陰血虧少。


大抵實證多見於暫病,虛證多見於久病。


亦有虛實挾雜者。


實證之治以祛邪為主。


邪氣去則脾胃之氣復而自能飲食。


因於氣滯者,多由情態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鬱不疏,肝氣鬱結不能疏泄則脾胃之氣也因而呆滯。


此證之治當分久暫而辨虛實。


大抵初病可見胸脅脹滿或疼痛者,為肝鬱不疏,當以疏肝解鬱為主,如用柴胡疏肝湯等。


若久病肝鬱已解而唯脾胃受損者,宜補益脾胃,可用香砂六君子湯。


若肝鬱脾虛者,可用逍遙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5:40 | 只看該作者

濕困脾胃


也較多見,或由外濕、或因內濕,皆可困阻脾胃氣機而致食少納呆,其症多見脘腹痞悶,身肢困重,舌苔白膩,治宜芳香辛散之劑,如三仁湯、乎胃散等,宣氣化濕以蘇醒脾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5:54 | 只看該作者

食傷脾胃者


在上者以消食和胃為主,宜用保和丸;


在下者以導滯通腑為主,可用枳實導滯丸。


若食傷脾胃,吐瀉太甚,或攻伐太過,或遷延日久,脾胃受傷而難存虛證者,按虛證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46:10 | 只看該作者

因於熱盛而食少納呆者


多見門苦苔黃等一派熱象,但清其熱,熱去則胃氣復,自能飲食。


虛證之治以補益為主,當分陰陽氣血。


再辨是因於脾胃自身之虛,還是由他臟之病而累及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55:14 | 只看該作者

對脾胃陽氣虛者


可用甘溫補益法,如四君子湯、異功散、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偏寒者可用理中湯。


若由下焦陽虛,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金匱腎氣丸、二神丸(補骨脂、肉豆蔻)補命火以生脾上。


若脾胃氣虛而兼食滯者,可用健脾丸消補兼施。


至於胃陰虛者,前面已經談過。


若由腎陰不足或血虛而致者,可用滋陰補血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55:36 | 只看該作者

嘔惡、吐涎沫,頭痛


長春中醫學院教授 肖永林 長春二道河子區中醫院 王精蘭 周X X,女,43歲,1977年11月來診。


診患近3年來經常噁心,嘔吐涎沫,劇則頭痛眩暈,頭沉重,手足發涼。


曾用過中、西藥物治療,始終未除根。


每於飲食寒涼,或氣惱憂鬱之時,或天氣突然寒冷之際,多有發作。


詢其病史,患者身體素弱,脾胃虛寒,平素喜溫熱及熟爛的食物,稍犯生冷硬物則脘腹脹滿疼痛,或出現腹瀉。


於3年前的秋冬之交,天氣突然變冷,自覺心窩部不適,捫之發涼。


不欲飲食,時時噁心,嘔吐涎沫,稀白而發涼。


又覺頭部眩暈,發沉,難於抬舉。


吐後身體疲憊之極,臥床不起,令家人熬生薑湯,飲後稍舒。


以後經常發作,發則疲乏無力,四肢怠墮,手足發涼,身冷惡寒,又漸出現頭痛。


得溫熱則病減,遇寒涼則病增。


視其形體衰弱,面色灰白,眼瞼發黑,神情憔悴,口唇淡白,舌淡苔薄白而滑潤,脈象沉弱,四末欠溫。


據其病史,症侯,舌象及脈象分析,其病乃由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痰飲內停,以致胃氣不降,痰濁上犯,清陽不升而成。


治當溫補脾胃,化痰蠲飲,藥以辛甘溫熱為主。


人參10g,吳茱萸10g,白朮25g,白茯苓15g,薑半夏20g,陳皮15g,天麻20g,炙甘草10g,生薑20g,大棗5枚(劈開)。


水煎3次,分3次於1日內服完。


3劑後,覺腹中溫暖,脹滿消而疼痛減,惡逆少而眩暈輕,頭痛也得以緩解。


又3劑,心窩部捫之已無發涼之感,飲食增加,諸症向愈。


為鞏固療效,使用上方3劑,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5g,每日服3丸(早、午、晚分服)。


自藥後未再發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55:55 | 只看該作者

醫生甲


請老師談一下辨認此證之思路。


[老師]此患病已3年,且反復發作,並無表證可察,其病不屬於外感,已屬無疑。


那麼,就應從內傷的角度來辨識此病:視其以前所用方葤,有單獨治噁心、嘔吐的,如用過藿香正氣湯、小半夏湯;


有只治眩暈或頭痛的,如川芎茶調散、清眩丸等;


又每於頭痛之時經常服用去痛片。


以上藥物雖能臨時解決一些痛苦,但皆不能根除。


故治療此患,就要從整體觀念出發,看看這些症狀有無內在的聯繫,以求辨明病本之所在。


從患者的主要症狀看,一為噁心、嘔吐,一為眩暈、頭痛。


—二者父常同時發生,這就說明二者完全可能是同一原因所產生的不同症狀。


其嘔吐物為稀白之涎沫,並且發涼,知其病為痰濁內盛。


在整個病變過程中,無發熱、口渴、煩躁、便秘、尿赤及口舌焦燥之熱象,且又四末發涼,喜溫熱而畏寒涼,遇熱則病緩解,得寒則病加劇,足以說明此證係純寒而無熱。


患者於每次發病後更覺疲憊虛乏,四肢懶墮,明明是脾胃氣虛之象。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知,此證有痰濁內盛,又有脾胃虛寒。


那麼,此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古人云,脾所以能生痰,原因在於脾之陽氣虛衰。


《醫林繩墨》說,「行則為液,聚則為痰;


流則為滓,止則為涎」。


痰涎與津液皆人體水穀之氣而生。


若臟腑(特別是脾腎)之陽氣旺盛而運行不滯,則水穀之精微盡為人體所用,而為津為液為血為精;


若臟腑陽氣虛衰而運化遲滯,則陰液停聚而為飲為痰為水為涎。


此患平素脾胃虛寒,陽氣虛弱.或外受寒涼而鬱遏陽氣,或飲食生冷而陽氣更傷,或氣惱憂鬱而脾氣更滯,皆能導致陽氣虛衰不能運化水穀之精微而生痰聚飲。


痰飲內盛,阻遏中焦之氣機,則出現中焦氣機逆亂之症。


所謂中焦氣機逆亂,是指脾氣當升而不升,胃氣當降而不降。


胃氣不降則反而逆上,於是則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涎沫之症生;


脾氣不升則反陷下,於是泄瀉之症起。


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今脾胃虛寒,陽氣不足以溫煦四肢,則四末發涼,水穀之精微不足以充養肌肉則身肢疲乏而怠墮。


痰濕中阻,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充於腦,腦失所養,且痰濁挾胃氣上犯,則出現眩暈、頭痛等證。


此種眩暈為痰濁眩暈或痰飲眩暈。


此種頭痛為痰厥頭痛。


如頭痛之部位以巔頂為主,則稱厥陰頭痛,也稱肝厥頭痛,或厥頭痛。


認為此種頭痛產生的機理為平素胃氣虛寒,以致肝胃不和,肝氣挾胃中寒濁之氣上衝厥陰經脈而致。


因肝之經脈從少腹上行,挾胃、屬肝、絡膽,直上至巔。


故厥陰頭痛出現巔頂疼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沫之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56:15 | 只看該作者

醫生乙


請老師談一下此證之治療。


[老師]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此證的要點在於虛,在於寒,還應注意痰。


因而在治療時主要解決虛\寒與痰。


而不要只看到症狀上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眩暈與頭痛,治療時見頭醫頭,見腳醫腳。


「治病必求其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病之虛寒主要在於脾胃,因而在治療時注重於解決脾胃之虛寒。


只要脾胃之虛寒得以解除,則中焦氣機恢復正常,胃氣得降則嘔逆自平,脾氣得升則痰飲易化。


上面的處方,實際是吳茱萸湯與半夏天麻白朮湯的合方。


意在溫補脾胃與化痰息風同用。


此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功在健脾益氣。


吳茱萸與生薑皆辛溫(熱)之品,能溫胃散寒,下氣降濁。


方中之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實為二陳湯,功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用天麻在於息內風而除眩暈。


如果我們將處方中的藥物仔細地歸納一下,將發現這裏面包括幾個常用的方劑。


其中有健脾益氣的主方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有健脾、益氣、和胃的異功散(四君加陳皮);


有健脾、益氣、止嘔、化痰,而善治脾胃氣虛兼有痰濕的六君子湯(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還有善於降胃止嘔的小半夏湯(半夏、生薑),及小半夏加茯苓湯。


另外,就是前面說過的燥濕化痰的主方二陳湯;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的吳茱萸湯和善於燥濕化痰、乎息內風眩暈的半夏天麻白朮湯。


這些方劑,總地來看,其功用重在補脾之虛,溫中散寒而降逆化痰,與此證之虛、寒、痰三者正相符合,故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56:32 | 只看該作者

醫生丙


我仔細地看了上面的處方,發現其中的白朮、半夏、生薑和天麻的用量比較多,老師能講一下其中的原因嗎?


[老師]看起來這位醫生很細心,本處方重用這幾味藥,是有一定用意的。


本方重用白朮者,蓋以白朮味苦甘性溫,善能燥濕健脾,利水化痰。


黃宮繡稱其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本草求真》)。


凡補脾益氣,消痰逐飲,利水滲濕之劑中,皆以之為主藥。


其他補脾益氣之藥如人參、茯苓、甘草等皆可隨症增減,而白朮則為必用之藥。


臨床中常用的補脾益氣之方如四君、六君、補中益氣、歸脾等無一不用白朮,即使《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諸健脾溫中化痰利水諸方也皆以之為中流砥柱,如理中湯、苓桂朮甘湯、五苓散、枳朮湯、白朮附子湯等。


本證既屬脾胃虛寒,而又痰濁中阻,當然要重用白朮了。


半夏辛溫而燥,既善燥濕化痰,又長於降胃止嘔。


況此證痰濕中阻,噁心嘔逆,半夏是在所必用。


此患之痰厥頭痛,半夏又偏具異能。


李東垣說,「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


所以本證重用之。


此患者所以重用生薑,因其最善溫中止嘔。


配參、朮、草等以治中焦虛寒;


配半夏長於祛痰而止嘔。


《金匱要略》之小半夏湯,治諸嘔吐、穀不得下,即半夏與生薑二味組成。


二者相輔既可增溫中開胃,降逆止嘔之功,同時生薑又善解半夏之毒。


這樣,既可增利,又可除弊。


天麻甘辛平,為肝家氣分定風藥。


凡頭暈眼黑,語言不利,身肢麻木之屬於痰氣鬱滯經絡或肝氣疏達不暢者,用此性升屬陽之藥,正合其宜。


李東垣說,「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即是指的此種情況。


但必須明確,若肝之陰血不足,或肝陽偏亢,或陰血虧少不能濡潤而致之肝風內動者,則不宜應用天麻。


《本草求真》稱其為「肝家氣分定風藥」,意即在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7-8 16:56:48 | 只看該作者

便秘、腹滿、胸悶、頭暈


長春中醫學院教授 肖永林 吉林省人民醫院 夏文靜 患者丁X X,女,62歲,1983年4月就診。


該患因便秘、腹滿、胸悶、頭目眩暈,久治療效欠佳,遂來就診。


患者於2年前開始大便乾澀難行,初起二三日l行,漸至五六日1行,並常感脘腹部脹悶不舒。


飲食減少,稍微增多則脹滿加重,暖氣頻頻,時有噁心、嘔逆。


之後又覺胸部滿悶,兩脅脹痛,心中時覺煩熱,呼吸氣粗而不順暢。


並覺時常有氣自小腹上衝於胸脘。


近1年來又出現頭暈目眩、耳鳴、頭腦發脹,面目時潮紅,煩躁易怒,口苦,舌脹。


每於生氣、上火後諸症加重。


視其身體發胖,形氣俱實,舌紅胖苔白黃而厚,面目虛浮狀,脈象弦而有力。


詢其以往治療用藥情況:因為大便乾燥,曾用過清寧丸、番瀉葉、果導、蜂蜜等,也曾用過開塞露。


以上諸藥,用後則大便即通,過後仍然秘結。


因胸脘痞滿,腹部脹悶,曾服過紫蔻丸、疏肝丸、寬胸順氣丸、木香順氣丸、保和丸等理氣開鬱之品,服後胸腹暫舒,不用藥則脹悶依然。


因頭目眩暈,上焦有火,曾用過上清丸、清眩丸、龍膽瀉肝丸等,藥後火熱稍清,停藥則仍然如前。


並用過行氣開鬱,通便清火之湯藥數劑,其作用大抵如前藥。


據其症情與服藥情況,知其病為胃氣不降,導致肺氣不清,衝氣上逆,肝氣鬱滯化火,而上焦有熱。


遂用降胃安衝,清金疏肝之法。


其方:生代赭石細粉30g,生山藥30g,半夏15g,竹茹10g,玄參20g,白芍20g,寸冬15g,當歸15g,牛膝15g,生麥芽15g,茵陳10g。


水煎每日1劑,3次服。


3劑後,覺上逆之氣漸少,大便稍通,脹悶略舒,頭目眩暈也輕。


又於前方中加柏仁15g,代赭細粉每次沖服5g,其餘煎服。


3劑後,大便暢通,日行1次,腹滿胸悶也大有好轉,已不覺嘔逆、噁心;


頭目也覺清爽。


又3劑後,諸證皆乎。


後用腦立清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30 , Processed in 0.38966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