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31:00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夏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大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為浸淫;


(腎主骨,水也。今太陽大盛,身熱乘腎,以為微邪,故為骨痛。浸淫者,滋長也。平按:骨痛《素問》作膚痛。)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噬唾,下為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31:13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哉。


(陽虛陰盛,故心煩也。心脈入心中,系舌本,故上見噬唾。噬,市滯反,謂嚼唾也。氣,謂廣腸泄氣也。平按:《素問》噬作咳,氣下有泄字,《甲乙》同。)


黃帝問於岐伯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對曰:秋脈者肺脈也,西方金也,萬物所以收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其氣來急去皆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秋時陽氣已衰,陰氣未大,其氣輕虛,其來以急,其去浮散,故曰如浮也。平按:《素問》、《甲乙》收下有成字,其氣來急去皆散作來急去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31:2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大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其脈來如以手按毛,毛中央堅,此為陽盛,病在大腸手陽明,故曰在外。如手按毛,毛中央微,肺氣衰微,故曰在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31:44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秋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大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溫溫然;


(府陽氣盛,則氣逆連背痛。溫溫然,熱不甚也。平按:《素問》、《甲乙》氣逆作逆氣,溫溫作慍慍。)


其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黃帝曰:善哉。


(肺氣不足,喘呼咳而上氣,唾而有血,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平按:呼下《素問》有吸少氣三字,《甲乙》有少氣二字。)


黃帝問於岐伯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對曰:冬脈腎脈也,萬物所以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營,聚也。謂萬物收藏歸根,氣亦得深搏骨,沉聚內營,故曰如營也。平按:萬物上應脫北方水也四字,依前春夏秋三段經文,均有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等句,宜據《素問》、《甲乙》補入。沉以搏《甲乙》作沉以濡,按《素問》新校正云:搏當從《甲乙經》作濡,以脈沉而濡,濡古軟字,乃冬脈之平調脈;若沉而搏擊於手,則冬脈之太過脈。又引越人云:冬脈石者,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來沉濡而滑,故曰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31:59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大過,病在外;


(其脈如石,以為平也。彈石,謂令石脈上來彈手,如石擊手,如彈之以石,謂腎太陽氣有餘,病在膀胱太陽,故曰在外也。)


其氣去如毛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腎氣不足,故其氣去,按之如按於毛,病在於腎,故曰在中。一曰如數也。平按:如毛《素問》、《甲乙》作如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2:22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冬脈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大過則令人解■、腹痛而少氣不欲言;


(大過,足太陽盛,太陽之脈行頭背腳,故氣盛身解■也。解音懈,■相傳音亦,謂怠惰運動難也。太陽既盛,腎陰氣少,氣少故不欲言也。平按:腹痛《素問》、《甲乙》作脊脈痛。)


不及則令人心如懸病飢,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2:4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善哉。


(腎脈上入於心,故腎虛心如懸狀,如病於飢。當脊中腎氣不足,故痛也。又小腹虛滿,小便變色也。平按:心如懸病飢《素問》、《甲乙》作心懸如病飢。飢下《素問》有■中清三字。《甲乙》無脊中痛以下三句。)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矣,然脾脈獨何主乎?


(四時四臟氣,候脈之逆順、弦鉤浮營、大過不及等,變異多端,已聞之矣。然四臟之脈於四時而王,未知脾脈獨主何時也。平按:《素問》順作從。)


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孤,尊獨也。五行之中,土獨為尊,以王四季。脾為土也,其味甘淡,為酸苦辛鹹味液,滋灌四旁之臟,其脈在關中宮,獨四時不見,故不主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3:0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然則脾之善惡,亦可得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


(善,謂平和不病之脈也。弦鉤浮營四脈見時,皆為脾胃之氣滋灌俱見,故四臟脈常得和平。然則脾脈以他為善,自更無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見也。


惡者病脈也,脾受邪氣,脈見關中,診之得知,故曰可見也。


平按:注「惡者病脈也」五字,袁刻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3:2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惡者何如可見也?


岐伯曰:其來如水流者,此謂大過,病在外;


其來如鳥之啄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當關指下有脈,如水之流動,即脾氣大過也,此陽氣病在胃足陽明,故曰在外。其脈來時如鳥啄指,此為脾虛受病,故曰在中。一曰鳥距,如鳥距隱人指也。平按:《素問》、《甲乙》在外下無其來二字,啄均作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3:4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夫子之言脾之孤臟也,中央土也,以灌四旁,其大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大過則令人四肢不舉,(胃氣雖盛,脾病不為行氣四肢,故曰四肢不舉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脾虛受病,不得行氣於九竅,故不通也。不行氣於身,故身重而強也。巨兩反。)


黃帝懼然起,再拜稽首,(懼,敬起也。道大於天,故受道拜而稽首也。平按:懼《素問》作瞿。注受道二字袁刻誤作再。)


曰: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弦鉤浮營等脈,大過不及之理,名曰脈之大要。至數,至理也。平按:《素問》曰下有善字。)


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數,神轉而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唯是血氣一脈,隨四時而變,故曰脈變。方欲切脈以求,謂之揆也。以四時度之,得其病變,謂之度也。有病不得以四時死者,曰奇也。得以四時死者,曰恆也。雖有此二種不同,道在一數。言一數者,謂之神轉,神轉謂是神動而營,神而營者不可動,曲而不動則失神藏機。機,微也。故脈診至理,近機微也。平按:脈上《素問》有五色二字,神轉上《素問》無數字。注謂是,是字袁刻作動。)


著之玉版,藏之於腑,每旦讀之,名曰生機。


(書而藏之,日日讀之,以為攝生機要,故曰生機也。平按:《素問》於腑作臟腑,生機作玉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4:19 | 只看該作者

真臟脈形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一《五臟傳病發寒熱》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骨為身干,人之將死,肉不附骨,遂至大骨亦無潤澤,故曰枯槁,即骨先死也。身之小肉皆脫,乃至大肉亦陷,即肉先死也。肺氣虛少,邪氣盈胸,故喘息不安也。喘息氣急,肩膺皆動,故曰動形也。肺病次傳,至肺再傷,故六月死也,此乃不至七傳者也。有前病狀,真臟未見,期六月死。真臟脈見,即與死期,不至六月也。古本有作正臟,當是秦皇名正,故改為真耳,真、正義同也。平按:真臟下《素問》有脈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內痛,謂是心內痛也。心府手太陽脈從肩絡心,故內痛引肩項也。心不受痛,受病不離一月,故一月死。真臟脈見,即不至一月,可即與死期也。平按:真臟下《甲乙》有脈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此內痛,即脾胃痛也。手少陽脈偏應三焦,脾胃即中焦也,上出缺盆上項,故脾胃中痛引肩項也。脾主身肉,故脾胃病,身熱脫肉破■者也。■,其■反。前之病狀,真臟未見,十月以上而死。真臟脈見,十月內死,良以脾胃受於穀氣,故至十月而死也。平按:《甲乙》身熱作痛熱,真臟下有脈字。注■袁刻誤作涓。已上袁刻作以上。)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隨內消,動作益衰,真臟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腎腑足太陽脈,循肩■內,故腎病,肩隨內藏消瘦也。又兩肩垂下,曰隨。腎間動氣,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原,故腎病,動運皆衰也。腎間動氣強大,故真臟脈未見者,腎氣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腎氣衰甚,真臟即見,故與之死日之期也。平按:《素問》肩隨作肩髓,未見作來見,新校正云:當作未字之誤。期日袁刻作日期。注動運袁刻作運動。)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肉痛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真臟脈見,少陽脈絕,兩目精壞,目不見人,原氣皆盡,故即立死。真脈雖見,目猶見人,得至土時而死也。平按:肉痛《素問》、《甲乙》作腹內痛。注土時未詳,《素問》王注謂「不勝之時,謂於庚辛之月」,以金克木也。)


急虛身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辟於隨溺,不可為期。


四時虛邪,名曰經虛。


八風從其虛之鄉來,令人暴病卒死,名急虛身。


辟於隨溺(辟,卑至反,除也)謂不得隨意溺也。


如此急虛之病,亦有生者,故不可與為死期也。


平按:身下《素問》有中字,《甲乙》身上有中字。


辟於隨溺《素問》作譬於墮溺,《甲乙》作譬之墮溺。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中於急虛,其脈絕而不來,有來一息脈五六至,不待肉脫及真臟見,必當有死也。平按:若下《甲乙》無人字。《素問》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脈五六至,何得為死?必息字誤,當作呼乃是。」平按:一息五六至,乃連上文脈絕不來而言,以脈絕不來,或來而一息五六至,復絕不來,此即經所謂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故真臟雖不見猶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然,如按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寒也。如以衣帶盛繩,引帶不引繩,即外急也;引繩不引帶,即內急也。繩帶俱引,即內外急也。今真肝脈見,中外皆急,如人以手猶摩刀刃,中外堅急,令人洒淅寒也。又如以手按瑟弦,急不調■者,此無胃氣,即真肝脈也。青為肝色,白為肺色,是肺乘肝也,故青不澤也。肺主於氣,氣為身本,身之氣衰,即皮毛不榮,故毛折當死也。平按:《素問》、《甲乙》■作責責。注猶摩,猶字恐系循字傳寫之誤。)


真心脈至,堅而揣,如循薏KT■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薏,於極反。KT■,義當苡,即十珠也。堅而揣者,譬人以手循摩薏苡之珠累累然,堅鉤無胃氣之柔,即真心脈也。赤為心色,黑為腎色,是腎乘心也,故赤不澤也。平按:揣《素問》作搏。《甲乙》堅作緊,揣作搏。薏KT■《素問》作薏苡,《甲乙》作薏苡子。)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然,其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其真肺脈,如毛羽擲來,中人皮膚,大而浮虛者,毛無胃氣,即真肺脈也。赤為心色,白為肺色,是心乘肺也,故曰不澤也。平按:《素問》、《甲乙》如下有以字,膚下無然其二字。)


真腎色至,揣而絕,如循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


(揣,初委反,動也。其真腎脈至,如石彈指辟打指者,營無胃氣,即真腎脈也。黃為脾色,黑為腎色,是脾乘腎,故黑不澤也。平按:《素問》、《甲乙》揣作搏,循作指。《甲乙》此段在真脾脈一段下。注黃為脾色,袁刻為作色。)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數然,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乍疏乍數也。疏,謂動稀也。數,謂連動。此無胃氣,即真脾脈也。青為肝色,黃為脾色,是肝乘脾,故黃不澤也。平按:色上《素問》、《甲乙》無然其二字。)


諸真臟見者,皆死不治。


(臟脈獨見,以無胃氣,死故不療也。平按:《素問》、《甲乙》臟下有脈字。又按《素問》此節下,新校正引楊注甚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44:58 | 只看該作者

四時脈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時,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下編。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至持脈之大法也,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


又自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至肺氣甚則夢哀,見《甲乙》卷六第八《正邪襲內生夢大論》。


自春得秋脈至末,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又見《甲乙》卷四《經脈》第一中篇。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之肥瘦,氣之大小,色之澤夭,脈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療病者,以此五診,診病使當,為合其時,不當,為後其時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形瘦氣大,形肥氣小,為不相得;形肥氣大,形瘦氣小,為相得也。)


脈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其病患五色,浮輕潤澤,其病易已。平按:《素問》無脈字。)


脈順四時,謂之可治;


(四時王脈,皆有胃氣,無他來克,故曰順時。平按:順《素問》作從。)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趣之以時。


(四時之脈皆柔弱滑者,謂之胃氣,依此療病,稱曰合時也。平按:「趣之以時」《素問》作「取之以時」,《甲乙》作「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謂之不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勿趣以時。


(此之四診,趣之為難,可明告病患,宜以變常設於療法,不得依常趣之以時也。平按:謂之不治《素問》作為不可治,無「勿趣以時」句。《甲乙》無必察四難以下十二字。)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四時皆得勝來克己之脈,己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有病臟之形,不可療也。平按:命曰《甲乙》作名曰。)


春夏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此脈反四時也。平按:《素問》、《甲乙》春上有於字。浮大下《素問》有「名曰逆四時也」六字。)


病熱脈■靜,(熱病脈須熱而躁也,今反寒而靜。■,寒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字。)泄而脈大,(人之泄利,脈須小細,今為洪大也。)


脫血而脈實病在中,(人之脫血,脈須虛弱,今反強實,病在中也。)而脈實堅病在外,(脫血脈實堅,病在外也。)而脈不實堅為難治,名曰逆四時。


(脫血而脈不實不堅,難療也。以上七診,皆逆四時也。平按:為難治《素問》作皆難治。又按《素問》新校正云:「按《平人氣象論》云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與此相反,此經誤,彼論為得。自未有臟形春夏至此,與《平人氣象論》相重,注義備於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57:4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


病所在,奈何知?


病之所變,奈何知?


病乍在內,奈何知?


病乍在外,奈何知?


請問此六者,可得聞乎?


(六,謂六問。此中唯有五問,當是脫一問也。平按:《素問》請上無知字,六作五。據本篇下經文「此六者持脈之大法」,應作六。楊注云當是脫一問,於義正合。)


岐伯對曰:請言其與天轉運。(量下答中,文當有六,故為六合也。人身合天,故請言人身與天合氣轉運之道也。平按:與天轉運《素問》作與天轉運大也。)


夫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萬物各受一形,自萬物一形之外,從於六合苞裹之內,皆是天地為其父母,變化而生,故萬物皆與天地之氣應而合也。平按:《素問》無夫字。《甲乙》無夫萬物之外五字。)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春夏者,陰氣終始也。春之三月,陽氣之始,氣和日暖。夏之三月,陽盛暑熱,乃是春暖增長為之也。平按:注陰氣終始,陰字當是陽字之誤。)


彼秋之急,為冬之怒,(秋冬者,陰氣終始也。秋之三月,陰氣之始,風高氣切,故名為急。冬之三月,陰氣嚴烈,乃是秋涼增長為之也。平按:急《素問》、《甲乙》作忿,王注云:忿一作急。注氣切,切字恐是勁字之誤。)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暖暑急怒,是天之運四氣變動,人之經脈,與彼四氣上下變動亦不異也。春夏之脈,人迎大於寸口,故為上也;寸口小於人迎,故為下也。秋冬之脈,寸口大於人迎,故為上也;人迎小於寸口,故為下也。此乃盛衰為上下也,此答初問也。平按:注秋冬之脈至故為下也五句,袁刻脫,依原抄補入。)


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春三月時,少陽之氣用,萬物始生未正,故曰應規也。夏三月時,太陽之氣用,萬物長正,故曰應矩也。)


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秋三月時,少陰之氣用,萬物長極,故曰應衡也。冬三月時,太陰之氣用,萬物歸根,故曰應權也。平按:衡原抄作沖,注同,謹依《素問》、《甲乙》作衡。)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冬至以後,陽氣漸長,故曰微上;陰氣漸降,故曰微下也。)


夏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陰氣微上。


(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曰微上;陽氣漸降,故曰微下也。)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陰陽以有四時,四時與脈為期,為期在於四時相得失處,即知四時之脈,分在四時之際,脈分四時有期,則死生之期可知,此答第二病所在也。平按:知脈所分,知字原抄作和,謹依《素問》、《甲乙》及本注作知。)


微妙在脈,亦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欲知人之死生者,無勝察之妙,察脈綱紀,必以陰陽為本也。平按:《素問》、《甲乙》無亦字。)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陰陽本始,有十二經脈也。十二月經脈,從五行生也。)


生之有度,四時為數,(五行生十二經脈,各有法度。脈從五行生,木生二經。足厥陰、足少陽也。火生四經,手少陰、手太陽、手厥陰、手少陽也。土生二經,足太陰、足陽明也。金生二經,手太陰、手陽明也。水生二經,足少陰、足太陽也。此為五行生十二經脈。法度者,春有二經,夏有四經,季夏有二經,秋有二經,冬有二經,故十二經脈以四時為數也。平按:《素問》數作宜,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數。)


循數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誠,以知死生。(於寸關尺三部之中,循十二經之脈,得其弦鉤浮營四時之氣而不失錯,與天地氣宜然為一,如此則能了知死生之期也。平按:循數《素問》作補瀉,誠作情。自「始之有經」至「以知死生」,《甲乙》無此八句。)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人之音聲,合於五音,人之形色,合於五行,人之脈氣,合於陰陽,此答第三知病之所變也。平按:注知病,知字原抄作之,據上經文宜作知。)


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揚,(平按:《素問》、《甲乙》無揚字。)下盛則夢墮墜;


(平按:《素問》、《甲乙》無墜字。)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


肝氣甚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哀;


(平按:甚《素問》《甲乙》作盛。《素問》哀作哭,《甲乙》作哭泣恐懼飛揚。)


短蟲多則夢眾,長蟲多則夢相擊破傷。


(凡夢有三種:人有吉凶,先見於夢,此為征夢也;思想情深,因之見夢,此為想夢也;因其所病,見之於夢,此為病夢也。此十一種夢,皆病夢也,並因陰陽氣之盛衰、內有飢飽、肝肺氣盛、長短蟲多以為夢也。此所以因傷致夢,即以夢為診也,此為夢診,可為四答問之脫也。平按:《甲乙》無短長蟲多二句,《素問》新校正云: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持脈之道,虛心不念他事,凝神靜慮,以為自保,方可得知脈之浮沉、氣之內外也。平按:《甲乙》無是故二字,保作寶。)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皮;


夏日在膚,沉沉乎萬物有餘;


(春時陽氣初開,脈從骨髓流入經中,上至於皮,如魚游水,未能周散。夏時陽氣榮盛,脈從經溢入孫絡膚肉之中,如水流溢,沉沉盛長,萬物亦然,茂盛有餘。此答第五病在外也。平按:皮《素問》、《甲乙》作波。)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冬日在骨,蟄蟲固密,君子居室。


(秋日陽氣從膚漸伏於內,故曰下膚。蟄蟲趣暖入穴,故曰將去。是時陰氣從內出在皮膚,腠理將開也。冬日陽氣內伏,蟄蟲閉戶固密,君子去堂居室,人之脈氣行骨,故持脈者深按得之。此答第六病乍在內也。平按:固《素問》、《甲乙》作周。)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秋冬脈氣為陰在內,故按得綱紀;春夏脈氣為陽在外,故趣得終始也。春夏之脈為秋冬脈終,即為陽之始也。)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


(以為診脈大法。)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陰出之陽,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皆賊邪來乘也。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雖是微邪來乘,以秋冬得之,陰出之陽交爭者,不療也。平按:《素問》夏得冬脈下有「長夏得春脈」五字,秋得春脈作秋得夏脈,冬得夏脈作冬得長夏脈,陰出上有「名曰」二字,《甲乙》同。又《甲乙》死不治上無命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58:30 | 只看該作者

人迎脈口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無勞用力也,見《靈樞》卷八第四十八《禁服》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上編。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傷於食飲,見《靈樞》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同上。自一日一夜五十營至乍數乍疏也,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甲乙》同上。


自黃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至治之無功矣,見《素問》卷三第十一《五藏別論》篇,又見《甲乙》卷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編。


自凡刺之道至取之其經,見《靈樞》卷二第九《終始》篇,又見《甲乙》卷五第五《針道終始》篇。


自人迎一盛至命曰關格,又見《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篇。


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病胃管至故胃管為癰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八《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篇。


自安臥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六《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篇。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之受業,通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遠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


(南方來者,九針之道有六十篇,其簡之書,遠年者編有斷絕,其近年者簡生塵垢,言其深妙,學久日勤,未能達其意也。平按:遠者《靈樞》作久者二字。近遠二字,據注宜互易。)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其所謂也。


(揣,初委反,度也。渾,戶昆反,合也。束,總要也。五臟六腑吉凶善惡,其氣在內,循手太陰脈總合為一,見於寸口外部之中,可以手按度量,令人得知者,未通其意也。)


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


(經脈之氣,合天地之數,與道通洞,苞裹六合,故大無外也。氣貫毫微,則小無內也。然則無形不可以大小極,不可以高下測,欲以總為一者,殊不可知也。平按:注與道通洞四字,袁刻脫。)


士之才力或有濃薄,知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未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也,敢問約之奈何?


(褊,鞭緬反。人之所學,未若細子,惟恐其至道絕於後代,無及子孫,故問其要,傳之不朽也。細子者,雷公自謙之辭也。平按:若上《靈樞》無未字。)


黃帝答曰: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為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齊乎?


(平按:歃原作■,恐傳寫之訛,謹依《靈樞》作歃。為盟《靈樞》作之盟,齊作齋,下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1:58:49 | 只看該作者

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矣。


於是乃齊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愿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齊室,割臂歃血。


黃帝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上古貸季傳至岐伯,岐伯授之黃帝,故貸季為先師也。非其人不可授道,故須禁之坐私傳也。方,要道。以盟誓授人。)


吾為子言之。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吾方愈病,各為其要,聖人雜合行之,以針為輕小,能愈大疾,故先言之。人之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經絡於身,營衛陰陽氣之經墜,生之夭壽,莫不由之,故為始也。平按:注墜字恐系隧字傳寫之誤。)


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刺之理者,必須經營循十二經諸絡脈等所行之氣,並知脈之長短度量也。平按:注脈之長短,脈字袁刻誤作肺。)


內次五臟,別其六腑,(從於臟腑,流出經脈行身外,故臟腑稱內。知內之道,先次五臟內中之陰,次別六腑內中之陽也。平按:注知內袁刻誤作知道。)


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絡盡而不殆。


(次知衛氣為陽行外,受諸邪氣以為百病,次欲知經絡虛實,實者乃止而瀉之,先瀉大小血絡,血邪盡已,得無危殆也。平按:虛實下《靈樞》重虛實二字。血絡盡而不殆《靈樞》作血盡不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2:01:49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也,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不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弗與俱。


(約,節量也。方,法也。方以診氣,囊以盛氣,故得比之。囊滿不為節約,必泄其氣;診法成已,不為節約,以泄神氣。神氣去矣,不與周運,故曰不俱也。)


雷公曰:愿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


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天下師焉。


(攝生之道,材有上下。診法成已,節約合理,得長生久視,材德之上,可為天下之師;診法未能善成,故曰未滿而能節而行,得為國師,是按脈而知病生所由,稱之為工,材之不下也。平按:《靈樞》天下上有為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2:02:20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愿聞為工。


(為工是持脈之道,故問也。)


黃帝曰:寸口主中,按此《九卷》、《素問》肺臟手太陰脈動於兩手寸口中、兩手尺中。


夫言口者,通氣者也。


寸口通於手太陰氣,故曰寸口。


氣行之處,亦曰氣口。


寸口氣口更無異也。


中,謂五臟,臟為陰也。


五臟之氣,循手太陰脈見於寸口,故寸口脈主於中也。


人迎主外,(結喉兩箱,足陽明脈迎受五臟六腑之氣以養於人,故曰人迎。


下經曰:人迎,胃脈也。又云:任脈之側動脈,足陽明,名曰人迎。


《明堂經》曰:頸之大動脈,動應於手,挾結喉,以候五臟之氣。


人迎胃脈,六腑之長,動在於外,候之知內,故曰主外。


寸口居下,在於兩手,以為陰也;


人迎在上,居喉兩旁,以為陽也。


《九卷?終始》篇曰:平人者,不病也;


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


應四時者,上下相應,俱往俱來也。


脈口,謂是手太陰脈行氣寸口,故寸口脈口亦無異也。


既上下俱往俱來,豈以二手為上下也。


又《九卷?終始》篇云: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


即知手太陰無人迎也。


又《素問》第五卷云胃管癰診,岐伯曰:當得胃脈沉細,胃沉細者氣逆,氣逆者人迎甚盛,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管為癰。


此經所言人迎寸口之處數十有餘,竟無左手寸口以為人迎,右手關上以為寸口,而舊來相承,與人診脈,縱有小知,得之別注,人多以此致信,竟無依據,不可行也。


平按:注兩胃管,管字袁刻均誤作營。)


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寸口人迎兩者,上下陰陽雖異,同為一氣,出則二脈俱往,入則二脈俱來,是二人共引一繩,彼牽而去,其繩並去,此引而來,其繩並來,寸口人迎,因呼吸牽脈往來,其動是同,故曰齊等也。)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曰平人。


(譬彼引繩之動,大小齊等,細尋其動,非無小異,故此牽此動之端為大,彼端微小,彼動之端為大,此端微小;脈亦如之,上下雖一,因呼吸而動,以春夏之陽,秋冬之陰,故微有大小。春夏陽氣盛實,故脈順之,微大為平;秋冬陰氣盛實,故脈順之,微大為平。平者,和氣無病者也。平按:注故微有大小,袁刻脫微字。)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少陽;


人迎二倍,病在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陽明。


(計春夏人迎大於寸口少半已去,少陽即已有病,其病猶微,故未言之。成倍方言,以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少陽,言一倍等。按不病之人,寸口人迎脈動大小一種,春夏之時,人迎之動微大寸口,以為平好。人迎之脈漸大小半、大半至於一倍,即知少陽有病。少陽盛氣未大,故得過陰一倍,名曰少陽之病,致使人迎之脈一倍大於寸口。少陽病氣漸盛,過於陰氣二倍,名曰太陽之病,則人迎之脈二倍大於寸口。太陽病氣漸盛,過於陰氣三倍,名曰陽明之病,則人迎之脈三倍大於寸口也。平按:《靈樞》「病在少陽」作「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病在太陽」作「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病在陽明」作「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甲乙》二倍作再倍。)


盛則為熱,(陽氣內盛為熱,故人迎脈盛也。)


虛則為寒,(陽氣內虛,陰乘為寒,故人迎脈虛也。)


緊則為痛痹,(其氣動緊似急也。此肌肉之間有寒溫氣,故為痛痹也。平按:注寒溫,溫字依下注寒濕氣居,恐系濕字傳寫之訛。)


代則乍甚乍間。


(代,止也。脈絕不來,故曰代也。代者,邪氣客於血絡之中,隨飲食而變,故病乍甚乍間也。)


盛則瀉之,(人迎一盛者瀉於少陽,二盛瀉於太陽,三盛瀉於陽明也。)


虛則補之,(人迎虛者,人迎小於寸口也。小於寸口一倍補於少陽,二倍補於太陽,三倍補於陽明也。)


緊痛則取之分肉,(分肉之間,寒濕氣居。)


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邪在血絡,致令脈代,可刺去邪血,飲湯實之。)


陷下則灸之,(謂其諸脈血氣不滿,陷下不見,是中寒,故須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不盛不虛,正經自病也。假令心痛,中風得之,肝來乘心,從後而來,名為虛邪。飲食勞倦,脾來乘心,從前來者,名為實邪。傷寒得之,肺來乘心,從所不勝來者,名曰微邪。中濕得之,腎來乘心,從所勝來者,名曰賊邪。以上四病,皆是他邪為之,須視心之虛實,補瀉他經。傷暑得病,起於自藏,以為正邪,宜療自經,故曰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也。)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外格,死不治。


(人迎三倍,各病一陽,至四倍,其陽獨盛,外拒於陰,陰氣不行,故曰格陽。格,拒也。陽氣獨盛,故大而且數。以無陰氣,獨盛必衰,故死不療。平按:《靈樞》名曰下有「溢陽,溢陽為」五字。)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必須審按人迎寸口內外本末,察其脈中寒暑,然後驗知臟腑中之病也。)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厥陰;


寸口二倍,病在少陰;


寸口三倍,病在太陰。


(秋冬寸口大於人迎少半已去,厥陰即已有病,其病猶微,故未言之。以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厥陰,言一倍等。按不病患,寸口人迎脈動大小一種,秋冬之時,寸口之動微大人迎,以為平好。寸口之脈至於一倍,即知厥陰有病。厥陰之氣衰少,故得過陽一倍,名曰厥陰之病,致使寸口之脈一倍大於人迎。陰氣雖少,得過陽氣二倍,名曰少陰之病,則寸口之脈二倍大於人迎。太陰最大,過於陽氣三倍,名曰太陰之病,則寸口之脈三倍大於人迎也。平按:《靈樞》「病在厥陰」作「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病在少陰」作「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病在太陰」作「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甲乙》二倍作再倍。又《甲乙》無「寸口三倍,病在太陰」八字。)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寸口陰氣大於人迎三倍,病在太陰,太陰之病自有虛實,是以寸口陰盛,則腹中寒氣脹滿,有寒中食不化也。平按:寒中食不化《甲乙》作寒則食不消化。)


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陰虛陽氣來乘,腸胃中熱,故大便出強如黃糜。少陰氣虛,故少氣溺色黃也。平按:注出強如黃糜袁刻作出糜如黃疽。)


緊則為痹,(風寒濕氣,留於分肉間為痹,故令寸口脈緊實也。)代則乍痛乍止。


(寸口脈動而中止不還曰代。邪客分肉,致令衛氣之行乍行乍止,故令其痛乍有乍止也。平按:《甲乙》作「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注云:《太素》作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下言療方,盛瀉之法,惟人迎可知也。)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緊有痹痛,先以痛為輸滎,針刺已,然後於其刺處灸之。平按:注滎袁刻作營。刺處袁刻作刺後。)


代則取血絡而泄之,(代則乍痛乍止,故刺去邪血之絡也。平按:而泄之《靈樞》作而後調之,《甲乙》同,注云:「《太素》作泄。」注乍痛袁刻誤作乍病。)


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


(徒,空也。諸脈陷下不見,是脈中寒,血結聚,宜空灸之,不假先刺也。平按:徒灸《甲乙》作從灸。注血結袁刻作血倍,不假誤作不復。)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準人迎可知也。)


寸口四倍,名曰內關。


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


(陰氣三倍大於陽氣,病在三陰,至於四倍,陰氣獨盛,內皆閉塞,陽不得入,故為內關。關,閉也。寸口大而又數,即陰氣將絕,故死不療也。平按:內關袁刻誤作內閑,注同,依原本更正。)


必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必察寸口人迎大小終始寒溫,則知內外臟腑之病也。平按:之寒溫《甲乙》作察其寒熱。)


通其滎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日盛則徒瀉,虛則徒補,(候知五臟六腑病之所在,先須針藥通其滎輸,然後傳於灸刺大數,謂空補瀉之數也。平按:《甲乙》大數日盛作大曰盛,虛上有小曰二字,兩徒字均作從。)


緊則灸刺且飲藥,(脈之緊者,三療俱行。緊,謂動而中止。小數中有還者,曰結也。)


陷下則徒灸之,(準前人迎。平按:《甲乙》徒作從。)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


(不盛不虛,經療之法,亦三療俱行之。平按:亦曰《甲乙》作亦用。)


脈急則引,(引,挽也。寸口脈急,可以針導引令和也。)脈代以弱則欲安靜,無勞用力也。


(脈衰代絕,至復微弱,不欲煩動者,宜安靜恬逸,不得自勞也。平按:《靈樞》代作大。《甲乙》無以弱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2:09:01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何如?(問其切脈知病衰甚。)


黃帝曰:外內皆在焉。


(外腑五內,並有甚衰,故曰皆在。)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其病益甚,在中;


(脈口,陰位也。滑為陽也。小緊沉者,皆為陰也。按於脈口,得一陽三陰,則陰乘陽,故病益甚。病在五臟,故曰在中也。)


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人迎,陽位也。緊為陰也。大浮,陽也。二陽一陰,則陽乘陰,故病益甚。病在六腑,故曰在外也。)


其脈口滑而浮者,病日損;


(滑浮皆陽,在於陰位而得二陽,其氣以和,故病日日瘳損也。平按:滑而浮《靈樞》作浮滑。)


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一陰一陽在於陽位,其氣易和,故病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其病日進,在內;


(一陰一陽在於陰位,故病日漸進,在五臟。)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滑盛浮等俱為陽也,又在陽位,名曰太過,病增,在於六腑也。)


脈之浮沉及人迎寸口氣小大等者,其病難已。


(諸有候脈浮沉及人迎寸口中氣大小齊等者,是陰陽不得相傾,故病難已也。平按:注相傾袁刻作相顧。)


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


(人迎寸口之中候之,知病在於內五臟中,其脈且沉且大,是為陰陽氣和,雖病易已;其脈沉而小者,純陰,故逆而難已也。)


病之在腑,浮而大者,病易已。


(候之知病在外六腑中,其脈浮而且大,得其時易已。)


人迎盛緊者,傷於寒;


(人迎盛為陽也,緊則為陰也,謂冬因蟄寒氣入腠,名曰傷寒,春為溫病也。平按:盛緊《靈樞》作盛堅,下同。)


脈口盛緊者,傷於食飲。


(盛為陰也。脈口盛而緊者,是因飢多食,傷臟為病也。平按:《靈樞》、《甲乙》無飲字。)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


(營氣一日一夜,周身五十,營於身者也,經營五臟精氣,以奉生身。若其不至五十營者,五臟無精,雖生不久,故曰狂生。)


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矣;


(脈口,寸口,亦曰氣口。五十動者,腎臟第一,肝臟第二,脾臟第三,心臟第四,肺臟第五,五臟各為十動,故曰從脈十動,以下次第至腎,滿五十動,即五臟皆受於氣也。持脈數法,先將不病患之脈口以取定數,然後按於病患脈口,勘知病患脈數多少,謂從平旦,陰氣未散,陽氣未行,按於脈口,以取定數也。)


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矣;


(其脈得四十動已,至四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五十數少,故第一腎臟無氣也。)


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矣;


(其脈得三十動已,至三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四十數少,故第二肝臟無氣。)


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臟無氣矣;


(其脈得二十動已,至二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三十數少,故第三脾臟無氣。)


十動而一代者,四臟無氣矣;


(其脈得十動已,至十一動已去,有一代者,即二十數少,故第四心臟無氣。)


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矣,(其脈不滿十數,有一代者,即十數少,故第五肺臟無氣。)予之短期。


(肺主五臟之氣,肺氣既無,所以五臟氣皆不至,故與之短期也。平按:予《甲乙》作與,下同,袁刻誤作子。)


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蓋是五臟終始,常道之要也。)以知五臟之期也。


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與短期者,謂五臟脈乍疏乍數,不合五十之數,故可與之死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2:09:34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


(謂九候各候五臟之氣,何因氣口獨主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等氣也。平按:《素問》、《甲乙》主下無氣字。)


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也,六腑之大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長,出五味以養臟腑。血氣衛氣行手太陰脈至於氣口,五臟六腑善惡,皆是衛氣所將而來,會手太陰,見於氣口,故曰變見也。平按:《素問》、《甲乙》大下有源字,五氣作五臟氣。)


故五臟氣入於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穀入於胃,以養五臟,上熏入鼻,藏於心肺,鼻中出入,鼻為肺官,故心肺有病,鼻氣不利也。)


故曰:凡治病者,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


乃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治。


(療病之要,必須上察人迎,下診寸口,適於脈候。又觀志意有無,無志意者,不可為至。及說療疾,復觀其人病態,能可療以否。若人風寒暑濕為病,乃情系鬼神,斯亦不可與言也。平按:《素問》察其上下作察其下三字,脈下無候字,病下無能字。袁刻能誤作態。《素問》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適其脈候,觀其志意,與其病能。」與此正合。又至治《素問》作至德。)


惡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治病不許治者,病不必治也,治之無功矣。


(■,仕監反,鈹也。其病非針石不為而惡之者,縱岐黃無所施其功。其病可療而不許療者,縱倉扁不可為其功也。平按:■原抄作鏡,據注應作■,《素問》作針。)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


(凡刺之道,其要須窮陰陽氣之終始。人之陰陽氣終始者,必本五臟以為綱紀,以五臟藏神居身,故為陰陽氣之綱紀,即陰陽定矣。)


陰者主藏,陽者主腑,(陰氣主於五臟,在內;陽氣主於六腑,在外也。)


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清陽實於四肢,濁陰者走於六腑,故陽受氣於四末也。清陰起於五臟,濁陽者營於四肢,故陰受氣於五臟也。平按:《甲乙》末作肢。)


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故補瀉之道,陰陽之氣,實而來者,迎而瀉之,虛而去者,隨而補之,人能知此隨迎補瀉之要,則陰陽氣和,有疾可愈也。)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代,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敬其傳方,令守道去私也。平按:《靈樞》後代作後世。《甲乙》無傳之後代以下六句。)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言其奉誡,因請五臟終始之紀也。)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五臟終始紀者,謂經脈也。欲知經脈為終始者,可持脈口人迎動脈,則知十二經脈終始陰陽之氣有餘不足也。)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春夏人迎微大寸口,秋冬寸口微大人迎,即應四時也。平按:注兩微字原作後,依前經文應作微。)


上下相應而俱往俱來也,(人迎在結喉兩旁,故為上也。寸口在兩手關上,故為下也。上下雖別,皆因呼吸而動,故俱往來也。往謂陽出,來謂陰入也,往來雖別異,同時而動,故曰俱也。平按:《靈樞》、《甲乙》來上無俱字。)


六經之脈不結動也,(陰陽之脈俱往來者,即三陰三陽經脈動而不結。)


本末之寒溫相守司也,(春夏是陽用事,時溫,人迎為本也。秋冬是陰用事,時寒,脈口為本也。其二脈不來相乘,復共保守其位,故曰相守司也。平按:《靈樞》溫下有之字。《甲乙》作本末相過,無之字。)


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形,謂骨肉色狀者也。肉,謂肌膚及血氣□者也。衰勞減等□□好即為相稱也。如前五種皆為善者,為平人。平按:注血氣下原缺一字,上半作四。衰勞,勞字原校作榮。)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則陰陽俱不足。


(脈口,寸口也。寸部有九分之動,尺部有一寸之動。今秋冬寸口反小於人迎,即寸口不稱尺寸也。春夏人迎反小於寸口,即人迎不稱尺寸也。如此勘檢,則知臟腑陰陽二氣俱少也。平按:注勘袁刻誤作甚。)


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愈,可飲以至齊。


(夫陽實陰虛,可瀉陽補陰;陰實陽虛,可瀉陰補陽。今陰陽俱虛,補陽,其陰益以竭,瀉陰之虛,陽無所依故陽脫。所以不可得於針石,可以甘善湯液將扶補之,若不已,可至於齊也。平按:《靈樞》、《甲乙》無愈字,齊作劑。注甘善袁刻作甘藥。)


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如此二皆是虛,可以湯液補者,日漸方愈,故曰不久不已。若不如此,即用針瀉,必壞五臟之氣也。為不灸於義不順,灸當為久也。)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


(病在足少陽。足少陽病,大於足厥陰一倍,故人迎盛於寸口一倍。一盛而躁,病在於手少陽經也。)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


(躁,手道反,擾也。陽氣漸大,在足太陽。足太陽病,大於足少陰二倍,故人迎盛於寸口二倍也。)


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


(陽氣更盛,在足陽明。足陽明病,大於足太陰三倍,故人迎盛於寸口三倍也。平按:注足太陰,陰字原抄作陽,據上注擬作陰。)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人迎盛至四倍,大而動數,陽氣盈溢在外,格拒陰氣不得出外,故曰外格也。平按:《素問》作四盛以上為格陽。)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足厥陰盛病大於足少陽一倍,故脈口盛於人迎一倍也。)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足少陰盛病大於足太陽二倍,故脈口盛於人迎二倍也。)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少陰;


(足太陰盛病大於足陽明三倍,故脈口盛於人迎三倍也。平按:手少陰《靈樞》、《甲乙》均作手太陰,依經文亦應作太,當系傳寫之誤。)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命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陰氣四盛於陽,脈口大而且數,陰氣盈溢在內,關閉陽氣不得復入,名曰內關,不可療也。)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者,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脈口,寸口也。陽盛四倍,格而不關,陰盛四倍,關而不格,皆與死期。脈口人迎俱四倍以上,稱曰關格,死之將近,故與短期。此云人迎與太陰脈口,即知手太陰脈無人迎也。平按:關字袁刻均誤作開。)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人迎一倍大於脈口,即知少陽一倍大於厥陰,故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余皆準此也。)


二瀉一補,(其補瀉法,陽盛陰虛,二瀉於陽,一補於陰。陰盛陽虛,一瀉於陰,二補於陽。然則陽盛得二瀉,陽虛得二補,陰盛得一瀉,陰虛得一補,療陽得多,療陰得少,何也?陰氣遲緩,故補瀉在漸;陽氣疾急,故補瀉在頓,倍於療陽也。余放此也。平按:注放此,放字原作故,謹擬作放,袁刻作做。)


日一取之,(一取,一度補瀉也。足太陽盛,足少陰虛,足少陰盛,足太陽虛,此二經者氣血最少,故二日一補瀉也。足少陽盛,足厥陰虛,足厥陰盛,足少陽虛,此二經者血氣次多,故日一補瀉也。足陽明盛,足太陰虛,足太陰盛,足陽明虛,此二經者血氣最富,故日二補瀉,以為例準。厥陰血氣最少,少陰次多,太陰最多。此中少陰二日一取,厥陰一日一取,太陰一日二取,或經錯耳。)


必切而驗之,必須切診人迎脈口,以取驗也。


躁取之上,(人迎躁而上行,皆在手脈,故曰取上。取者,取於此經所發穴也。平按:躁《靈樞》、《甲乙》作疏,下同。)氣和乃止。


(瀉實補虛,令陰陽氣和乃止,亦為例也。)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於穀氣,故日二取。


(釋此二經多取所由也。平按:太陰主胃《靈樞》作陽明主胃。《甲乙》穀下無氣字。)


人迎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疾矣。


(人迎脈口俱三倍以上,未至四倍,陰陽俱有溺溢,當爾之時,必須以針開瀉通之;若不開者,氣無所行;淫溢反流,內傷五臟,不可灸也。平按:三倍以上《甲乙》作四倍以上,注:《靈樞》作三倍。注當爾,爾字袁刻作診。)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夫瀉陰為易,補陰為難,補陽為易,瀉陽為難,刺法補陰瀉陽,二氣和者,即可停止也。


(平按:注瀉陰,陰字袁刻誤作陽。)


音氣並章,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身中。


(陰陽和者,言音清朗,吐納和暢,故曰並章。七竅開通,所以耳目聰明;反此為逆,故血氣不行也。平按:音氣並章《靈樞》作音氣益彰,《甲乙》作音聲益彰。《靈樞》、《甲乙》無身中二字。注為逆袁刻作者逆。)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針入膚肉,轉而待氣,氣至行補瀉而得驗者,謂有效也。平按:效《甲乙》作效。)


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以其有實,所以須瀉,瀉者益虛損實。其實損者,其脈大如故而脈中不堅,即為損實也。若瀉已脈大如故、脈中仍堅者,去針適雖以損稱快,病未除也。平按:快《靈樞》作故。)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以其有虛,所以須補,補者補虛益實者也。其得實者,脈大如故而脈中堅,即為得實。若補已脈大如故、脈不中堅,去針適雖快,病未愈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


(故補則補虛令實,瀉則瀉實令虛,補瀉未盡其工,去針適雖言瘥,病未除也;若補瀉窮理,其痛雖不隨針去,病必衰去也。平按:針下《甲乙》有減字。)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


(十二經病所由通之者,知諸邪氣得之初始,亦知萬病所瘥之終,是以可得傳於終始,貽諸後代也。平按:經下《甲乙》無脈字,傳上無得字。)


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是故學人須知陰陽虛實不相傾移者,可取十二經脈行補瀉也。平按:傾袁刻誤作頎,注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22:19:23 | 只看該作者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病胃管癰者,診當何如?


岐伯曰:診此者當得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管為癰。


黃帝曰:善。


(胃管癰者,胃口有熱,胃管生癰也。得胃脈者,寸口脈也。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也,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所終始也。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脈合浮與大也。今於寸口之中,診得沉細之脈,即知胃有傷寒逆氣,故寸口之脈沉細,上之人迎洪盛者也,盛則胃管熱也。上人迎者,在喉兩邊,是足陽明胃脈者也。胃氣逆者,則手之寸口沉細,喉邊人迎盛大,故知熱聚胃口不行為癰。紆恭反,腫也。平按:胃管《素問》、《甲乙》作胃脘。沉細《甲乙》作沉澀,《素問》新校正云:《太素》作沉細。)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澀,脾病,故不嗜食也。平按:澀《靈樞》作澀。)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寸口,即脈口也。人病,寸口之脈,秋浮冬沉,人迎之脈,春小夏大,縱病易已;四時大小浮沉皆同,即四時脈亂,故難已也。平按:《靈樞》大小作小大等三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3:09 , Processed in 0.1718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