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06:05 | 只看該作者

第八卷


(類經八卷)。


(張介賓類註)。


(經絡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08:06 | 只看該作者

三經獨動


靈樞動輸篇全○十三。


(黃帝曰,經脉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


手足之脉共十二經然惟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三經獨多動脉,而三經之脉,則手太陰之太淵,足少陰之太谿,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之尤甚者也。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脉再動,一吸脉亦再動,呼吸不巳故動而不止)。


是明胃脉者,言三經之動,皆因於胃氣也,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盛氣所及,故動則獨甚,此手太陰之脉動者,以胃受水穀而清氣上注於肺氣從手太陰經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息行則脉動,故呼吸不巳,而寸口之脉,亦動而不止也。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寸口,手太陰脉也,上下言進退之勢也,十八,盛衰之形也,焉,何也,息,生長也,上十焉息,言脉之進也其氣盛,何所來而生也,下八焉伏,喻言之退也其氣衰,何所去而伏也,此其往還之道,真若有難窮其極者。


(岐伯曰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努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凡脉氣之內發於藏,外達於經,其卒然如弓努努之發,如水之下岸,言其勁銳之氣,不可遏也,然強努之末其力必柔,急流之末,其勢必緩,故脉由寸口以上魚際盛而反衰,其餘氣以衰散之勢而逆上,故其行微,此脉氣之盛衰所以不等也。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


胃經脉也。


(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仔別走於陽明者也。)


胃上注於肺,而其悍氣之上頭者,循咽喉上行,從眼系入絡腦,出顑,下會於足少陽之客主人,以及牙車,乃合於陽明之本經,并下人迎之動脉此內為胃氣之所發,而外為陽明之動也,○按牙車即曲牙,當是頰車也,顑之釋義云饑而面黃色,乃與經旨不相令,令本經所,言如雜病篇曰,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脉,見血立巳,癲狂篇治狂者取頭兩顑,蓋皆言頭面之部位也,此節言自腦出顑,下客主人,則此當在腦之下,鬢之,前客主人之上,其即鬢骨之上,兩太陽之間為頗也,○顑,音坎,又海敢切。


(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脉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脉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此云陰陽上下者。統上文手太陰而,言也,蓋胃氣上注於肺,本出一原,雖胃為陽明,脉上出於人迎,肺為太陰,脉下出於寸口,而其氣本相貫,故彼此之動,其應若一也然人迎屬府為陽,陽病則陽脉宜大,而反小者為逆,寸口屬藏為陰,陰病則陰脉宜小,而反大者為逆,故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佒陽也,是以陰陽大小,脉各有體,設陰陽不分,而或為俱靜,或為俱動,若引繩之勻者,則其陰陽之氣,非此則彼,必有偏傾而玫病者矣,人迎氣口陰陽詳義,見藏象類十一。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


腎經脉也。
 

(岐伯曰衝脉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脉之常動者也。)


足少陰之脉動者,以衝脉與之並行也,衝下,出於足陽明之氣衝,循陰股膕中內踝等,處以入足下,其別者邪出屬跗,上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谿等脉所以常動不巳也,○此節與逆順肥瘦篇大同,詳鍼刺類二十。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陰陽之道)。


(岐伯曰,衝脉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脉之常動者也)。


足少陰之脉動者,以衝脉與之並行也,衝脉亦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之氣衝,循陰股膕中內踝等處以入足下,其別者邪出屬跗,上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谿等脉所以常動不巳也,此節與逆順肥瘦篇大同,詳鍼刺類二十。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


管衛之行,陰陽有度何邪氣居之,則其運行之道,宜相失也,又何能往還不絕因問其故。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四末,四支也,十二經皆終始於四支,故曰陰陽之會,而為氣之大絡也,然大絡雖會於四支,復有氣行之徑路,謂之四街如前篇所謂氣街者是也,凡邪之人,多在大絡,故絡絕則徑通,及邪巳行而四末解,彼絕此通,氣從而合,迴還轉輸何能相失,此所以如環無端,莫知其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09:10 | 只看該作者

井榮腧經合數


靈樞九鍼十二原篇○十四。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


言脉氣所出之處也。岐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五腧,即各經井榮腧經合穴皆謂之腧,六府復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經脉十二,絡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藏有五,府有六,而復有手厥陰心主一經,是為十二經,十二經各有絡脉,如手太陰別絡在列缺之類是也,此外又有任脉之絡曰屏翳,督脉之絡曰長強,脾之大絡曰大包,共為十五絡,十二十五,總二十七氣,以通周身上下也。


(所出為井)。


脉氣由此而出,如井泉之發,其氣正深也。


(所溜為榮)。


急流曰溜,小水曰榮,脉出於井而溜於榮,其氣尚微也,○溜,力救切,榮,榮二音。


(所注為腧)。


注,灌注也,腧,輸運也,脉注於此而輸於彼,其氣漸盛也。


(所行為經)。


脉氣大行,經營於此,其正盛也。


(所入為合)。


脉氣至此,漸為收藏,而入合於內也。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二十七經絡所行之氣,皆在五腧之間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人身氣節之交,雖有三百六十五會,而其要則在乎五腧而巳,故知其要則可一而終,否則流散無窮而莫得其緒矣。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以穴俞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謂,知邪正之虛實而取之弗失,即所謂知要也○小鍼解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脉之滲灌諸節者也,即此神氣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10:02 | 只看該作者

十二原


靈樞九鍼十二原篇○十五。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藏府之氣,表裏相通,故五藏之表有六府,六府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故凡并榮腧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藏之疾。


(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此十二原者,乃五藏之氣所注,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之所出也,故五藏有疾者,其氣必應於十二而各有所出,知其原,覩其應則可知五藏之疾為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出於大淵,大淵二)。


心肺居於膈上,皆為陽藏,而肺則陽中之陰,故曰少陰,其原出於大淵二穴,即寸口也。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心為陽中之陽,故曰太陽,其原出於大陵,按大陵係手陰心主腧穴也,邪客篇帝曰,手少陰之脉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故此言大陵也,大陵二穴,在掌後下兩筋間。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


肝胛腎居於膈下,皆為陰藏,而肝則陰中之陽,故曰少陽,其原出於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動脉陷中。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太白,太白二)。


脾屬土而象地,故為陰中之至陰,原出於太白二穴,在足大指後內側核骨下陷中。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


腎在下而水,故為陰中之太陰,原出於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脉陷中, ○此上五藏陰陽詳義,又見陰陽類五。


(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鳩尾,任脉穴,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脖胦,即下氣海,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任脉穴,○脖,音孛,胦,音英。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上文五藏之原各二,并膏肓之原,共為十二,而藏府表裏之氣,皆通於此,故可以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13:43 | 只看該作者

五藏五腧六府六腧


靈樞本輸篇○十六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謂如十二經脉之起止有序也。


(絡脉之所別處)。


如十五絡脉,各有所別也。


(五之所留)。


如下文井榮腧經合穴,各有所留止也。


(六府之與合)。


如藏象類藏府有相合也。


(四時之所出入)。


如鍼刺類四時之刺也。


(五藏之所溜處)。


言藏氣所流之處,即前篇所出為井,所溜為榮也。


(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闊數以察巨細淺深以分表裏,高下以辨本末,凡此者,皆刺家之要道,不可不通者也。


(岐伯曰請言其次心,脉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


少商穴,乃肺經脉氣所出為井也,其氣屬木,此下凡五藏之井,皆屬陰木,故六十四難謂之陰井木也。


(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此肺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手魚義詳前二,肺經條下,○按本篇五藏止言井本,六府止言井金,其他皆無五行之分,考之六十四難,分析陰陽十變,而滑氏詳注謂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俞土,陰俞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此言五藏之俞也,六府則陽井屬金,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俞木,陽俞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而五行始備矣,下放此。


(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


此肺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
 

(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


此肺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經渠當寸口陷中,動而不止,故曰不居,居,止也。
 

(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脉也為合)。


此肺經所入為合也,屬陰水。


(手太陰經也)。


以上肺之五腧皆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此心主之所出為井也,屬陰木,○按此下五腧,皆屬手厥陰之穴,而本經直指為心腧者,正以心與心胞,本同一藏,其氣相通,皆心所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也,邪客篇曰,手少陰之脉獨無腧,正此之謂,詳義見前章,及圖翼四卷十二原解中。


(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


此心主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


(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


此心主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方下,謂正當兩骨之下也。


(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


此心主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有過,有病也,此脉有病則至,無病則止也。


(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


此心主之所入為合也,屬陰水。


(手少陰也,)。


以上心主五腧,皆心所主,故曰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


此肝經之所出也,屬陰木。


(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


此肝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


(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


此肝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


(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


此肝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使逆則宛,使和則通,言用鍼治此者,逆其氣則鬱,和其氣則通也,○宛,鬱同。


(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


此肝經之所入為合也,屬陰水。


(足厥陰也,)。


以上肝之五腧,皆足厥陰經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水)。


此脾經之所出為井也,屬陰木。


(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此脾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


(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


此脾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


(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


此脾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


(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


此脾經之所入為合也,屬陰水。


(足太陰也)。


以上脾之五腧,足太陰經也。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此腎經之所出為井也,屬陰木。


(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榮)。
 

此腎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陰火。


(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


此腎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陰土。


(行於復留,復留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


此腎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陰金。


(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此腎經之所入為合也,屬陰水。


(足少陰經也)。


以上腎之五腧,皆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此膀胱經所出為井也,以下凡六府之井皆屬陽金,故六十四難謂之陽井金也。


(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


此膀胱經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


此膀胱經所注為腧也,屬陽木。


(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


本篇惟六府有原,而五藏則無,前十二原篇所言五藏之原,即本篇五藏之腧,然則陰經之腧即原也,陽經之原自腧而過,本為同氣,亦當屬陽木,下放此,詳義見圖翼四卷十二原解中。


(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


此膀胱經所行為經也,屬陽火。


(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


此膀胱經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足太陽也,)。


以上膀胱六腧,皆足太陽經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此膽經之所出為井也,屬陽金。


(溜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此膽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


此膽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陽木。


(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此膽經之所過為原也,亦屬陽水。


(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久端也,為經)。


此膽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陽火。


(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


此膽經之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足少陽也,)。


以上膽之六腧皆足少陽經也。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此胃經之所出為井也,屬陽金。


(溜於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


此胃經之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


此胃經之所注為腧也,屬陽水。


(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此胃經之所過為原也,亦當屬水。


(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
 

此胃經之所行為經也,屬陽火。


(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


此胃經之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脉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


三里下三寸為上廉,上廉下三寸為下廉,大腸屬上廉,小腸屬下廉,蓋胃為六府之長,而大腸小腸皆與胃連,居胃之下,氣本一貫,故皆屬於胃,而其下腧亦合於足陽明經也。


(是足陽明也,)。


以上皆胃之腧,即足陽明經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此三焦之所出出為井也,屬陽金,○按諸經皆不言上合,而此下三經獨言之者,蓋以三焦并中下而言,小腸大腸俱在下而經則屬手,故皆言上合某經也。


(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此三焦之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


此三焦之所注為腧也,屬陽木。


(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此三焦之所過為原也,亦屬陽木。


(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


此三焦之所行也,屬陽火。


(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此三焦之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太陽絡也)。


足大指,當作足小指,蓋小指乃足太陽脉氣所行,而三焦下腧,則並足太陽經出小指之前,上行足少陽經之後,上出膕中外廉委陽穴,是足太陽之絡也,按邪氣藏府病形篇曰,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則此為小指無疑,詳鍼刺類二十四,○愚按三焦者,雖經屬手少陽,而下腧仍在足,可見三焦有上中下之分,而通身脉絡,無所不在也,詳注見藏象類第三,及本類後二十三,俱當互考。


(手少陽經也)。


以上三焦之腧,皆手少陽經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


陽陰二字,互謬也,當作少陰太陽,蓋三焦屬腎與膀胱也,義詳藏象類三。


(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脉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寫之)。


此復言三焦下腧之所行,及其所主之病也,將,領也,三焦下腧,即足太陽之別絡,故自踝上五寸間別入脉腸,以出於委陽穴,乃並太陽之正脉,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而其為病如此,○癃,良中切,溺,娘吊切。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於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此小腸經所出為井也,屬陽金。


(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


此小腸經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後谿,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


此小腸經所注為腧也,屬陽木。


(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


此小腸經所過為原也,亦屬陽木。


(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此小腸經所行為經也,屬陽火。


(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


此小腸經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手太陽經也)。


以上小腸之六腧,皆手太陽經也。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此大腸經所出為井也,屬陽金。


(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


此大腸經所溜為滎也,屬陽水。


(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腧)。


此大腸經所注為腧也,屬陽木。


(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此大腸經所過為原也,亦屬陽木。


(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
 

此大腸經所行為經也,屬陽火。


(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


此大腸經所入為合也,屬陽土。


(手陽明也)。


以上大腸之六腧,皆手陽明經也。


(是謂五藏六府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


五藏各有井滎腧經合五穴,共計二十五腧,六府復多一原穴,故共計三十六腧也。


(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凡五藏六府之經,藏皆屬陰,府皆屬陽,雖六府皆屬三陽然各有手足之分,故足有太陽膀胱經,則手有太陽小經,足有陽明胃經,則手有陽明大腸經,足有少陽膽經,則手有少陽三焦經,此所謂上合於手者也,不惟六府,六藏亦然,如足有太陰脾經,則手有太陰肺經,足有少陰腎經,則手有少陰心經,足有厥陰肝經,則手有厥陰心主此藏府陰陽,手足皆相半也,然其所以分手足者,以經行有上下,故手經之腧在手,足經之腧在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15:23 | 只看該作者

脉度靈樞脉度篇十七


(黃帝曰,願聞脉度岐伯荅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


手有三陽以左右言之,則為六陽,凡後六陰,及足之六陰六陽皆放此,手太陽起小指少澤,至頭之聽官,手陽明起次指商陽,至頭之迎香,手少陽起四指關衝,至頭之絲竹空,六經各長五尺,五六共長三丈。


(手之六陰,從手至胃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手太陰起大指少商,至胃中中府,手少陰起小指少衝,至胃中極泉,手厥陰起中指中衝,至甲中天,池各長三尺五寸,六陰經共長二丈一尺,按手足十二經脉,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此其起止之度,今云手之六陰手至甲中,蓋但計其丈尺之數,俱以四末為始而言,非謂其行度如此也,後放此。


(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


六八四丈八尺。足太陽起小指至陰,至頭之睛明,足陽明起次指厲兌,至頭之頭維,足少陽起四指竅陰,至頭之瞳子膠,各長八尺,六八共長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從足至甲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足太陰起大指隱白,至甲中大包,足少陰起足心湧泉,至甲中俞府,足厥陰起大指大敦,至甲中期門,各長六尺五寸六陰經共長三丈九尺。


(蹻脉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蹻脉者,足少陰太陽之別,從足至目內眥,各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 ○玄臺馬氏曰,按蹻脉有陰蹻陽蹻,陽蹻自足申脉行於目,陰蹻自足照海行於目,然陽蹻左右相同,陰蹻亦左右相同,則蹻脉宜乎有四,今曰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則止於二脉者何也,觀本篇末云,蹻脉有陰陽,何脉當其數,岐伯荅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則知男子之所數者左右陽蹻,女子之所數者左右陰蹻也,詳見後二十八。


(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督行於背,任行於腹,各長四尺五寸,共長九尺,右連前共二十八脉,通長一十六丈二尺,此周身經隧之總數也,○愚按人身經脉之行,始於水下一刻,晝夜五十周於身,總計每日氣候凡百刻,則二刻當行一周,故衛氣行。


篇曰,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五十營篇曰,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此經脉之常度也,而後世子午流注鍼灸等書,因水下一刻之紀遂以寅時定為肺經,以十二時挨配十二經,而為之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戍,亥三子膽丑肝通,繼後張世賢熊宗立復為分時註釋,遂致歷代相傳,用為模範,殊不知紀漏者以寅初一刻為始,而經脉運行之度,起於肺經,亦以寅初一刻為紀,故首言水下一刻,而一刻之中,氣脉凡半周於身矣,焉得有大腸屬卯時甲屬辰時等次也,且如手三陰脉長三尺五寸足三陽脉長八尺,手少陰厥陰,左右俱止十八穴,足太陽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此其長短多寡,大相懸絕,安得以十二經均配十二時,其失經旨也遠矣,觀者脉知辨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20:36 | 只看該作者

骨度


靈骨度篇全十八


(黃帝問於伯高曰,脉度言經脉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脉度定矣,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此言欲知脉度者,必先求骨度以察其詳也,眾人者,眾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長,多以七尺五寸為率,如經水篇岐伯云八尺之士,周禮考工記亦曰人長八尺,乃指偉人之度而言,皆古黍尺數也,黍尺一尺,得今曲尺八寸,詳義見附翼律原,黃鍾生度條中。


(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此下言頭圍甲圍腰圍之總數也,圍,周圍也,二尺六寸,皆古黍尺之數,後放此,人身之骨,頭為最巨,頭骨謂之髑髏,男子自頂及耳并腦後共八片,惟蔡州人多一,共九片,腦後橫一縫,當正直下至髮際別有一直縫,女人頭骨止六片,亦腦後一橫縫,當正直下則無縫也,此男女頭骨之別,○髑,音獨,髏,音婁脉。


(甲圍四尺五寸)。


此兼脉脉而言也,缺盆之下兩乳之間為脉,脉前橫骨三條,左右肋骨各十二條,八長四短,女人多檠夫骨二條,左右各十四條也。


(腰圍四尺二寸)。


平臍,周圍曰腰,人之肥瘦不同,腰之大小亦異,四尺二寸,以中人之大略言也。


(髮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


此下言仰人之縱度也,髮所覆者,謂髮際也,前髮際為額顱,後髮際以下為項,前自顱,後至項,長一尺二寸。


(髮以下至脉長一尺)。


脉下為頷,頷中為脉,前髮際下至脉長一尺。


(君子終折)。


終,終始也,折,折衰也,言上文之約數雖如此,然人有大小不同,故君子當約其終始,而因人以折衰之,此雖指頭脉為言,則下部亦然矣。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舌根之下肺之上系,屈曲外凸者為結喉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


(缺盆以下至脉脉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脉脉,一名鳩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缺盆之下,鳩尾之上,是為之甲,肺藏所居,故脉大則肺亦大脉小則肺亦小也,○脉脉,音結於。


(脉脉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


天樞,在臍旁二寸,足陽明經穴,脉脉自之下,臍之上,是為中焦,胃之所居,故上腹長大者胃亦大,上腹短小者胃亦小也。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


橫骨陰毛中曲骨也,自天樞下至橫骨,是為下焦,迴腸所居也,故小腹長大者,迴腸亦大,小腹短狹者,迴腸亦小也。


(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橫骨橫長六寸半,一曰七寸半,廉,隅際也內輔膝間內側大骨也,亦曰輔骨。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此言輔骨之上下隅也。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足跟前兩旁高骨為踝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踝,胡寡切。


(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膝後曲處曰膕,足面曰跗跗屬,言足面前後皆跗之屬也,○膕,音國,跗,附敷二音。


(故骨圍大則大過,小則不及)。


凡上文所言皆中人之度其有大者過之,小者不及也,下文同法。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此下言側人之縱度也,角頭側大骨耳上高角也,柱骨,肩骨之上頸項之根也。


(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此自柱骨下通腋中,隱伏不見之處。


(腋以下至季脉長一尺二寸)。


脉下盡處短小之肋,是為季脉,季,子也。


(季脉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足股曰髀,髀上外側骨縫曰樞,此運動之機也,○髀,並米切,又音比。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膝中,言膝外側骨縫之次。


(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京骨足太陽穴名,在足指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


此言耳後之橫度也,耳後高骨曰完骨,足少陽穴名,入髮際四分,左右相去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此言仰人之橫度也,耳門者,即手太陽聽宮之分,目下高骨為顴,兩髀之間,言兩股之中,橫骨兩頭盡處也。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此下言手足之度也,足掌長一尺二寸,廣闊也。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肩,肩端也,臂之中節曰肘。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臂掌之節曰腕。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本節,指之後節根也,末,指端也。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


項髮,項後髮際也,背骨,除項骨之外,以第一節大椎骨為言也。


(膂骨以下至尾脉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膂骨,脊骨也,項脊骨共二十四椎,內除項骨三節,膂骨自大椎而下至尾脉,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各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即一寸四分一釐也,故上之七節,共長九寸八分七釐,其有餘不盡之奇分,皆在下部諸節也,○脊骨外小而內大,人之能負重者,以是骨之巨也,尾脉骨男子者尖,女子者圓而平,○脉,音底。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脉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脉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此結道節而言,因骨度以辨經絡,乃可察其血氣之盛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22:11 | 只看該作者

骨空素問骨空論十九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


輔骨,膝輔骨,橫骨,前陰橫骨,是楗為股骨也,○楗,音健,剛木。


(俠髖為機)。
 

髖,尻也,即脽臀也,一曰兩股間也,機,樞機也,俠臀之外,即楗骨上運動之機,故曰俠髖為機,當環跳穴處是也,○髖,音寬,脽,音誰。


(膝解為骸關)。


骸,說文云脛骨也,脛骨之上,膝之節解也,是為骸關,○骸,音鞋。


(俠膝之骨為連骸)。


膝上兩側,皆有俠膝高骨,與骸骨相為接連,故曰連骸。


(骸下為輔)。


連骸下高骨,是為內外輔骨。


(輔上為膕)。


輔骨上向膝後曲處為膕即委中穴也,○膕音國。


(膕上為關)。


膕上骨節動處,即所謂骸關也。


(頭橫骨為枕)。


腦後橫骨為枕骨。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此與水熱穴論同,亦骨空也,故並及之,詳鍼刺類三十八,○菟,兔徒二音。


(髓空在腦後五分,在顱際銳骨之下)。


髓腦髓也,髓空,即風府也,在腦後入髮際一寸,督脉穴。


(一在齗基下)。


脣內上齒縫中曰交,則下齒縫中當為齗基,今日齗基下者,乃頤下正中骨罅也,王氏曰,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誥圖經名下頤,○齗,音銀。


(一在項後中,復骨下)。


即大椎上骨節空也,復,當作伏,蓋項骨三節不甚顯,故云伏骨下也。


(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


風府上,腦戶也,督脉穴。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脊骨之末為尻骨,尻骨下空,長強也,督脉穴。


(數髓空在面俠鼻)。


數,數處也,在面者如足陽明之承泣巨髎,手太陽之顴髎足太陽之睛明,手少陽之絲竹空,足少陽之瞳子髎聽會,俠鼻者如手陽明之迎香等處,皆在面之骨空也。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足陽明大迎分也,亦名髓孔。


(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


髆肩髆也中之陽,肩中之上嵎也,即手陽明肩髃之次。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


臂陽臂外也,去踝四寸兩骨之間,手少陽通間之次也,亦名三陽絡。


(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


股陽,股面也,出上膝四寸,當足陽明伏兔陰市之間。


(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


胻,足脛骨也,胻骨之上為輔骨,輔骨之上端,即足陽明犢鼻之次,○胻,形敬切,又音杭。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


毛中動下,謂曲骨兩旁股際,足太陰衝門動脉之下也。


(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


即尻上兩旁,足太陽八髎穴也。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扁骨者,對圓骨而言,凡圓骨內皆有髓有髓則有髓孔,若扁骨則但有血脉滲灌之理湊而內無髓,故凡諸扁骨,以滲灌易髓者,則無髓亦無空矣,此脉肋諸骨之類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23:45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血氣表裏


素問血氣形志篇二十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十二經血氣各有多少不同,乃天稟之常數,故凡用鍼者,但可寫其多,不可寫其少,當詳察血氣而為之補寫也,○按兩經言血氣之數者凡三,各有不同,如五音五味篇三陽經與此皆相同,三陰經與此皆相反,詳見藏象類十七,又如九鍼論諸經與此皆同,惟太陰一經云多血少氣,與此相反,須知靈樞多誤,當以此篇為正,觀末節出氣出血之文,與此正合,無差可知矣,外靈樞九鍼論文與此同者,俱不重載。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足陰陽也)。


足太陽膀胱也,足少陰腎也,是為一合,足少陽膽也,足厥陰;肝也,是為二合,足陽明胃也,足太陰脾也,是為三合,陽為府,經行於足之外側,陰為藏,經行於足之內側,此足之表裏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畏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手之陰陽也)。


手太陽小腸也,手少陰心也,是為四合,手少陽三焦也,手心主厥陰也,是為五合,手陽明大腸也,手太陰肺也,是為六合,陽為府,經行於手之外側,陰為藏經行於手之內側,此手之表裏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


知手足之陰陽,則病在何經其苦可知治之者於血脉壅盛,為病異常之處,先去其血,血去則去其所苦矣,非謂凡刺者必先去血也,滯血既去,然後伺察藏氣之所欲,如肝欲散,心欲耎,肺欲收,脾欲燥腎欲堅之類,以寫有餘補不足,而調治之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此明三陰三陽血氣各有多少,而刺者之出血出氣當知其約也,手足陽明多血多仔,故刺之者出其血氣,手足太陽多血少氣,故刺之者但可出其血而惡出其氣,總而計之,則太陽厥陰均當出血惡氣,少陽少陰太陰,均當出氣惡血,唯陽明可出氣出血,正與道節義相合,○惡,去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25:42 | 只看該作者

諸脉髓筋血氣谿谷所屬


素問五藏生成篇二十一


(諸脉者皆屬於目,大惑論曰,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口問篇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諸脉者皆屬於目。)


(諸髓者皆屬於腦)。


腦為髓海,故諸髓皆屬之。


(諸筋者皆屬於節)。


筋力堅強,所以連屬骨節,如宣五氣篇曰,久行傷筋,以諸筋皆屬於節故也。


(諸血者皆屬於心)。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生血,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脉,故諸血皆屬於也。


(諸氣者皆屬於肺)。


調經論,本神篇,皆曰肺藏氣,五味篇曰,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此諸氣之皆屬於肺也。


(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四支者兩手兩足也,八谿者,手有肘與腋,足有骻與膕也,此四支之關節,故稱為谿,朝夕者,言人之諸脉髓筋血氣,無不由此出入,而朝夕運行不離也,邪客篇曰,人有八虛,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即此之謂,一曰朝夕,即潮汐之義言人身氣血往來,如海潮之消長,早曰潮,晚曰汐者亦通,○谿,溪同。


(故人臥血歸於肝)。


人寤則動,動則血隨氣,行陽分而運於諸經,人臥則靜,靜則血隨氣行陰分而歸於肝,以肝為藏血之藏也,故人凡寐者,其面色多白,以血藏故耳。


(肝受血而能視)。


肝開竅於目,肝得血則神聚於目,故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足得之則神在足,故步履健矣。掌受血而能握掌得之則神在手,故把握固矣。


(指受血而能攝)。


指得之則神在指,故攝持強矣,愚按血氣者,人之神也,而此數節皆但言血而不言氣何也,蓋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而人之形體,以陰而成,如九鍼篇曰,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營衛生會篇曰,血者神氣也,采人絕穀篇曰,血脉和則精神乃居,故此皆言血者,謂神依形生,用自體出也。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


臥出之際,若玄府未閉,魄汗未藏者,為風所吹,則血凝於膚,或致麻木,或生疼痛而病為痺。


(凝於脉者為泣)。


風寒外襲,血凝於脉則脉道泣滯而為病矣,○泣,澀同。


(凝於足者為厥)。


四支為諸陽之本,風寒客之,而血凝於足,則陽衰陰勝,而氣逆為厥也。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血得熱則行,得寒寒則凝,凡此上文節者,以風寒所客則血脉凝濇,不能運行而反其空,故為痺厥之病也,○空,孔同,謂血行之道。


(人有大谷十二分)。


大谷者,言關節之最大者也,節之大者,無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膝腕,四支各有三節,是為十二分,分,處也,○按此即上文八谿之義,夫既曰谿,何又曰谷,如氣穴論曰,之大會為谷,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是谿谷雖以小大言,而為氣血之會則一,故可以互言也,上文單言,故止云八谿,此節與下文小三百五十四名相對為,言故云大谷也,諸註以大谷十二分,為十二經脉之部分者皆非。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小谿者,言通身骨節之交也,小鍼解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脉之滲灌諸節者也,十二俞,謂十二藏之俞,如肺俞心俞之類是也,此除十二俞皆通於藏氣者,不在小谿之列,則當為三百五十三名,茲云五十四者,傅寫之誤也。


(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鍼石緣而去之)。


凡此谿谷之會,本皆衛氣留止之所,若其為病,則亦邪氣所客之,處也,邪客於經,治以鍼石,必緣其所在,取而去之緣,因也。


(五藏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30:05 | 只看該作者

靈樞脉度篇○二十二


(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閱,歷也,五藏位次於內而氣達於外,故閱於上之七竅如下文者,人身共有九竅,在上者七,耳目山鼻也,在下者二前陰後陰也。


(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陰陽應象大論曰,肺在竅為鼻,心在竅為舌,肝在竅為目,脾在竅為口,腎在竅為耳,故其氣各有所通,亦各有所用,然必五藏氣和而後各稱其職,否則藏有所病則竅有所應矣。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


五藏屬陰主裏,故其不和則七竅為之不利,六府屬陽主表,故其不利則肌腠留為癰瘍。


(故邪在府則陽脉不和陽脉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脉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陰陽之氣,貴采和平,邪氣居之,不在於陰,必在於陽,故邪氣在府,則氣留之而陽勝,陽勝則陰病矣,陰病則血留之而陰勝,陰勝則陽病矣,故陰氣太盛,則陽氣不榮而為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榮而為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則陰自陰,陽自陽,不相浹洽而為關格,故不得盡天年之期而死矣,本經榮營通用,不能榮,謂陰陽乖亂不能營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人迎盛陽而主表,故營在脉中,衛在脉外,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正此之謂。


(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營氣之行,周流不休,凡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而復為大會,其十一經脉之次,則一陰一陽,一表一裏,迭行相貫,終而復始,故曰如環無端也,五十周義,見下章,及二十六。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衛氣之行,夜則行陰,分二十五度,晝則行陽分二十五度,凡一書一夜亦五十周於身,義詳後二十五,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謂晝興夜息,即下萬民皆臥之義。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此分晝夜之陰陽,以明營衛之行也,隴,盛也,生氣通天論作隆,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曰重陽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曰重陰,○隴,音籠。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太陰,手太陰也,太陽,足太陽也,內言營氣,外言衛氣,營氣始於手太陰,而復會於太陰,故太陰主內,衛氣始於足太陽,而復會於太陽,故太陽主外,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二十五度,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亦各二十五度,營衛各為五十度以分晝夜也。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後為陰衰,陽生於子也,日西而陽衰,陰生於午也,如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即此節之義。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巳,與天地同紀)。


大會,言營衛陰陽之會也,營衛之行,表裏異度,故嘗不相值,惟於夜半子時,陰氣巳極,陽氣將生,營氣在陰,衛氣亦在陰,故萬民皆瞑而臥,命曰合陰,合陰者,營衛皆歸於藏,而會於天一之中也,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故民皆張目而起,此陰陽消息之道,常如是無巳而與天地同其紀,所謂天地之紀者如天地日月,各有所會之紀也,天以二十八舍為紀,地以十二辰次為紀,日月以行之遲速為紀,故天與地一歲一會,如玄枵加於子官是也,天與日亦一歲一會,如冬至日纏星紀是也,日與月則一月一會,如晦之同宮是也,人之營衛,以晝夜為紀,故一日凡行五十周,而復為大會焉。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此帝因上文言夜則萬民皆臥,故特舉老人之不夜瞑者以求其詳也。


(岐伯荅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濇,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老者之氣血衰,故肌肉枯,氣道濇,五藏之氣搏聚不行,而營氣衰少矣,營氣衰少,故衛氣乘虛內伐,衛失其常故晝不精,營失其常故夜不瞑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荅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何道從來,言營衛所由之道路也,營氣者,由穀人於胃,中焦受氣取汁,化其精微而上注於肺,乃自手太陰始,周行於經隧之中,故營氣出於中焦,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不入於脉,故於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循頭項下行,始於足太陽膀胱經而行於陽分,日西陽盡,則始於足少陰腎經而行於陰分,其氣自膀胱與,腎由下而出,故衛衛氣出於下焦,詳義見後營氣衛氣二章,○愚按人身不過表裏,表裏不過陰陽,陰陽即營衛,營衛即血氣,藏府筋骨居於,內必賴營氣以資之,經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於外,經之所不通,營之所不及,故賴衛氣以呴之,孫絡以濡之,而後內而精髓,外而髮膚無弗得其養者,皆營衛之化也,然營氣者,猶天之有宿度,地之有經水,出入有期,運行有序者也,衛氣者,天之有清陽,地之有鬱蒸,陰陽晝夜,隨時而變者也,衛氣屬陽乃出於下焦,下者必升,故其仔自下而上,亦猶地氣上為雲也,營本屬陰,乃自中焦而出於上焦,上者必降,故營氣自上而下,亦猶天氣降為雨也,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於內者便謂之營,行於外者便謂之衛,此入人身陰陽交怠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巳,前第六章有按,當與此互閱。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荅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胷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


胃上口,即上脘也,咽為胃系,水穀之道路也,膈上曰胷中,即膻中也,其旁行者走兩腋,出天池之次,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還於手陽明,其上行者至於舌,其下行者交於足陽明,以行於中下二焦,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


(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上焦者,肺之所居,宗氣之所聚,營氣者,隨宗氣以行於十四經脉之中,故上焦之氣,常興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陰亦二十五度,陽陰者,言晝夜也,晝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肺,是為一周,然則營氣雖出於中焦,而施化則由於上焦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荅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脉,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會中,中脘之也,後下也,受氣者,受食之氣也,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以注於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以奉生身而行於經隧,是為營氣,故曰營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別迴腸注膀胱,然則自膈膜之下,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泌,秘弼二音,粕,音朴,隧,音遂,伏道也。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荅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營衛之氣,雖分清濁,然皆水穀之精華,故曰營衛者精氣也,血由化而赤,莫測其妙,故曰血者神氣也,然血化於液,液化於氣,是血之與氣,本為同類,而血之與汗,亦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裏,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裏,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裏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脫陽亦死,脫陰亦死,故曰人生有兩死,然而人之生也,陰陽之氣,皆不可無,未有孤陽能生者,亦未有孤陰能生者,故曰無兩生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荅曰,下焦者,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迴腸,大腸也,濟,泲同,猶釃也,泌,如狹流也,別汁,分別清濁也,別迴腸者謂水穀并居於胃中,傳化於小腸,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糟粕由此別行迴腸,從後而出,津液由此別滲膀胱,從前而出,出津液由此別滲膀胱,從前而出,膀胱無上口,故云滲入,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按三十一難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其言上口者,以滲入之處為言,非真謂有口也,如果有口,則不言滲入矣,何後世不解其意而爭言膀胱有上口,其謬為甚,○三焦下腧義,詳前十六,○釃,音篩,濾,音慮。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荅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


此因上文言水穀入胃必濟泌別汁而後出,而何以飲酒者,獨先下也,蓋以酒之氣悍,則直連下焦,酒之質清,則速行無滯,故後穀而入,先穀而出也。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如霧者氣浮於上也,言宗氣積於胷中,司呼吸而布濩於經隧之間,如天之霧,故曰上焦如霧也,漚者水上之泡,水得氣而不沈者也,言營血化於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漚處浮沈之間,故曰中焦如漚也,瀆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納,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瀆也,然則肺象天而居上故司霧之化,脾象地而在中,故司漚之化,大腸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故司川瀆之化也, ○愚按三焦者,本全體之大藏,統上中下而言也,本經發明不啻再四,如本輸,本藏,論勇,決氣,衛生會,五藏別論,六節藏象論,邪客,背輸等篇,皆有詳義,而二十五難經獨言三焦包絡皆有名而無形,起後世之疑,莫能辨正,第觀本經所言,凡上中下三焦之義,既明且悉,烏得謂其以無為有,以虛為實哉,余因偏考諸篇,著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及藏象第三章俱有詳按,所當互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33:07 | 只看該作者

營氣運行之次


靈樞營氣篇全○二十四。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巳,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營氣之行,由於穀氣之化,穀不入則營氣衰,故云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以傳於肺,清者為營,營行脉中,故其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巳,終而復始,以周流於十二經也,天地之紀,義見前章,○內,納同。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


此下營氣運行之次,即十二經脉之序也,營氣出於中焦,上行於肺,故於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出注中府雲門,下少商以交手明商陽也。


(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大陰合)。


手陽明大腸經,循臂上行至鼻旁迎香穴,交於目下承泣穴,注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足跗,出次指之厲兌,其交者別跗上入大大指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隱白也。


(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


足太陰脾經自上行抵髀,入腹屬脾,上膈注於心中,以交於手少陰經也。


(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


心脉發自心中,循手少陰經出腋下極泉穴,下臂,注小指內側少衝穴,出外側以交於手太陽少澤也。


(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


手太陽小腸經,自小指上行,乘腋外,上出於內顴髎之次,注目內眥,以交於足太陽晴明穴,○,音拙。


(循脊下尻,下行小指之端,循足心注心陰,上行注腎)。


足太陽膀胱經,過巔下項,循脊下尻,注小指端之至陰,循小指入足心,以交於足少陰之湧泉,而上行注腎也。


(從腎注心外,散於脉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


足少陰腎經,從足心上行入腎,注於心,外散於脉中,以交於手心主,其脉出腋下之天池,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端之中衝也。


(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


手厥陰心主之支者,別掌中,還注無名指端,以交於手少陽之關衝,循臂上行注膻中,下膈,散於三焦也。


(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


手少陽經自三焦注於膽,出脇肋間以交於足少陽經,上者行於頭,起於目銳眥瞳子髎穴,下者至足跗,芔小指次指端之竅陰穴也。


(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足少陽膽經,支者別跗上,注大指間以交於足厥陰之大敦穴,乃上行至肝上肺,上循喉嚨之上,入頑八顙之竅,究,深也,畜門,即屋上通鼻之竅門也,如評熱病論啟玄子有云,氣衝突於門而出於鼻,即此謂也,其支別者,自頑顙上出額,循巔以交於督脉,循脊下行入尾骶也,○畜,臭同,許救切。


(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督脉自尾脉前絡陰器,即名任脉,上過陰毛中,入臍上腹,入缺盆,下肺中,復出於手太陰經,前經脉篇未及任督,而此始全備,是十四經營氣之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45:26 | 只看該作者

衛氣運行之次


靈樞衛氣行篇全○二十五。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十二辰,即十二支也月為建在日為時。


(子午為經,卯酉為緯)。


天象定者為經動者為緯,子午當南北二極,居其所而不移,故為經,卯酉常東升西降,列周旋無巳,故為緯。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天分四面曰東西南北,一面七宿星,如角氐房心尾箕,東方七也,斗牛女虛危室璧,北方七宿也,奎婁胃昴畢嘴參,西方七宿也,井鬼柳星張翼軫,南方七宿也,為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為緯,虛張為經)。


房在卯中,昴在西中,故為緯,虛在子中,張在午中,故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自房方至畢,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屬陽而主晝,自昴至尾,其位在西戍亥子丑寅,故屬陰而主夜。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歲)。


衛氣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於身,天之陽主晝,陰主夜,人之陽主府,陰主藏,故衛氣晝則行陽分二十五周,夜則行於陰二十五周,陽分者言表言府,陰分者言裏言藏也,故夜則周於五藏,○歲,當作藏,誤也。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頭,循項下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此下言衛氣晝行陽分,始於足陽經以周六府而及於腎經,是為一周,太陽始於晴明,故出於目,然目者宗脉之所聚,凡五藏六府之精陽氣,皆上走於目而為睛,故平旦陰盡則陽氣至目而目張,目張則衛氣由睛明穴上頭,循頸,下足太陽之分,循背下行,以至足小指端之至陰穴也。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散者,散行者也,衛氣之行,不循經相傳,故始自目內眥而下於足太陽,其散者自目銳眥而行於手太陽也,下至手小之間外側,少澤穴也。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


此自太陽行於足手少陽也,目銳眥,足少陽瞳子也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也。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


分側,當作外側,小指下當有次指二字,謂手少陽關衝穴也。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脉,注足陽明,以下行跗上,入五指之間)。


此自少陽而行於手足陽明也,合於頷脉,謂由承泣頰車之分,下注足陽明經,五指當作中指,謂厲兌穴也,○頷,何敢切。


(其散者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


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從耳下行本經,大指下當有次指二字,謂商陽穴也。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此自陽明入足心出內踝者,由足少陰腎經以下行陰分也,少陰之別為蹻脉,蹻脉屬於目內背,故復合於目,交足太陽之睛明陰經,乃為一周之數也, ○愚按衛氣之行,畫在陽分,然又兼足少陰腎經,方為一周,考之邪客篇亦曰,衛氣者畫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嘗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然則無論晝夜皆不離於腎經者何也,蓋人之所本,惟精與氣,氣為陽也,陽必生於陰,精為陰也,陰必生於陽,故營本屬陰,必從肺而下行,衛本屬陽,必從腎而上行,此即衛出下焦之義,而腎屬水,水為氣之本也,故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人之肺腎兩藏,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


此下言衛氣運行之數也,天周二十八舍而一日一周,人之衛氣晝夜凡行五十周,以五十周為實,而用二十八歸除之,則日行一舍,衛氣當行一周,與十分身之七分八釐五毫有奇為正數,此言一周與十分身之八者,亦如天行過日一度而猶有奇分也,奇分義見後,○舍即宿也,按太史公律書,及天官等書,以二十八宿作,二十八舍,日舍者,為七政之所舍也。


(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二舍,人氣當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五分七釐一毫有奇為正數,云十分身之六者,有奇分也,後放此。


(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


人氣當行五周與十分身之三分五釐七毫有奇為正數,餘者為奇分。


(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


人氣當行七周與十分身之一分四二毫有奇為正數,餘者為奇分。


(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


人氣當行八周與十分身之九分二八毫為正數,餘者為奇分。


(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


人氣當行十周與十分身之七分一釐四毫有奇為正數,餘者為奇分。


(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


人氣當行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四分九釐有奇為正數,餘者為奇分,此一面七星之數也。


(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日行七舍為半日,行十四舍則自房至畢為一晝,人氣當行二十五周為正數,今凡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則每舍當餘一釐四毫有奇為奇分,舍十四舍而計之,共得十分身之二,是為一晝之奇分也,晝盡則陽盡,陽盡則陰受氣而為夜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復注於腎為周)。


此言衛氣夜行陰分,始於足少陰腎經以周五藏,其行也以相剋為序,故腎心肺肝脾相傳為一周,而復注於腎也。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


其正數奇分俱如前。


(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衛氣行於陰分,二十五周則夜盡,夜盡則陰盡,陰盡則人氣復出於目之睛明穴而行於陽分,是為晝夜五十周之度。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刀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蚤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前日行十四舍,人氣行二十五周為半日,凡得奇分者十分身之二,故此一晝一夜日行二十八舍,人氣行五十周合有奇分者,在身得十分身之四,在藏得十分藏之二,所謂奇分者,言氣有過度不盡也,故人之起臥,亦蚤有晏不同耳。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不以期,謂或上或下,或陰或陽而期有不同也。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


四時分至晝夜,雖各有長短不同,然候氣之法,必以平旦為紀,蓋陰陽所交之候也。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己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


一晝一夜凡百刻,司天者紀以漏水,故曰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得百刻四分之一,是為半日之度,分一日為二則為晝夜,分一日為四時,則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故當以平旦為陽始,日入為陽止,各隨日之長短,以察其陰陽之紀而刺之也。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失時反候,謂不知四時之氣候,陰陽之盛衰,而誤施其治也。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邪盛者為實,氣衰者為虛,刺實者刺其來,謂迎其氣至而奪之刺虛者刺其去,謂隨其氣去而補之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病在三陽,必候其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此刺衛氣之道,是謂逢時逢時者,逢合陰陽之氣候也。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此以平旦為始也,太陽少陽陽明,俱兼手足兩經為言,陰分則單以足少陰經為言此衛氣行於陽分之一周也。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此衛氣行於陽分二周也。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仔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此衛氣行於陽分三周也。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


此衛氣行於陽分四周也。


(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此衛氣行於陽分五周也。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


此氣行於陽分六周也。


(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


水下二十五刻,計前數凡六周於身,而又兼足手太陽二經,此日行七舍則半日之度也,○按前數二十五刻,得周日四分之一,而衛氣之行止六周有奇,然則總計周日之數惟二十五周於身,乃與五十周之義未合,意者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者二周,以一刻作半刻,則正合全數,此中或有別解,惟後之君子再正。


(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


從房至畢十四舍為陽,主一晝之度,水下當五十刻,從昴至心十四舍為陰主一夜之度,亦水下五十刻,晝夜百刻,日行共少天一度,故此一晝五十刻,日行於天者半度也。


(迴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此言日度迴行一舍,則漏水當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若以二十八歸除分百刻之數,則每舍當三刻與十分刻之五分七釐一毫四絲有奇,亦正與七分刻之四,毫忽無差也,此節乃約言二十八舍之總數,故不論宿度之有多寡也。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與陰分,常如是無巳,天與地同紀)。


以日行之數,加於宿度之上,則天運人氣,皆可知矣此總結上文而言人與天地同其紀也。


(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紛紛,言於紛紜叢雜之中,而條理不亂也,故終而復始,晝夜循環無窮盡矣, ○,普巴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46:54 | 只看該作者

一萬三千五百息五十營氣脉之數


靈樞五十營篇全二十六(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荅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


五十營者即營氣運行之數,晝夜凡五十度也,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二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脉氣,晝夜運行一周,亦合此數。


(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脉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二十八宿義見前章,人之經脉十二,左右相同則為二十四脉,加以蹻脉二,任督脉二,共為二十八脉,以應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晝夜之百刻也,二十八脉及十六丈二尺詳義見前十七。


(故人一呼脉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以行呼吸而通經脉,凡一呼一吸是為一息,脉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其日行之數,當以每日千八分之數為實,以一萬三千五百息為法除之,則每十息日行止七釐四毫六絲六忽不盡,此云日行二分者,傳久之誤也,下放此,呼吸脉再動詳脉色類三,所當互考。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凡一百三十五息,水下一刻之度也,人氣當半周於身,脉行八丈一尺,故二百七十息,氣行身一周,水下當二刻,日行當得二十分一釐六毫為正。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氣行二周,脉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當得四十分三釐二毫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節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誤也。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氣行十周,脉行一百六十二丈,日行當得五宿二十一分六釐為正。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脉終矣)。


此一晝夜百刻之總數,人氣亦盡而復起矣。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也)。


此釋上文交通二字之義,并行一數,謂并二十八脉,通行一周之數也。


(故五十營備,得盡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使五十營之收常周備無失,則壽亦無窮,故得盡天地之壽矣八百一寸丈,脉氣周行晝夜,五十營之總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47:46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九卷


(張介賓類註)


(經絡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50:42 | 只看該作者

○任衝督脉為病


素問骨空論二十七


(任脉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以下任衝督脉,皆奇經也,中極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中極之下,即胞宮之所,任衝督三脉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之間任由會陰而行於腹,督由會陰而行於背,衝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於胸中,故自毛際行腹裏關元,上至咽喉面目者,皆任脉之道也。


(衝脉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起言外脉之所起,非發源之謂也,下放此,氣街即氣衝,足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衝脉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會橫骨大赫等十一穴,俠臍上行至胃中而散此言衝脉之前者也,然少陰之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衝脉亦入脊內為伏衝之脉,然則衝脉之後行者,當亦並少陰無疑也,○痿論曰,衝脉者經脉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脉而絡於督脉,○五音五味篇曰,衝脉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逆順肥瘦篇曰,衝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髁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動輸篇曰,衝脉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 ○海論曰,衝擊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按此諸篇之義,則衝脉之下行者,雖會於陽明之氣街,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且其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內自谿谷,外自肌肉,陰陽表裏無所不涉,又按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矣伏衝之脉,百病始生篇曰傅舍於伏衝之脉所謂伏衝者,以其最深也,故凡十二經之氣血,此皆受之以榮養周身,所以為五藏六府之海也,又衝為血海,義詳後三十二。


(任脉為病,因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任脉自前陰上毛際,行腹裏,故男女之為病如此,七疝義詳疾病類七十,帶下,赤白帶下也,癥,瘕也,聚積聚也,○瘕,加駕二音。


(衝脉為病,逆氣裏急)。


衝脉俠臍上行至於胸中,故其氣不順則隔塞逆氣,血不和則胃腹裏急也。


(督脉為病,脊強反折)。


督脉貫於脊中,故令脊強反折而屈伸不利。


(督脉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


此下皆言督脉也,少腹,小腹也,胞宮之所居,骨中央橫骨下近外之中央也,廷,正也,直也,廷孔,言正中之直孔,即溺孔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


此釋廷孔即溺孔之義,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孔之上際謂之端,乃督脉外起之所,此雖以女子為言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第為宗筋所函,故不見耳。○溺,娘弔切。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督脉別絡。自溺孔之端循陰器分行向後,復合於乃又自篡間,分而為二,繞行於篡之後,自篡,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即前後二陰之間也,○篡,初患切。


(別繞腎,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足少陰之脉,上股內後廉,足太陽之脉,外行者過髀樞,中行者挾脊貫臀,故此督脉之別絡,自篡後遶臀,至股內後廉少陰之分,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之脉並行,而貫脊屬腎也。○臀,音屯。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肓絡腎)。


此亦督脉之別絡,並足太陽之經上頭下項,俠脊抵腰中,復絡於腎,若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裏,上頭由鼻而至於人中也,○眥,音資,髆,音搏,膂,呂同。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莖英行二音,陰莖也。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按此自少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節列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衝脉督也,後亦任也,故啟玄子弔古經云,任脉循背謂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脉,亦謂之督脉,由此言之,則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則名雖異而體則一耳,故曰任脉衝脉督脉,一源而三岐也。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


此督脉自臍上貫於心,故其為病如此,名為衝疝,蓋兼衝任而為病者。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此在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等證,雖皆由此督脉所生,而實亦任衝之病,王氏曰,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衝脉者以其氣上衝也,督脉者以其督領經脉之海也,且此三脉皆由陰中而上行,故其為病如此,○癃,良中切,痔,音雉嗌,音益。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


骨上,謂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齊下營,謂臍下一寸陰交穴也,皆任脉之穴而治此督之病,正以本篇所發明者,雖分三脉其所言治,則但云督脉而不云任衝,故所用之穴,亦以任為督,可見三脉本同一體,督即任衝之綱領,任衝即督之別名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52:05 | 只看該作者

蹻脉分男女


靈樞脉度篇○二十八(黃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氣滎水)。


蹻脉有二,曰陰蹻曰陽蹻,皆奇經也,何氣榮水,言蹻脉為何經之氣,乃亦如經水之營行也,○蹻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


(岐伯荅曰,蹻脉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


少陰之別,足少腎經之別絡也,然骨之後,照海也,足少陰穴,即陰蹻之所生, ○按本篇止言陰蹻之起而未及陽蹻,惟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蹻之脉,刺外踝之下半寸所,蓋陽蹻為太陽之別,故二十八難曰,陽蹻脉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人風池,陰蹻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脉,故陰蹻為足少陰之別,起於照海,陽蹻為足太陽之別,起於申脉,庶得其詳也。


(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蹻脉自內踝直上陰股,入陰循胸裏者,皆並足少陰而上行也,然足少陰之直者,循喉嚨而挾舌本,此則入缺盆,上出入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以合於足太陽之陽蹻,是蹻脉有陰陽之異也,陰蹻陽蹻之氣,并行迴還而濡於目,若蹻氣不榮,則目不能合,故寒熱病篇曰,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此所以目之瞑與不瞑,皆蹻脉為之主也。


(黃帝曰,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何也)。


帝以蹻脉為陰之別,因疑其氣獨行五藏,不榮六府也,故有此問。


(岐伯荅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脉榮其藏陽脉榮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藏府,外濡腠理)。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皆言不得無行也,陰榮其藏,指陰蹻也,陽榮其府,指陽蹻也,言無分藏府,蹻脉皆所必至也,流者流於內,溢者溢於外,故曰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謂其不獨在藏也,○按此蹻脉之義,陰出陽則交於足太陽,陽人陰則交於足少陰,陽盛則目張,陰盛則目瞑,似皆隨氣為言者,故陰脉榮其藏,陽脉榮其府也。


(黃帝曰,蹻脉有陰陽,何當其數,岐伯荅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尚數者為絡也)。


蹻脉陰陽之數,男女各有所屬,男屬陽,當數其陽,女屬陰,當數其陰,故男子以陽蹻為經,陰蹻為絡,女子以陰蹻為經陽蹻為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53: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3:54 編輯

陰陽離合


素問陰陽離合論全○二十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陰陽,其故何也)。


此言天地之陰陽,無不合於人者,如上為陽下為陰,前為陽後為陰皆其理也,然而三陰三陽,其亦有不相應者,故疑以為問。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要一也)。


謂陰陽之道,合之則一,散之則十百千萬,亦無非陰陽之化,故於顥微大小,象體無窮,無不有理存焉,然變化雖多,其要則一,一即理而巳是以人之三陰三陽,亦豈有不應采天地者哉,此上二節義,又出五運行大論,詳運氣類四。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天覆地載即陰陽之上下也,凡萬物生者,末出乎地,處陰之中,故曰陰處,以陰形而居陰分,故又曰陰中之陰也。


(則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


形成於陰而出於陽,故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正其氣萬化乃生,陰主其質萬形乃成,易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抵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末形,陰重濁有質此之謂,○予,與同。


(故生因春,長因夏,救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四時陰陽先後有序,若失其常則天地四塞矣,四塞者,陰陽否隔不相通也,○長,上,聲,塞,入聲。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凡如上文者皆天地陰陽之變也,其在於人,則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上下表裏,氣數皆然,知其數無不可數矣,數,推測也,○數,字上者去聲,下者上聲。


(帝曰願聞三陰陽之離合也)。


分而言之謂之離,陰陽各有其經也,并而言之謂合,表裏同歸一氣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云聖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陰陽之向背也,廣,大也,南方者,丙丁之位,天陽在南,故曰處之,人陽亦在南,故七竅處之,易曰,相見乎離,即廣明之謂,且人身前後經脉,任脉循腹裏,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脉循背裏出頏顙,其輸上在於大杼,分言之則任行乎而於陽明,衝行釆後而為十二經脉之海,故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合言之則任衝名位雖異,而同出一原通采表裏,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至陰,結於門名曰陰中之陽)。


衝脉並少陰而行,故太衝之地為少陰,地者次也,有少陰之裏,則有太陽之表,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故少陰經起於小指之下,太陽經止於小指之側,故曰少陰之上名太陽也,太陽之脉起於目,止於足,下者為根,上者為結,故曰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此以太陽而合於少陰,故為陰中之陽然離則陰陽各其經,合則表同其氣,是為水藏陰陽之離合也,下放此。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身之中半也,中身而上,心之所居,心屬火而通神明,故亦曰廣明也,藏之下,太陰脾也,故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表陽明胃也,故太陰之名曰陽明,陽明脉止於足之次指與太陰陰為表裏,故曰根起於厲兌,為陰中之陽,此土藏陰陽之離合。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少陽與厥陰為表裏,而少陽止於足之小指次指端,故厥陰之表為陰中之少陽也,所謂少者,以厥陰氣盡陰盡而陽始,故曰少陽,此本藏陰陽之離合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此總三陽為言也,太陽為開謂陽氣發於外,為三陽之表也,陽明為謂陽氣畜於內為三陽之裏也,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02:06 | 只看該作者

陰陽內外病生有紀


素問皮部論全○三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脉有經,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皮有分部,言人身皮膚之外,上下前後,各有其位,而經絡筋骨亦各有其次,如經脉經筋骨度脉度骨空等篇,皆詳明其道,而凡生病者,各因其部而證有異也。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脉為紀者,諸經皆然)。


皮之有部,紀以經脉,故當因經以察部也。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


害,損也,蜚,古飛字,陽明之陽,釋陽明之義也,下準此,害蜚者,當與後心主之陰,名曰害肩者,相對參看,按至真要等論曰,陽明何謂也,曰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曰兩陰交盡也,蓋三陽之陽,惟陽明為盛,故曰合明三陰之陰,惟厥陰為盛,故曰交盡,此云蜚者,飛揚也,言陽盛而浮也,凡盛極者必損,故陽之盛也在陽明,陽之損也亦在陽明,是以陽明之陽,名曰害蜚,如陰陽別論曰謂陰者,真藏也,見刖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又如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脉無胃氣亦死,總以陽衰為言是即害蜚之類。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


上者言手大腸經也,下者言足胃經也,二經皆屬陽明,故視察之法相同,凡上下部中,有浮絡之見者,皆陽明之絡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此因明浮絡之色,而察陽明經病之異也,凡病之始生,必自淺而後深故絡脉之邪盛後入於經脉,絡為陽故主外,經為陰故主內,如壽夭剛柔篇曰,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在外筋骨為陰,皮膚為陽也,凡後六經之上下,五色之為病,其陰陽內外皆同此。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


樞,樞機也,持,主持也,少陽居三陽表裏之間,如樞之運,而持其出入之機,故曰樞持。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上者,手少陽三焦經也,下者,足少陽膽經也,凡二經部中有浮絡之見於外者,皆少陽之絡也,其五色為病,皆與陽明者同然邪,必由絡入經,故其有陽者主內,言自陽分而入於內也,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言出於經而滲而滲入於藏,邪氣之序,諸經之皆然者,○按出字義非外之謂,說文曰,出進也,象草木益,上出達也,觀下文少陰經云,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與此出字皆同。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
 

關衛固也,少陽為三陽之樞,展布陽氣於中,太陽則衛固其氣約束於外,故曰關樞,陰陽離合論曰太陽為開,辭異而義同也。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上者手太陽小腸經,下者足太膀胱經,二經色病皆如前。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


儒,說文柔也,王氏曰順,陰為三陰開闔之樞,而陰氣柔順,故名曰樞儒。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上者手少陰心經,下者足少陰腎經,二經色病俱如前,其入也,從陽部注於經,即自絡入經之謂,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謂出於經入於骨即前少陽經云,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之義。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


心主之陰,手厥陰之陰也,厥陰者兩陰交盡,陰之極也,肩,任也,載也,陽主乎運陰主乎載,陰盛之極,其氣必傷,是陰之盛也,在厥陰,陰之傷也亦在厥陰,故曰害肩,然則陽明曰害蜚,此曰害肩者,即陰極陽極之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上者手厥陰心主也,下者足厥,陰肝經也,二經色病皆如前,此但言心主,而又曰上下同法,則肝經在所遺耳。


(○太陰之陰,名手曰關蟄)。


關者固於外,蟄者伏於中,陰主藏而太陰衛之,故曰關蟄,此亦太陰為開之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上者手太陰肺經,下者足太陰脾經,色病皆如前。


(凡十二經絡脉者,皮之部也)。


浮絡見於皮,故曰支之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客於絡脉,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


廩,積也,聚也,○中,去聲。


(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亮毛,開腠理)。


泝然,豎起也,寒慄貌,腠理,膚腠之文理也,○泝,音素,逆流曰泝。


(其入於絡也,則絡脉盛,色變)。


絡脉盛,色變異於常也,即上文五色為病之義。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感虛乃陷下,言邪所客者,必因虛乃深也。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攣,急也,弛,縱緩也,消枯竭也,爍,銷爍也,寒多則血脉凝濇,故為筋攣骨痛,熱多則真陰散亡,故為筋弛骨消等證,破者,反側多而熱潰肌肉也,毛直而敗者,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攣,閭員切,又去聲,弛,音矢,爍,牧勺切,,劬久切。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十二經脉各有其部,察之於皮,其脉可知,故曰者脉之部。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脉絡脉滿則注於經脉,經脉滿入舍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六病也,帝曰善)。


經脉既有分部,則邪之中人,可視而知,當速去之,若不預為之治,則邪將日深而變生大病也,與,預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4:04:20 | 只看該作者

人之四海


靈樞海論全○三十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岐伯荅,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十二經水義見後,四海者,白川之宗,人亦有四海,則髓血氣水穀之海也,如下文。


(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岐伯荅曰,必先明知陰陽表裏,滎輸所在,四海定矣)。


陰陽者,經脉之陰陽也,表裏者,藏府之內外也,滎輸義詳十四,知此數者,則經絡之道明而四海可定矣,○輸腧俞,本經皆通用。


(黃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


人受氣,於水穀,穀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故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胃為水穀之海也,其胃氣運行之輸,上者在氣街,即氣衝穴,下者至三里在膝下三寸。


(衝脉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山於巨虛之上下廉)。


此即血海也,衝脉起於胞中,其前行者,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後行者,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上行者出於頏顙,下行者出於足,故其輸上在於足太陽之大杼,下在於足陽明巨虛上下廉, ○愚按動輸篇曰,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逆順肥瘦篇曰夫衝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此篇言衝脉者,為十二經之海,若此諸論則胃與衝脉皆為十二經之海,亦為五藏六府之海,又將何以辨之,故本篇有水穀之海,血海之分藏水穀之海者言,穀盛貯於此,營衛由之而化生也,血海者,言受納諸經之灌注,精血於此而畜也,此固其辨矣,及考之痿論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來骨而利機關也,衝脉者,經脉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蓋陽明為多血多氣之府,故主宗筋而利機關衝為精血所雷之經,故主滲潤灌谿,衝脉起於胞中,並少陰之大絡而下行,陽明為諸經之長,亦會於前陰故男女精血,皆由前陰而降者,以二經血氣總聚於上,故均稱為五藏六府十二經之海,誠有非他之可比也,又衝脉義,詳前二十七所當互考。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


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諸氣者皆屬於肺,是為真氣,亦曰宗氣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脉而行呼吸,故膻中為之海,柱骨,類後天柱骨也,憂恚無言論曰,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故氣海運行之,一在頏顙之後,即柱骨之上下,謂督脉之瘖門大椎也,一在頑顙之前,謂陽明之人迎也。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凡骨之有髓,惟腦為最巨,故諸髓皆屬於腦,而腦為髓之海,蓋,腦蓋骨也,即督脉之脉會風府,亦脉督脉穴,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後輸也。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數,岐伯日,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和,不知調者害)。


凡此四海,俱有順逆,得順者,知所養者也,故生,不知所養則逆矣,故敗。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氣有餘者,邪氣實也,氣不足者,正氣虛也,下放此,氣海在胸中而屬陽,故氣實則胸中悗悶喘息,面熱而赤,聲由氣發,氣不足則語言輕怯不能出聲,脉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丈,此奪氣也,○悗,母本切,又音瞞聯。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形以血充,故血餘則常想其身大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隘狹,然不廣之貌,此皆血海不調之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顯,故然不覺其所病,○,音佛。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
 

有餘者水穀留滯於中,故腹為脹滿,不足者胛虛則不能運,胃虛則不能納,故雖饑不受穀。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明,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髓海充足,即有餘也,故身輕而勁,便利多力,自有過人之度而無病也,若其不足,則在上者為腦轉,以腦空而運,似旋轉也,為耳鳴,以髓虛者精衰,陰虛則耳鳴也,為脛痠髓空無力也,為眩胃忽不知人為目而諸證以見矣。


(黃帝曰,余巳聞逆順,調之奈何,岐伯曰,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者得復,逆者必敗,黃帝曰善)。


審守其輸,謂審察其輸穴如上文也,無犯其害,無盛盛,無虛虛也,順者得復,逆者必則,切弁夫天時人事皆宜慎而不可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56 , Processed in 0.32812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