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58:23 | 只看該作者

精明五色


素問脉要精微論○三十。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精明見於目,五色顯於面,皆五氣之精華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本類首章曰,切脉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皆此之謂也。


(赤欲如白裏朱,不欲如赭)。


白裏朱,隱然紅潤而不露也,赭,代赭也,色赤而紫,此火色之善惡也○赭,音者。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鵝羽白而明,鹽色白而暗,此金色之善惡也。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蒼璧之澤,青而明潤,藍色青而沉晦,此木色之善惡也。


(黃欲如羅裏雄黃,不欲如黃土)。


羅裏雄黃,光澤而隱,黃土之色,沉滯無神,此土色之善惡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重漆之色,光彩而潤,地之蒼黑,枯暗如塵,此水色之善惡也。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此皆五色精微之象也,凶兆既見,壽不遠矣。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藏六府之精氣,皆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精聚則神全,若其顛倒錯亂,是精衰而神散矣,豈久安之兆哉。


(五官五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59:19 | 只看該作者

靈樞五閱五使篇全


○三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藏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刺法當知藏氣,欲知藏氣,當於五官五閱而察之,五官,如下文鼻者肺之官也,閱,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


(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閱也)。


五藏藏於中,五官見於外,內外相應,故為五藏之閱。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脉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裏)。


可為常者,常行之法,五藏之脉,察於氣口,五藏之色,察於明堂,明堂者鼻也,色應其時,乃其常也,然色見於外而病在內,是為經氣入藏,故當治裏。


(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岐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


此言五官諸部,皆當詳辨,不惟察色於明堂也,闕,眉間也,庭,顏也,張,布列也,蕃,頰側也,蔽,耳門也,壁,墻壁也,基,骨骼也,引垂居外,謂明顯開豁,此於五色之外,而言其部位之隆厚也。


(五色乃治,平摶廣大,壽中百歲)。


形色皆佳,乃為壽具,故中百歲,治,不亂也,中,宜堪也。


(見此者刺之必巳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鍼)。


若此之人,是為血氣充實,形色堅固,故刺之則病巳,而可苦以鍼也,然則血氣內虛,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鍼可知,○緻,音致,密也。


(黃帝曰,願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官者職守之謂,所以司呼吸,辨顏色,納水穀,別滋味,聽聲音者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此雖以五藏之色,見於五藏之官為言,然各部有互見者,又當因其理而變通之, ○卷,上聲。


(黃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


安出安見,言脉色安然無恙也,常色殆者,謂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


(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墻下無基,垂角庄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若此者,部位骨骼,既無所善,則脉色雖平,不免於殆,尚何疾之能堪哉,是以人之壽夭,尤當以骨骼為主○埤卑同。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五色見於明堂,而明堂居面之中故五藏之氣,亦仍當有各部之辨。


(岐伯曰,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府藏居於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應之色,亦如其度,如後篇所謂庭者首面,闕者咽喉之類皆是也,詳具藏府肢節面部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02:34 | 只看該作者

色藏部位脉病易難


靈樞五色篇全○三十二。


(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


諸臣之中,惟雷公獨少,故自稱小子。


(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番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顏為額角,即天庭也,蕃蔽者,屏蔽四旁,即藩籬之義,十步之外而骨骼明顯,其方大豊隆可知,故能壽終百歲,蓋五色之決,不獨於明堂也,○蕃,音煩。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於中央,六府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藏安於胷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府之候,皆在四旁,故一曰次於中央,一曰挾其兩側,下極居兩目之中,心之部也,心為君主,故曰王宮,惟五藏和平而安於胷中,則其正色自致,病色不見,明堂必然清潤,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部次諸義,詳如下文,○惡,音烏。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不辨者,色失常度而變易難辨也,五色之見,各有其部,惟其部骨弱陷之處,然後易於受邪而不免於病矣,若其色部雖有變見,但得彼此生王,互相乘襲而無克賊之見者,雖病甚不死。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官五色,言五色之所主也。


(雷公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黃帝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益甚言進,方衰言退也,外內皆在,表裏俱當察也,脉口者,太陰藏脉心,故日在中而主五藏,人迎者,陽明府脉也,故日在外而主六府,脉口滑小緊沉者,陰分之邪盛也,人迎大緊以浮者,陽分之邪盛也,故病皆益甚。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脉口為陰,浮滑者以陽加陰,故病日進。


人迎為陽,沉滑者陽邪漸退,故病日損,損,滅也。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脉口人迎,經分表裏,故其沉滑浮滑而病日進者,有在內在外之辨也。


(脉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仔,小大等者病難巳)。


人迎寸口之脉,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於陰,則偏於陽,故病難巳,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則義有可知矣。


(病之在藏,沉而大者易巳,小為逆病在府,浮而大者其病易巳)。


病在藏者,在六陰也,陰本當沉而大為有神,有神者陰氣充也,故易巳,若沉而細小,則真陰衰而為逆矣,病在府者,在六陽也,陽病得陽脉者為順,故浮而大者病易巳,若或浮小,亦逆候也。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人迎主表,脉盛而堅者,寒傷三陽也,是為外感,氣口主裏,脉盛而堅者,食傷三陰也,是為內傷,此古有之法也,今則止用寸口診法,不為不妙,然本無以左右分內外之說,自王叔和以來,謬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其失表裏之義久矣,詳見藏象類十一。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巳)。


間甚,輕重也,麤顯也,言色有顯而明,若沉矢者,其病必甚也,上行者濁氣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下行者滯氣將散而色漸退,漸退者病將巳。


(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各有藏部,統言色藏所屬,各有分部也,外部言六府之表,六府挾其兩側也,內部言五藏之裏,五藏次於中央也,故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後及內部者,其病自表入裏,是外為本而內為標,故當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若先起內部而後及外部者,其病自裏出表,是陰為本而陽為標,故當先治其陰,後治其陽,苦反之者皆為誤治,病必益甚矣,此與標本病傳論文異義同,所當互考,詳標本類四五。


(其脉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巳)。


滑大以代而長者,陽邪之脉也,陽邪自外傳裏,故令人目有妄見,志有所惡,此陽并於陰而然,治之之法,或陰或陽或先或後,擇其要者先之,可變易而巳也。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痺,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闕中,眉間也,風病在陽,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澤,痺病在陰,肉骨受之,故色沖而濁,沖,深,也至如厥逆病起四支,則病在下而色亦見於地,地者,面之下部也,此其常候,故可因其色以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
 

大氣,大邪之氣也,大邪之入者,未有不由元氣大虛而後邪得襲之,故致卒死, ○卒,猝同。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如母指者,成塊成條聚而不散也,此為最凶之色,赤者固不佳,而黑者為尤甚,皆卒死之色也。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察色以言時,謂五色有衰王,部位有克賊,色藏部位,辨察明而時可知也。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黃帝曰,庭者首面也)。


庭者顏也,相家謂之天庭,天庭最高,色見於此者,上應首面之疾。


(闕上者咽喉也)。


闕在眉心,闕上者,眉心之上也,其位亦高,故應咽喉之疾。


(闕中者肺也)。


闕中,眉心也,中部之最高者,故應肺。


(下極者心也)。


下極者,兩目之間,相家謂之山根,心居肺之下,故下極應心。


(直下者肝也)。


下極之下,為鼻柱,相家謂之年壽,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


(肝左者膽也)。


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而在年壽之左右也。


(下者脾也)。


年壽之下者,相家謂之準頭,是為面王,亦曰明堂,準頭屬土,居面之中央,故以應脾。


(方上者胃也)。


準頭兩旁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謂之蘭臺廷尉,脾與胃為表裏,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應胃。


(中央者,大腸也)。


中央者,面之中央,謂迎香之外,顴骨之下,大腸之應也。


(挾大腸者腎也)。


挾大腸者,頰之上也,四藏皆一,惟腎有兩,四藏居腹,惟腎附脊,故四藏次於中央,而腎獨應於兩頰。


(當腎者臍也)。


腎與臍對,故當腎之下應臍。
 

(面王以上者小腸也)。


面王,鼻準也,小腸為府,應挾兩側,故面王之上,兩顴之內,小腸之應也。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為膀胱子處之應,子處,子宮也,凡人人中平淺而無髭者多無子,是正子處之應,以上皆五藏六府之應也。


(顴者肩也)。


此下復言肢節之應也,顴為骨之本,而居中部之上,故以應肩。


(顴後者臂也)。


臂接乎肩,故顴後以應臂。


(臂下者手也)。


手接乎臂也。


(目內眥上者膺乳也)。


目內眥上者闕下兩旁也,脉兩旁高處為膺,膺乳者,應脉前也。


(挾繩而上者背也)。


頰之外曰繩,身之後曰背,故背應於挾繩之上。


(循牙車以下者股也)。


牙車,牙床也,牙車以下主下部,故以應股。


(中央者膝也)。


中央,兩牙車之中央也。


(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


脛接於膝,足接於脛,以次而下也。


(巨分者股裏也)。


巨分者,口旁大紋處也,股裏者,股之內側也。


(巨屈者膝臏也)。


巨屈,頰下曲骨也,膝臏,膝蓋骨也,此蓋統指膝部而言,○臏,立牝。


(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


以上藏府肢節部位,有色見面部三圖,在圖翼四卷。


(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


部分既定,陰陽乃明,陽勝者陰必衰,當助其陰以和之,陰勝者陽必衰,當助其陽以和之,陰陽之用,無往不在,知其盛衰,萬舉萬當矣。


(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陽從左,陰從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者,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故曰陰陽,陰陽既辨,又必能察其潤澤枯夭,以決善惡之幾,庶足謂之良工也。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內主在裏在藏,外主在表在府,皆言色也。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凡五色之見於面部者,皆可因此而知其病矣,不仁,麻痺無知也。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浮者病淺,沉者病深,澤者無傷,夭者必敗,散者病近,摶者病遠,摶,聚也,上者病在上,下者病在下,○摶,音團。


(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


神積於心則明,故能知巳往來今之事,相氣不微,氣不能隱也,不知是非無是非之惑也,屬意勿去,專而無貳也,新故,即往今之義,○相,去聲。


(色明不麤,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色明不麤,言色之明澤不顯,而但見沉夭者,其病必甚,若其雖不明澤而亦無沉夭之色者,病必不甚也。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稚馬曰駒,駒駒然者如駒無定,散而不聚之謂,故其為病尚散,若有痛處,因於氣耳,非積聚成形之病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水邪克火,腎乘心也,腎邪乘心,心先病於中,而腎色則應於外,如以下極而見黑色者是也,不惟心腎,諸藏皆然,凡肝部見肺色,肺部見心色,腎部見脾色,脾部見肝色,及六府之相克者,其色皆如是也。


(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之屬也)。


面王上下,為小腸膀胱子處之部,故主小腹痛下及卵痛,圜直者,色垂繞於面王之下也,莖,陰莖也,高為本,下為首,因色之上下而分莖之本末也,凡此者,總皆狐疝,陰之屬,○,同。


(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面王之部與男子同,而病與男子異者,以其有血海也,色散為痛,氣滯無形也,色摶為聚,血凝有積也,然其積聚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色之形見,若其色從下行,當應,至尾骶,而為浸淫帶濁,有潤如膏之物,或暴因飲食,即。


(下見不潔,蓋兼前後而言也,○胝,當作骶,音底,尻臂之間也)。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見左者病在左,色見右者病在右,凡色有邪而聚散不端者,病之所在也,故但察面色所指之處,而病,可知矣。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


色者,言正色也,正色凡五,皆宜端滿,端謂無邪,滿謂充足,有別鄉者,言方位時日各有所主之正向也,別鄉赤者,又言正向之外而有邪色之見也,赤如榆莢見於面王,非其位也,不當見而見者,非其時也,是為不日,不日者,失其常度之謂,此單舉赤色為喻,而五色之謬見者,皆可類推矣,○鄉,向同。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凡邪隨色見,各有所向,而尖銳之處,即其乘虛所進之方,故上銳者,以首面正氣之空虛,而邪則乘之上向也,下銳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以五色命藏,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色五藏之配合,如青屬肝,肝合筋,凡色青筋病者,即為肝邪,而察其所見之部,以參酌其病情,諸藏之吉凶,可放此而類推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03:44 | 只看該作者

色脉諸診


靈樞論疾診尺篇○三十三。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于可外者,病在胷中)。


五藏六府,目為之候,故目之五色,各以其氣而見本藏之病,脾應中州,脉中者,脾肺之部也。


(診目痛,赤脉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足太陽經為目上網,故赤脉從上下者為太陽病,足陽明經為目下網,故赤脉從下上者為陽明病,足少陽經,外行於銳眥之後,故從外走內者為少陽病也。


(診寒熱,赤脉上下至瞳子,見一脉一歲死,見一脉半一歲半死,見二脉二歲死見二脉半二歲半死,見三脉三歲死)。


此邪入陰分而病為寒熱者,當反其月以視之,中有赤脉形如紅線,下貫瞳子,因其多少以知其死之遠近也,寒熱篇文與此同,但彼專言瘰癧之毒發為寒熱,此節單以寒熱為言,理則同也,詳見疾病類九十。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齲齒,齒痛也,足陽明入上齒中,手陽明入下齒中,故按其陽脉之來,其脉太過者,其經必獨熱,而其左右上下,亦因其部而可察也,○齲,丘雨切。


(診血脉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血脉者,言各部之絡脉也,赤黑青皆見者,陰陽互勝之色,故或寒或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


黃疸,黃病也,疸有陰陽,脉小而濇者為陰疸,陰疸者脾土弱也,故不嗜食,詳疾病類五十九。


(人病,其寸口之脉,與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巳也)。


氣口候陰,人迎候陽,故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此陰陽表裏之分也,若寸口人迎大小浮沉相等者,非偏於陰則偏於陽,此病之所以難巳,五色篇與此稍同,見前三十二。


(女子手少陰脉,動甚者妊子)。


手少陰,左寸心脉也,此與平人氣象論所云相同,詳見前三十三。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嬰兒漸成,水為之本,髮者腎水之榮,頭毛逆上者,水不足則髮乾焦,如草之枯者必勁直而豎也,老子曰,人之生笪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亦此理也,然此以既病為言,若無病而頭毛逆上者,即非吉兆。


(耳間青脉起者掣痛)。


耳者,少陽膽之經,青者,厥陰肝之色,肝膽本為表裏,青主痛,肝主筋,故為掣痛,○掣,音徹。


(大便赤辦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難巳,飧泄脉小,手足溫,泄易巳)。


赤辦者,血穢成條成片也,赤辦飧泄,火居血分,若脉小而手足寒是為相反,所以難巳,若止於飧泄而無赤辦,非火,證也,脉雖小而手足溫,以脾主四肢而脾氣尚和,所以易巳,○辦,當作瓣,瓜瓤之類,也,飧,音孫。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日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陰陽氣,極則必變,故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此天地四時消長更勝之道也,本節義與陰陽應象論大同,詳見陰陽類一,○癉,音丹,即溫熱之病,澼,音劈,痎,音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25:37 | 只看該作者

能合脉色可以萬全


素問五藏生成論○三十四。


(夫脉之小大滑濇浮沉,可以指別)。


小者細小,陰陽俱不足也,大者豁大,陽強陰弱也,滑者往來流利,血實氣壅也,濇者往來艱難,氣滯血少也,浮者輕取,所以候表,沉者重按,所以候,裏,夫如是者得之於手,應之於心,故可以指而分別也。


(五藏之象,可以類推)。


象,氣象也,肝象木之曲直而應在筋,心象火之炎上而應在脉,脾象土之安靜而應在肉,肺象金之堅歛而應在皮毛,腎象水之潤下而應在髓骨,凡若此者,藏象之辨,各有所主,皆可以類而推也。


(五藏相音,可以意識)。


相,形相也,音,五音也,相音,如陰陽二十五人篇所謂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之類,又如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宮,肺音商,腎音羽,若以勝負相參,臧否自見,五而五之,二十五變,凡耳聰心敏者,皆可意會而識也,○相,去聲。


(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五色者,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此其常,色也,至於互為生克,診有精微凡目明智圓者,可以視察而知也。


(能合脉色,可以萬全)。


因脉以知其內,因色以察於外,脉色明則參合無遺,內外明則表裏具見,斯可萬全無失矣。


(赤脉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此下即所以合脉色也,赤者心之色,脉喘而堅者,謂急盛如喘而堅強也,心藏居高,病則脉為喘狀,故於心肺二藏獨有之,喘為心氣不足,堅為病氣有餘,心脉起於心胷之中,故積氣在中,時害於食,積為病氣積聚,痺為藏氣不行,外疾,外邪也,思慮心虛,故外邪從而居之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肴積,氣在胷中,喘而虛,名日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白者腩色見也,脉喘而浮者,火乘金而病在肺也,喘為氣不足,浮為肺陰虛,肺虛於上,則氣不行而積於下,故上虛則為驚,下實則為積,氣在胷中,喘而且虛,病為肺痺者,肺氣不行而失其治節也,寒熱,金火相爭,金勝則寒,火勝則熱也,其因醉以入房,則火必更熾,水必更虧,腎虛盜及母氣,故肺病若是矣。


(青脉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青者肝色見也,長而左右彈,言兩手俱長而弦強也,彈,搏擊之義,此以肝邪有餘,故氣積心下,及於支胠因成肝痺,然得之寒濕而積於心下支胠者,則為肝痺,積於小腹前陰者,則為疝氣,總屬厥陰之寒邪,故云與疝同法,肝脉起於足大指,與督脉會於巔,故病必腰痛足冷頭痛也,○胠,音區,腋下脇也。


(黃脉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黃者脾色見也,脉大為邪氣盛,虛為中氣虛,中虛則脾不能運,故有積氣在腹中.脾虛則木乘其弱,水無所畏,而肝腎之氣上逆,是為厥氣,且脾肝腎三經皆結於陰器,故名曰厥疝,而男女無異也,四支皆稟氣於脾,疾使之則勞傷脾氣而汗易泄,汗泄則表虛,而風邪客之,故為是病。


(黑脉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黑者腎色見也,上言尺之上,即尺外以候腎也,腎主下焦,脉堅而且大者,腎邪有餘,故主積氣在小腹與陰處,因成腎痺,其得於沐浴清水而臥者,以寒濕內侵而氣歸同類,故病在下焦,而邪居於腎。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凡此色脉之不死者,皆兼面黃,蓋五行以土為本,而胃氣之猶在也,○相,去聲。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此脉色之皆死者,以無黃色,無黃色則胃氣巳絕,故死,上文言合脉色以圖萬全,上二節則單言五色,亦可以決死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26:23 | 只看該作者

經有常色絡無常變


素問經絡論全○三十五。


(黃帝問曰,夫絡脉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崎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經有五行之分,故有常色,絡兼陰陽之應,故無常變。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經脉之色也)。


五藏合於五行,故五色各有所主,而經脉之色亦與本藏相應,是為經庂常色, ○按此節但言五藏而不及六府者,大都經文皆以五藏為主,言五藏則六府在其中矣凡三陰三陽十二經之常色,皆當以此類推。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此言絡有陰陽而色與經應,亦有同異也,脉度篇曰,經脉為裏,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故合經絡而言,則大絡孫絡在內在外之別,深而在內者是為陰絡,陰絡近經,色則應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藏而色有常也,淺而在外者,是為陽絡,陽絡浮顯,色不應經,故隨四時之氣以為進退,而變無常也,觀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其義可知,何近代諸家之註,皆以六陰為陰絡,六陽為陽絡,豈陽經之絡必無常,陰經之絡必無變乎,皆誤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刖淖澤,淖澤則黃赤)。


此即言陽絡之變色也,○泣,濇同,淖音鬧,濡潤也。


(此皆常色,謂之無丙,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如前五色之應五藏者,皆常色也,常色者無病之色也,若五色具見,則陰陽變亂,失其常矣,故為往來寒熱之病。


(帝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28:31 | 只看該作者

新病久病毀傷脉色


素問脉要精微論○二十六。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有故病,舊有宿病也,五藏發動觸感而發也,脉色可辨如下文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脉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徵,驗也,脉小者,邪氣不滅,色不奪者,形神未傷,故考新病。


病久而經氣不奪者有之,未有病久而形色于變者,故脉不奪而色奪者為久病。


(徵其脉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表裏俱傷也。


(徵其脉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表裏俱無恙也。


(肝與腎脉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巳見血,濕若中水也)。


肝脉弦,肝主筋,腎脉沉,腎主骨,蒼者肝腎之色,青而黑也,赤者心火之色,心主血也,脉見弦沉而色蒼赤者,筋骨血脉俱病,故必當為毀傷也,凡毀傷筋骨者,無論不見血巳見血,其血必凝,其經必滯,氣血凝滯,形必腫滿,故如濕氣在經而同於中水之狀,○中,去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29:19 | 只看該作者

五藏豇色死生


素問五藏生成肩○三十七。


(故色見掅如草茲者死)。


茲,滋同,如草滋者,純於青而色深也,此以土敗木賊,全失紅黃之氣故死。


(黃如枳實者死)。


黃黑不澤也。


(黑如炲者死)。


炲,煙煤也,○炲,音臺。


(赤如衃血者死)。


衃血,死血也,赤紫而黑,○衃,鋪杯切。


(白如枯骨者死)。


枯槁無神也。


(此五色之見死也)。


藏氣敗於中,則神色,夭於外,三部九候論曰,五藏巳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此之謂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此皆五色之明潤光彩者,故見之者生。


(生於心,如以縞裏朱,生於肺,如以縞裏紅,生於肝,如以縞裏紺,生於脾,如以縞裏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生,生氣也,言五藏所生之正色也,縞,素帛也,以縞裏五物者,謂外皆白淨而五色隱然內見也,朱與紅皆赤,朱言其深,紅言其淺也,紺,青而含赤也,凡此皆五藏所生之正色,蓋以氣足於中,而後色榮於外者若此,前第三十章精明五色,當與此篇互閱,○紺,高暗切。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當,合也,此五色五味之合於五藏者,皆五行之一理也。


(故白當皮,赤當脉,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肺主皮毛,故白當皮,心主血脉,故赤當脉,肝主筋,故青當筋,脾主肉,故黃當肉,腎主骨,故黑當骨也。


(類經六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31:47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七卷


(張介賓類註)。


(經絡類)。


(○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氣行)。


靈樞經脉篇○一。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脉之言)。


脉,當作服,即本經禁服,即本經禁服篇也。


(凡刺之理,經脉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


營其所行,言經絡之營行也,制其度量,言裁度其分數也,五藏屬裏,故言內次,六府屬表,故言外別,此數語即禁服篇之言,但彼次別二字,俱作刺字,詳鍼刺煩二十九。


(黃帝,日人始生,先成精)。


精者,人之水也,萬物之生,其初皆水,故易日夭一生水,道家日水是三才之母,精為元氣之根,本神篇日故生之來謂之精,決氣篇日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


(精成而腦髓生)。


精藏於腎,腎通於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於腦,故精成而後腦髓生。


(骨為榦)。


猶木之有榦,土之有石,故能立其身。


(脉為營)。


脉絡經營一身,故血氣周流不息。


(筋為剛)。


筋力剛勁,故能約朿骨骼,筋作強健。


(肉為牆)。


肉象墻垣,故能蓄藏血氣。


(皮膚堅而毛髮長)。


皮膚不堅則氣不聚,故萬物皮殼,無弗堅者,所以固其外也。


(穀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氣乃行)。


前言成形始於精,此言養形在於穀,如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物,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故脉道通,血氣行,此經脉之謂,明經脉之道,則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施治療矣,經脉義連後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1:48:10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脉


靈樞經脉篇○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脉之始生,黃帝曰,經脉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卒,盡也。


(○肺手太陰之脉,起於中焦)。


十二經脉所屬,肺為手太陰經也,中焦當胃中脘,在臍上四寸之分,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故手太陰脉發於此,凡後手三陰經,皆自內而出也,○愚按此十二經者,即營氣也,營行脉中,而序必始於肺經者,以脉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脉行陰陽,而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十二經以肺經為首,循序相傳,盡於足厥陰肝經而又傳於肺,終而復始,是為一周。


(下絡大腸)。


絡,繴絡也,當任脉水分穴之分,肺脉絡於大腸,以肺與大腸為表裏也, ○按十二經相通,各有表裏,凡在本經者皆曰屬以此通彼者皆曰絡,故在手太陰則曰屬肺絡大腸,在手陽明則曰屬大腸絡肺,彼此互更,皆以本經為主也,下文十二經皆放此。


(還循胃口)。


還,復也,循,巡繞也,自大腸而上,復循胃口。


(上膈屬肺)。


膈,膈膜也,人有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屬者,所部之謂。


(從肺系橫出腋下)。


肺系,喉嚨也,喉以通氣,下連於肺,膞之下脇之上日腋,腋下即中府之旁,○系,立係。


(下循臑內)。


膞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嫩耎白肉曰臑,天府俠白之次也,○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


(行少陰心主之前)。


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也。


(下肘中循臂內)。


膞臂之交曰肘中,穴名尺澤,肘以下為臂內,內側也,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


(上骨下廉入寸口)。


骨,掌後高骨也,下廉,骨下測也,寸口,關前動脉也,即太穴處。


(上魚循魚際)。


手腕之前,大指本節之間,其肥肉隆起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口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


(出大指之端)。


端,指尖也,即少商穴,手太陰肺經止於此。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臂掌之交日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此下十二經為病,見疾病類第十,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大腸手陽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大腸為,陽明經也,大指次指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故手陽明脉發於此,凡後手三陽經皆然。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


循義見前,凡前巳註明者後不再註,餘放此,上廉,側也,凡經脉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合谷,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岐骨間也,俗名虎口。


(上入兩筋之中)。


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循陽谿等穴以上曲池也。


(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臑外前廉,行肘膠五里臂臑也,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也,○髃髃同。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肩背之上,項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脉之大椎,是為會七。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惟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絡於肺中,復下膈,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相為表裏也。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頭莖為頸,耳下曲處為頰,頸中之穴,天鼎扶突也。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人中,即督脉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手陽明經止於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明經也。


(○胃足陽明之脉,起於鼻之交頞中)。


胃為足陽明經也,頞,鼻莖也,亦曰山朿,交頞,其脉左右互交也,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足陽明脉發於此,凡後足三陽經皆然,○頞,音遏。


(旁納太陽之脉)。


納,入也,足太陽起於目內眥睛明穴,與頞相近,陽明由此下行故入之也。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


(還出挾口環脣,下交承漿)。


環,繞也,承漿,任脉穴。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由地倉以下大迎也。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頰車,本經穴,在耳下,上耳前,下關也,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循髮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於督脉之神庭,額顱,髮際前也。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人迎缺盆,俱本經穴,屬胃,謂本經之所屬也,絡脾,胃與脾為表裏也,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


直者,直下而外行也,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


(下挾臍)。


天樞等穴也。


(入氣街中)。


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即氣衝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


胃口,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循腹裏,過足少陰肓腧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脉,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也。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間)。
 

髀,股也,抵,至也,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陰巿諸穴以下,膝蓋曰臏,骨曰脛,足面日跗,此三者即犢鼻巨虛衝陽等穴之次,乃循內庭內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於此,厲兌義詳本穴條下,○髀,並米切,又音比,脉頻牝二立,脛,形敬切,咐,附孚二者。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廉,上廉也,下廉三寸,即豐隆穴,是為陽明別絡,故下入中指外間,又其支者,自跗上衝陽穴次,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


(○脾足太陰之脉,起於大指之端)。


脾為足太陰經也,起於足大指端隱白穴,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脉發於此,凡後足三陰經皆然。


(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循指內側白肉際,行大都太白等穴,核骨,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言為孤拐骨者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核骨惟一,踝骨則有內外之分,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 ○踝,胡寡切。


(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踹足肚也,亦名腓腸,本經自漏谷上行,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踹,本經與腨通用,音篆,蓋踹本音煆,玉篇以足跟為踹。


(上膝股內前廉)。


股,大腿也,一日髀內為股,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


(入腹,屬脾絡胃)。


自衝門穴入腹內行,脾與胃為表裏故於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咽以嚥物,居喉之後,自胃脘上行至此,連舌本,散舌下而終,本,根也。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合腹結等穴,散於胷中,而止於大包,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心手少陰庂脉起於心中)。


為手陰經,故脉發於心中。


(出屬心系)。


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藏之氣而為之主也,○系音係。


(下膈絡小腸)。


心與小腸為表裏,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繫目系)。


支者從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挾咽,繫目系,以合於內眥。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直者,經之正脉也,此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


臑內後廉,青靈穴也,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
 

(下肘內,循,內後廉)。


少海靈道等穴也。


(抵掌後,銳骨之端)。


手腕下踝為銳骨,神門穴也。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少府少衝也,抄陰經止於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手太陽經也,○滑氏日,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藏,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小腸手太陽之脉,起於小指之端)。


小腸為手太陽經也,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前谷後谿腕骨等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


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


(上循臑外後廉)。


行手陽明少陽之外。


(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也,肩胛,臑腧宗等處也,肩上,秉風曲垣等穴也,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脉之大椎,○滑氏,日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即肩髆也,○胛,音甲。


(入缺盆絡心)。


自缺盆由胷下行,入膻中絡心,心與小腸為扛裏也。


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本經之行於內者。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項中之天窻,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聽宮穴也,手太陰經止於此,○眥,音資。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眥,斜絡於顴)。


目下為,目內角為內眥,顴,即顴骨下顴髎穴,手太陽自此交目內貲,而接乎足太陽經也,○,音拙,顴,音權。


(○膀,胱足太陽之脉,起於目內眥)。


膀胱為足太陽經也,起於目內眥睛明穴。


(上額交巔)。


由攢竹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項巔之百會。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


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人絡於腦中也。


(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


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脉之大椎陶道,卻循肩髆內分作四行而下,此節言內兩行者,夾脊兩旁,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藏府諸腧而抵腰中等穴也,中行椎骨曰脊腎骨上日腰,○髆,音慱。


(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自腰中膂,絡腎,前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裏也,夾脊兩旁之肉曰膂,○膂,音旅。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腎入膕中)。


從腰中循髖骨下夾脊,歷四髎穴,貫臀之會陽,下行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之委中也,尻旁大肉曰臀,膝後曲處日膕,○臀,音屯膕,音國,髎,音遼。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吃下貫胛,挾脊內)。


此支言肩髆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挾脊下行,由秩邊,而過髀樞也。


(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


過髀樞,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貫踹內者,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也,出外踝之後,崑崙僕參等穴也,小指本節後大骨曰京骨,小指外側端曰至陰,足太陽經穴止此,乃交於小指之下,而接乎足少陰經也,○踹腨同。


(○腎足少陰之脉,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腎為足少陰經也,起於小指下,斜走足心之湧泉穴,○邪,斜同。


(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


然谷,在內踝前大骨下,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即太谿大鍾等穴。


(以上踹內,出膕內廉)。


自復溜交信,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踹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脉之長強,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以其相為表裏也,○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滑氏曰,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愚按足少陰一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一篇,皆言由脊裏,上注心肺而散於胷中,惟骨空論曰,衝脉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胷中而散,故甲乙經於俞府或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皆云足少陰脉氣所發,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十一穴,皆云衝脉足少陰之會,故滑氏之註如此,實本於甲乙銅人諸書,而因乙等書實本之骨空論也。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胷中)。


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胷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胷中,當兩乳之間,亦日膻中。


(○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脉,起於胷中)。


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也,其脉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脉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脉,胷中義見上文,○滑氏日,或問手厥陰經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田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膲)。


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膲為藏府之外衛,故為表裏而相絡,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脉之陰交穴為三膲募也,○膲,焦通用。


(其支者循胷出脇下腋三寸)。


脇上際為腋,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穴始此。


(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


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


(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肘中,曲澤也,下臂行衲筋之間,郄門闕使內關大陵木。


(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入掌中,勞官也,中抇端中衝也,手厥陰經止於上。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其支者自勞宮別行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三焦手少陽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三焦,手少陽經也,起於無名指端關衝穴。


(上出兩指之間)。


即小指次指之間液門中渚穴也。


(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


手表之腕,陽池也,臂外兩骨間,外關支溝等穴也。


(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上貫肘之天井,循臑外,行手太陽之前,手陽明之後,歷清冷淵消濼臑會上肩髎,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內行者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希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裏,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腧也,詳見後十六。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繫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行於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髎上項,會於督脉之大椎,循天牖,繫耳後之翳風瘛脉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釐脉厭,下行耳頰至脉,會於手太陽顴髎之分,○,音拙,目下也。


(其支者從耳後人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官,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頰循和髎,上絲竹空,至髎,會於瞳子髎穴,手少陽經止於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


(○膽足少陽之脉,起於目銳眥)。


膽為足少陽經也,起於目銳眥瞳子髎穴,目之外角曰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


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鬢率谷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由風池而下行也。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自風池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復交出手少陽之後,過督脉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手少陽之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後瞳子髎之分。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


其支者別自目外眥瞳子髎,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和髎而下抵於也。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項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胷中。
 

(以下胷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脇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內行者,由缺盆下胷,當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相為表裏乃循脉裏,佃足厥陰之章門下行,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胷,過季脇,下合脾厭中)。


其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胷,歷淵腋輙筋日月,過季脇,循京門帶脉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上髎中髎下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卜外輔骨之前)。


髀陽,髀之外側也,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


(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外踝上骨際曰絕骨,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行懸鍾,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因後二節間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乎足厥陰經也。


(○肝足厥陰之脉,起於大指叢毛之際)。


肝為足厥陰經也,起於足大指,去爪甲橫紋後,叢毛際大敦穴,叢毛,即上文所謂三毛也。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


足跗上廉,行間太衝也,內踝前一寸,中封也。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


上踝過足太陰之三陰交,歷彖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也。


(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


股陰,內側也,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於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脉,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脉之曲骨。


(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


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脉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而肝膽相為表裏也。


(上貫膈布脇肋)。


自期門上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裏,散布脇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之下,足厥陰經穴止於此。


(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
 

頏顙,咽顙也,目內深處為目系,其內行而上者,自脇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裏,與督脉相會於頂巔之百會。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脣內)。


此支者從前丹系之分,下行任脉之外,本經之裏,下頰裏,交環於口脣之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又其支者,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裏,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肺經,以盡十二經之一週,終而復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13:40 | 只看該作者

十二經離合


靈樞經別篇全○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


此言人身藏府經脉,無非合於天道者,五音五色等義,見藏象類,六律義,見附翼律原,十二月等義,俱詳載圖翼中。


(夫十二經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麤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離合出入奈何)。


經脉者,藏府之枝葉藏府者,經脉之根本,知十二經脉之道,則陰陽明,表裏悉,氣血分,虛實見,天道之逆從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學者必始於此,工之良者,亦止於此而巳第麤工忽之,謂其尋常易知耳,上工難之,謂其應變無窮也,十二經脉巳具前經脉篇,但其上下離合,內外出入之道,猶有未備,故此復明其詳,然經脉篇以首尾循環言,故上下起上有別,此以離合言,故但從四末始,雖此略彼詳,然義有不同,所當參閱。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麤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過猶經過,謂忽略不察也,息如止息,謂必所留心也。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


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顀出屬帶脉,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


此膀胱與腎為表裏,故其經脉相為一合也,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目膕中合於太陽,內行上至腎,當十四椎旁腎俞之次,出屬帶脉,其直者上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是為六合之一也,然有表必有裏,有陽必有陰故陽之正,必成於諸陰之別,此皆正脉相為離合,非旁通交會之謂也,餘放此,○尻,開高切肛,音工,又好剛切,顀,椎同音槌。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脇之間,循胷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脉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上為二合也)。


此膽肝二經為表裏,經脉相為一合也,足少陽繞髀陽入毛際,與足厥陰合,其內行而別者,乃自季,脇入胷屬膽,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貫心,上挾咽,自頤頷中出,散於面,上繫目系,復合少陽本經於目外眥瞳子髎也,○足厥陰之正,別足跗內行,上庄陰我之際.合於足少陽,與別者俱行,上布脇肋,是為六合之二也,○頤,音移,頷,何敢切。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也,上循咽出於口下頞,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此胃脾二經青裏相為一合也,足陽明上至髀關,其內行者由氣街入腹裏,屬於胃,散於脾,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頞,入承泣之次,繫目系為目下網,以合於陽明本經也,○足太陰之正,上股內,合於足陽月,與別者俱行,上咽貫舌,是為六合之三也,○頞,音遏,,音拙。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此小腸與心,表裏經脉相為一合也,指地者,屬陰居天之內,手太陽內行之脉,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於小腸,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故曰指地,經脉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此言別於肩解,入腋走心蓋前後皆有入心之脉, ○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此六合之四也。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胷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胷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此三焦心主表裏,經脉相為一合也,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胷中,包羅藏府之外,故曰指天, ○手厥陰之正,其別而內行者,與少陰之脉,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胷中,屬於三焦,乃出循喉嚨,行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此六合之五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上六合也)。


此大腸與肺為表裏,經脉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胷前膺乳之間,其內行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手太陰之正,其內行者自天府別入淵腋,由手少陰心經之前入內走肺,散之大腸,其上行者出缺盆,循喉嚨復合於手陽明經,以上共十二經,是為六合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18: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2:28 編輯

十二經筋結支別


靈樞經筋篇○四。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脉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附陽而結於膝膕之分結,聚也, ○凡後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脉多相合,其中有小異者,乃其支別,亦互相發明耳,獨足之三陰則始同而終不同也,所當並考,○愚按十二經脉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脉營行表裏,故出入藏府,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脉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谿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胷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脉經筋之所以異也。


(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


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鞭筋處也,乃僕參申脉之分,結於膕,委中也,○膕,音國,鞭,硬同。


(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并)。


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耎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後凡言別者支者皆放此,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休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


(上結於臀)。


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臀,音屯。


(上挾脊上項)。


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脉之陶道大惟,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自此以上,皆柔耎之筋而散於頭面。
 

(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


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額上曰顏。


(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


網,網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目下曰頄,即顴也,此支自通頂入腦者下屬目本,散於自上,為目上網,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頄,音求。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


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


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走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手太陽足少陽之筋,結於完骨,完骨,耳後高骨也。


(其支者山缺盆,邪上出於頄)。


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此下仍有十二經筋病刺法,見疾病類六十九,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


小指次指,即第四指竅陰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脛,奚敬切。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


膝下兩旁突出之骨曰輔骨,膝上六寸起肉曰伏兔,毛骶骨曰尻,此支自外輔骨上走於髀,分為二岐,前結於陽明之伏兔,後結於,督脉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脾,並米切,又音比,尻,開高切。


(其直者上乘季脇,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
 

季脇下兩旁耎處日,胷上兩旁高處曰膺,此直者自外輔骨走髀,由髀樞上行乘,循季脇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胷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怕剛筋也,○,音秒,一作眇,五音篇曰少也,蓋其處少骨之義。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


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顋頷,復上結於頄,○頷,何敢切,顋下也,云燕頷者即此。


(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斜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按本篇有曰手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脉而行,左絡於右等義,詳疾病類六十九。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脇屬脊)。


中三指,即足之中指,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邪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脇向後,內屬於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


骭,足脛骨也,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里之次,以上膝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邪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骭,音幹。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


此直者,由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乃自橫骨之分,左右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


(至缺盆而結,上項,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


自缺盆上頸中人迎穴,乃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蹻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動,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


大指之端內側,隱白也,循覈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丘之次。


(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


絡,當作結,此自內踝直上,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之次,股之內側曰陰股,結於髀,箕門之次也,乃上橫骨兩端,與足厥陰會於衝門,橫繞曲骨,並足少陰陽明之筋而聚於陰器,皆剛筋也。


(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胷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前行者,自陰器上腹,會手少陰之筋結於臍,循腹裏由大橫腹哀之次結於肋,乃散為柔細之筋上行,布於胷中胷鄉大包之次,其內行者由陰器宗筋之間,並陽明少陰之筋而上著於脊。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


足少陰之筋,起小指下邪趨足心,又邪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休踝之下,結於根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


(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


自內輔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皆剛筋也。


(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脉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膂,音旅。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


大指上三毛際,大敦次也,行跗上,與足太陰之筋並行,結於內踝前中封之次。


(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由內踝上足脛,循三陰交之分上行,並足少陰之筋,上結於內輔骨下曲泉之次,復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中五里陰廉之分,上急脉而結於陰器,陰器者,合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衝任督之脉皆聚於此,故曰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以成健運之用。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


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谷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又由肘上臑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朋)。


其支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腧肩中腧,循頸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陽經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結於耳後完骨之次也。


(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山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此支者自頸上曲牙,入耳中聽宮之分,其直者上行出耳上,會於手少陽角孫之次,其前而下者,循頤結於頷,與手陽明之筋合,其前而上者,屬目外眥瞳子髎之次,與手足少陽之筋合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


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之次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上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一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陰之裏陽明之外,卜肩髎,走項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上皆剛筋也。


(其支者當曲頰,入繫舌本)。


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繫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


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少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頷,當作額,蓋此筋自耳前行外眥,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


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尖商陽之次也,歷合谷,結於腕上陽谿之次,循臂上廉,又結於肘外肘髎之次,乃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


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遶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而挾於脊。


(直者從肩髃上頸)。


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鼎扶突之次。


(其支者上頰結於頄)。


此支者自頸上頰入下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右頷,此舉左而言,則右在其中,亦如經脉之左之右右之左也,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


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魚後,魚際也,寸口外側,即列缺之次。


(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


上循臂結於肘中尺澤之次,上臑內廉天府之次,乃橫入腋下,與手少陰之筋合,此上皆剛筋也。
 

(出缺盆,結肩前髃)。


此自腋下上出缺盆,行肩上三陽之前,而結於肩之前髃也。


(上結缺盆,兀結胷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脇)。


此上行者自腋而上,並足三陽之筋上結於缺盆,下行者自腋入胷,結於胷裏,散貫於胃上口賁門之分,與手厥陰之筋合,下行抵季脇與足少陽厥陰之筋合也, ○愚按四十四難七衝門者,胃為賁門,陽玄操云,賁者膈也,胃氣之所出,胃出穀氣以傳於肺,腩在膈上,故胃為賁門,詳此則經絡之行於三焦,藏府之列於五內,其脉絡相貫之處,在上焦則繴於咽喉,中焦則聯於賁膈,下焦則聯於二陰合此三處,無所連屬矣,○賁,音秘,又音奔。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


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


(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脇)。


上臂陰天泉之次,由曲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脇,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此經自掌至腋,皆剛筋也。


(其支者入腋,散胷中,結於臂)。


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胷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胷中,故同結於賁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


小指內側,少衝次也,結於銳骨,神門次木,肘內廉,少海次也,上入腋極泉之次,交手太陰之筋,邪絡挾乳內行,此經自指至腋,怕剛筋也。


(結於胷中,循臂下繫於臍)。


自乳裏內行結於胷中,與三陰之筋合,臂字亦當作賁,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31: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2:37 編輯

十五別絡病刺


靈樞經脉篇○五。


(手太陰之別,名日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人於魚際)。


此下即十五絡穴也,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手太陰之絡名列缺,在腕後一寸五分,上側分肉間,太陰自此別走陽明者,其太陰本經之脉由此直入掌中,散於魚際也,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脉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之反關脉,上經脉虛而絡脉滿,千金翼謂陽脉逆,反大於氣口三佔偣者是也。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脉,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掌後高骨為手銳骨,實為邪熱有餘,故手銳掌熱,欠,張口伸腰也,虛因肺氣不足,故為欠,及小便遺而且數,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也,治此者取列缺,謂實可寫之,虛可補之,後諸經皆準此,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裏,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音去。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少陰之絡名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別走手太陽者也,此經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繫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里,或補或寫以治之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山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厥陰之絡名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少陽者也,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故邪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也,皆取內關以治之。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大陽之絡名支正,在腕後五寸,走臂內側,注手少陰也,此經走肘絡肩,故邪實則脉壅滯,而節肘廢,正虛則血氣不行,大則為肬,小則為指間痂疥之類,取之所別,即支正也,○肬,音尤,贅也,瘤也。


(○手陽明之別,名日偏歷,去腕三寸別人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脉,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按本經筋脉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脉者,脉聚於耳目之間者也,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痺而隔,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齲,丘兩切。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遶臂,注胷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此經遶臂,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外關。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衂,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絡名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為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陽,○鼽,音求,鼻塞也,窒,音質,衂,女六切,鼻出血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絡名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者也,此經下絡足跗,故為厥為痿躄,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光明,○躄,音璧,足不能行也。


(○足陽明庂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瘁瘖,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絡名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者也,此經循喉嚨,入缺盆,胃為五藏六府之海,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而為病如此,治之者當取所別之豐隆也,○脛,奚敬切,噯,音益,瘁,悴同,病之也,瘖,音音,巔,癲同。


(○足太陰之別,名日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絡名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足陽明者也,厥氣者,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皆為厥氣逆而上行則為霍亂,本經入腹屬脾絡胃,故其所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公孫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絡名大鍾,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別走足太陽者也,前十二經脉言本經從肺出絡心,此言上走心包,下外貫腰脊,故其為病如此,而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大鍾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足厥陰之絡名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足少陽者也,本經絡陰器,上睪結於莖,故其所病如此,而治此者當取所別之蠡溝,○蠡,音里,睪,音高,陰九也,莖,英行二音,陰莖也。


(○任脉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尾翳,誤也,任脉之絡名屏翳,即會陰穴,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衝三脉所起之處,此經由鳩毛下行散於腹,故其為病若此,而治之者當取所別之會陰,○搔,思高切,爬也。


(○督脉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督脉之絡名長強,在尾骶骨端,別走任脉足少陰者也,此經上頭項走肩背,故其所病如此,頭重高搖之,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長強,○膂,音呂。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二寸布胷脇,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脉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脉也)。


脾之大絡名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胷脇,出九肋間,總統陰陽諸絡,以脾灌溉五臟者也,故其為病如此,羅絡之血者,言此大絡包羅諸終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大絡,即大包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不見,求之上下,人經灴同,絡脉異所別也)。


十二經共十二絡,而外有任督之絡,及脾之大絡,是為十五絡也,凡人之十二經脉,伏行分肉之間,深不可見,其脉之浮而可見者,皆絡脉也,然又必邪氣盛者脉乃壅盛,故實則必見,正氣虛者,脉乃陷下,而視之不見矣,故當求上下諸穴,以相印證而察之,何也,蓋以人經有肥瘦長短之不同,絡脉亦異其所,別,故不可執一而求也,○愚按本篇以督脉之長強,任脉之尾翳,合為十二經絡陰陽之綱領故也,而二十六難以陽蹻陰蹻合為十五絡者,不知陽蹻為足太陽之別,陰蹻為足少陰之別,不得另以為言也,學者當以本經為正, ○又按本篇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名曰大包,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而平人氣象論復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然者諸經之絡惟一,而脾胃之絡各二,蓋以脾胃為藏府之本,而十二經怕以受氣者也,共為十六絡,月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0:04 | 只看該作者

經絡之辨刺診之法


六。


(黃帝曰,經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脉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脉也)。


靈樞經脉篇○足太陰,當作手太陰,經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經脉怕伏行分肉之間,不可得見,其有見者,惟手太陰一經,過於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淺,故不能隱,下文云經脉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正謂此耳,此外諸脉,凡浮露於外而可見者,皆絡脉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


(六經絡,手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此舉手絡之最大者,以明視絡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經,而手六經之絡,則惟陽明少陽之絡為最大,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臂畏腕後二寸兩筋間,邪行向內,歷陽明太陰,別走厥陰二絡之下行者,陽明出合谷之次,分絡於大食二指,少陽出陽池之次,散絡於,中名小三指,故起於五指間,其上行者,總合於肘中內廉厥陰曲澤之次,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顯然可察,俗謂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畜血之大絡也,夕浮絡之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脉,絡脉先盛,故衛氣巳平,營氣乃滿,而經脉大盛)。


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入經,酒亦穀之捍氣,其摽疾之性亦然,故飲酒者竹隨衛氣,先達皮膚,先充烙脉,絡脉先盛,則衛氣巳平,而後營氣滿經脉乃盛矣,平,猶潮平也,即盛滿之謂,○愚按脉有經絡,經在內,絡在外氣有營衛,營在內,衛在外,今飲酒者其氣自內達外,似宜先經而後絡,茲乃先絡而後經者何也,蓋營氣者,猶原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營行脉中,衛氣者,猶雨霧之鬱蒸,透徹上下,偏及萬物者也,故曰衛行脉外,是以雨霧之出於地,必先入百川而後歸河海,衛氣之出於胃必先充絡脉而後達諸經,故經水篇以十二經分配十二水,然則經即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之,此經絡營衛之辨。


(脉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動也)。


上文言飲酒者能致經脉之盛,故脉之平素不甚動而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經脉之本末而然耳,邪氣者,即指酒你為言,酒邪在脉,則浮絡者雖不動,亦必熱也,雖大而不堅,故陷且空也,此浮絡與經脉之不同,故可因之以知其動者為何經之脉也,此特舉飲酒為言者,正欲見其動與不動,空與不空,而經脉絡脉為可辨矣。


(雷公曰,何以知經,脉之與絡脉異也,黃帝曰,經脉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脉之見者,皆絡脉也)。


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也,肺朝百脉,氣口為脉之大會,凡十二經脉,深不可見,而其虛實,惟於氣口可知之,因其無所隱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見者,皆絡脉而非經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脉皆不能經大節庂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大節,大關節也,絕道,間道也,凡經脉所行,必由谿谷大節之間,絡脉所行,乃不經大節,而於經脉不到之處,出入聯絡以為流通之用,然絡有大小,大者曰大烙,小者曰孫絡,大絡猶木之榦,行有出入,孫絡猶木之枯,散於膚腠,故其會皆見於外。


(故諸刺絡脉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


凡刺絡脉者,必刺其結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結麤突倍常,是為結上,即當刺處也,若向聚巳甚,雖無結絡,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則發為痺痛之病,今西北之俗,但遇風寒痛痺等疾,即以繩帶緊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脹突,乃用磁鋒於肘中曲澤穴次,合絡結上,砭取其血,謂之放寒,即此節之遺法,勿謂其無所據也。


(凡診絡脉,脉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診,視也,此診絡脉之色可以察病,而手魚之絡,尤為顯淺易見也,寒則氣血凝濇,凝濇則青黑,故青則寒且痛,熱則氣血淖澤淖,澤則黃赤,故赤則有熱,手魚者,大指本節間之豐肉也,魚雖手太陰之部,而胃氣至於手太陰,故可以候胃氣,五色之病,惟黑為甚,其暴黑者,以痺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熱氣之往來也,其青而短者,青為陰勝,短為陽不足,故為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


凡邪氣客於皮毛,未入於經而為寒熱者,其病在血絡,故當間日一取以去其血,血盡則邪盡,邪盡則止鍼,而後因其虛實以調治之也,邪自皮毛而入,即於五藏之次,義詳鍼刺類三十。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寫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視其絡脉之小而短者,氣少故也,不可刺之,虛甚而寫,其氣重虛,必致昏悶,甚則運仆暴脫不能出言,急扶坐之,使得氣轉以漸而甦,若偃臥則氣滯,恐致不救也。


(○經脉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靈樞脉度篇○經脉直行棎伏,故為裏而難見,絡脉支橫而淺,故在表而易見,絡之別者為孫,孫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偏體細脉,即皆膚腠之孫絡也,絡脉有血而盛者,不去之則壅而為患,故當疾誅之誅,除也,然必盛者而後可寫,虛則不宜用鍼,故邪氣藏府病形篇曰,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即虛者飲藥以補之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3:09 | 只看該作者

氣穴三百六十五


素問氣穴論○七。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人身孔穴,皆氣所居,本篇言穴不言經,故日氣穴,周身三百六十五氣穴,周歲三百六十五日,故以應一歲,卒,盡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日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熟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窘,窮而難也,熟誰也,溢暢達也。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聖人者聞聲知情,無所灴達,故聖人易語,良馬者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故良馬易御。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真數,格物窮理之數也,發蒙解惑未足以論,蓋帝自謙非聖人,故不,有真數,不足以諭也。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


此下舊本有云,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胷邪繫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胷脇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脉滿起斜出尻脉,絡胷脇,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以上共計八十七字,按其文義與上下文不相流貫,新校正疑其為骨空論文脫誤於此者是,今移入鍼刺類四十七。


(藏俞五十穴)。


藏,五藏也,俞,井滎俞經合也,五藏之俞,五五二十五穴,左右合之,共五十穴, ○肝之井,大敦也,滎,行間也,俞,太衝也,經,中封也,合,曲泉也, ○心主之井,中衝也,滎,勞官也,俞,大陵也,經,間使也,合,曲澤也, ○脾之井,隱白也,滎,大都也,俞,太白也,合,陰陵泉也,○肺之井,少商也,滎,魚際也,俞,太淵也,經,經渠也,合尺澤也,○腎之井,湧泉也,滎然谷也,俞,太谿也經,復溜也,合,陰谷也,○右五藏言心主而不言心,以邪客篇云,手少陰之脉獨無腧,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也,故獨無腧焉,義詳鍼刺類二十三。


(府俞七十二穴)。


府,六府也,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滎俞原經合也,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膽之井,竅陰也,滎,俠谿也,俞,臨泣也,原,丘墟也,經,陽輔也,合,陽陵泉也,○胃之井,厲兌也,滎,內庭也,俞,陷谷也,原,衝陽也,經,解谿也,合,三里也,○大腸之井,商陽也,滎,二間也,俞,三問也,原,合谷也,經,陽谿也,合,曲池也,○小腸之井,少澤也,滎,前谷也,俞,後谿也,原,腕骨也,經,陽谷也,合,小海也,○三焦之井,關衝也,滎,液門也,俞,中渚也,原,陽池也,經,支溝也,合,天井也, ○膀胱之井,至陰也,滎,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經,崑崙也,合,委中也。


(熱俞五十九穴)。


具水熱穴論註中,詳鍼刺類三十九。


(水俞五十七穴)。


詳鍼刺類二十六,並出水熱穴論王氏註中。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此即前熱俞五十九穴中之數,而重言之也。


(中胎兩傍各五,凡十穴)。


此五藏之背俞,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也,皆足太陽經夾脊之兩旁者,共十穴, ○,膂同。


(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


大椎,督脉穴連上兩傍者共三穴,其兩傍二穴,按王氏云,甲乙經經脉流注孔穴圓經並不載,未詳何俞也,新校正云,大椎上傍無穴,今於大椎上傍按之甚痠,必當有穴,意者甲乙等經猶有未盡。


(目瞳子浮白二穴)。


瞳子髎,浮白各二穴,皆足少陽經也,共四穴。


(兩髀厭分中二穴)。


髀厭分中,謂髀樞骨分縫中,即足少陽環跳穴也。


(犢鼻二穴)。


犢鼻足陽明穴也。
 

(耳中多所聞二穴)。


手太陽聽宮也。


(眉本二穴)。


足太陽攢竹也。


(完骨二穴)。


足少陽經也。


(項中央一穴)。


督脉風府也。


(枕骨二穴)。


足少陽上竅陰也。


(上關二穴)。


足少陽客主人也o


(大迎二穴)。


足陽明穴也。


(下關二穴)。


足陽明穴也。


(天柱二穴)。


足太陽經穴也。


(巨虛上下廉四穴)。


巨虛上廉,巨虛下廉,皆足陽明經穴。


(曲牙二穴)。


足陽明頰車也。


(天突一穴)。


任脉穴也。


(天府二穴)。


手太陰穴也。


(天牖二穴)。
 

手少陽穴也。


(扶突二穴)。


手陽明穴也。


(天窗二穴)。


手太陽穴也。


(肩解二穴)。


足少陽肩井也。


(關元一穴)。


任脉穴也。


(委陽二穴)。


足太陽穴也。


(肩貞二穴)。


手太陽穴也。


(瘖門一穴)。


督脉瘂門也。


(齊一穴)。


任脉神闕也。


(胷俞十二穴)。


謂俞府或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俱足少陰經穴。


(背俞二穴)。


足太陽大杼也。


(膺俞十二穴)。
 

胷之兩旁曰膺,膺俞者,手太陰之雲門中府,足太陰之周滎胷鄉天谿食竇,左右共十也。


(分肉二穴)。


足少陽陽輔也,重出。


(踝上橫二穴)。


內踝上交信也,足少陽經穴,外踝上附陽也,足太陽經穴,左右共四穴。


(陰陽蹻四穴)。


陰蹻穴足少陰照海也,陽蹻穴足太陰申脉也,左右共四穴,○蹻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


(水俞在諸分)。


水屬陰,多在肉理諸分之間,故治水大者當取諸陰分,如水俞五十七穴者是也。


(熱俞在氣穴)。


熱為陽,多在氣聚之穴,故治熱者當取諸陽分,如熱俞五十九穴者是也。


(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兩骸厭中,謂膝下外側骨厭中,足少陽陽關穴也,○骸,音鞋,說文脛骨。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大禁者,禁刺之穴,謂手陽明五里也,在手太陰天府穴下五寸,左右共二穴,玉版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巳,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正此謂也,詳鍼刺類六十一。


(凡三百六十五穴,鍼之所由行也)。


自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連前移附鍼刺類原文所列天突十椎胃脘關元四穴,則總計三百六十九穴,內除天突關元,及頭上二十五穴,俱係重複,外實止三百四十二穴,蓋去古既遠,相傳多失,必欲考其詳數不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44: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2:49 編輯

孫絡谿谷之應


素問氣穴論連前篇○八。


(帝曰,余巳知氣穴之處,遊鍼之居,願聞孫絡谿谷,亦有所應乎)。


遊鍼之居,鍼所遊行之處也,孫絡,支別之小絡也,谿谷義見後。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


孫絡之云安會,以絡與穴為會也,穴深在內,絡淺在外,內外為會,故曰穴會,非謂氣穴之外,別有三旦六十五絡穴也。


(以溢奇邪,以通榮衛)。


溢,注也,滿也,奇異也,邪自皮毛而溢於絡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氣無常處而不入於經,是為奇邪,表裏之氣,由絡以通,故以通營衛, ○榮營通用,下同。


(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


邪氣留於榮衛,故衛氣散,榮氣溢,氣竭於內,故為少氣,血著於經,故為發熱, ○著,直略切,留滯也。


(疾寫無怠,以通榮衛,見而寫之無問所會)。


邪客於絡,則病及榮衛,故疾寫之,則榮衛通矣,疾,速也,然寫絡者,但見其結,即可刺之,不必問其經穴之所會。


(帝曰,願聞谿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肉之會依乎骨,骨之會在乎節,故大節小節之間,即大會小會之,所而谿谷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間,谿谷之會,皆所以行榮衛之大氣者也, ○愚按谿谷之義,說文泉出通川為,又詩有谷風,詩詁風自谷出也,宋均曰,無水曰谷,有水曰谿,故谿谷之在天地,則所以通風水,在人身,則析以通血氣,凡諸經俞穴,有日天日星者,皆所以應天也,有曰地曰山陵谿谷淵海泉澤都里者,皆所以應地也,又如穴名府者,為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為神之所山入,穴名宅舍丈,為神之所安,穴名臺者為神之所遊行,此先聖之取義命名,皆有所因,用以類推,則庶事可見。


(邪溢氣壅,脉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


膕,當作,誤也,蓋可稱大,膕不必稱大也。

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若邪氣溢壅於谿谷,鬱而成熱,則榮衛不行,必為癰膿破等疾,設或留於節湊,則必更甚而為敗矣。


(積寒留合,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若積寒留舍於谿谷,陰凝而滯,則榮衛之氣不能居,卷肉縮筋,故肋肘不得伸,乃為骨痺不仁等疾,皆陽氣不足而寒邪得留也,○卷,捲同。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


有骨節而後有谿谷,有谿谷而後有穴俞,人身骨節三百六十五,而谿谷穴俞應之,故日穴會,亦應一歲之數。


(其小痺淫溢,循脉往來微鍼所及,與法相同)。


邪在孫絡,邪未深也,是為小痺,故可微鍼以治,而用法則同也。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日氣穴所在)。


署,畏識也。


(岐伯曰,孫絡之脉別經者,其血盛而當寫者,亦三百六十五脉,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脉非獨十四絡脉也)。


三百六十五脉,即首節三百六十五穴會之義,孫絡之多,皆傳注於十二經之大絡,非獨十四絡穴也,絡有十五,而此言十四內大包即脾經者。


(內解寫於中者十脉)。


解,散也,即刺節真邪篇解結之謂,寫,寫去其實也,中者,五藏也,上言絡雖十二,而分屬於五藏,故可解寫於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3: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2:54 編輯

氣府三百六十五


素問氣府論全○九。


(足太陽脉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詳考本經下文,共得九十三穴,內除督脉少陽一經,其浮氣相通於本經而重見者凡十五穴,則本經止七十八穴,近世經絡相傳,足太陽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經之數,亦多與今時者不同,蓋本篇所載者特舉諸經脉氣所發,及別經所會而言,故曰氣府至於俞穴之詳,仍散見各篇,此猶未盡。


(兩眉頭各一)。


本經攢竹二穴也。


(入髮至項三寸半,傍五,相三寸)。


項,當作頂,自眉上入髮,曲差穴也,自曲差上行至頂中通天穴,則三寸半也,並通天而居中者,督脉之百會也,百會為太陽督顋之會,故此以為言,百會居中,而前後共五穴,左右凡五行,故曰傍五,自百會前至脉會,後至強間,左右至少陽經穴,相去各二寸,共五五二十五穴,如文者是也。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浮氣者,言脉氣之浮於頂也,共五行,行五穴,五行之中而太陽惟二,其中行者,督脉也,顋會,前項,百會,後項,強間,共五穴,次兩行者,本經也,五處,承光,通天,絡脉,玉枕,左右各五穴,又次兩行,者少陽經也,臨泣,目脉,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穴,共二十五穴也,○行,音杭。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


天柱二穴也。


(風府兩傍各一)。


風府,督脉穴,兩傍各一,足少陽風池二穴也,○按此穴與太陽無涉,今此言之,必其脉氣之所會丈,後放此。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


脊骨二十一節,自大椎穴為第一節,以下至尻尾而言,除項骨三節不在內也,間,骨節之間也,十五間各一,今考之甲乙等惟十四穴,乃大杼,附分,魄戶,神堂,譩譆,鬲闕,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也,近世復有膏育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普以前所未言,而原數則左共二十八穴也。


(玉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


五藏俞,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也,六府俞謂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膀胱俞,合臟腑之俞,左右共二十二穴。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也,左右共十二穴。


(○足少陽脉氣所發者,六十二穴)。


此足少陽脉氣所發,及別經有關於本經脉氣者,共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


角,耳角也,角上各二,天衝曲鬢也,共四穴。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左右共十穴,重見前足太陽下。


(耳前壆上各一)。


耳前,角曲角也,角上各一,頷厭二穴也。


(耳前下各一)。


懸釐二穴也。
 

(銳髮下各一)。


手少陽和髎也,手足少陽之會。


(客主人各一)。
 

上關二穴也。


(耳後陷中各一)。


手少陽翳風二穴也,手足少陽之會。
 

(下關各一)。


足陽明穴也,足少陽陽明之會。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足陽明頰車二穴也,經別篇曰,足少陽出頤頷中,故會於此。


(缺盆各一)。


足陽明經穴手足六陽,俱出於此。


(掖下三寸,脇下至胠八間各一)。


掖下三寸,淵腋也,自淵腋下脇,至胠八間各一者謂輙筋,天池日月,章門,帶脉,五樞,維道,居髎,連淵腋共九穴,左合十八穴,內天池屬手厥陰,章門屬足厥陰,皆足少陽之會,○掖同,胠,區去二音。


(髀樞中傍各一)。


環跳二穴也。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謂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谿,竅陰,左右共十二穴也。


(○足陽明脉氣所發者六丈八穴,額顱髮際傍各二)。


謂懸顱,陽白,頭維也,左右共六穴,內肖顱陽白俱足少陽穴,王氏日懸顱為足陽明脉氣所發,陽白為足陽明陰維之會o


(面鼽骨空各一)。


四白二穴也,鼽,頄同,立求。


(大迎之骨空谷一)。


即大迎二穴也。


(人迎各一)。


人迎脉即此也,左右二穴。


(缺盆外骨空各一)。


手少陽天髎二穴也。


(膺中骨間各一)。


謂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各五)。


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左右共十穴也。


(俠齊廣三寸各三)。


謂滑肉門,天樞外陵,左右共六穴也,○齊,臍同。


(下齊二寸,俠之各二)。


謂大巨水道歸來,左右共六穴也。


(氣街動脉各一)。


即氣衝也,左右二穴。


(伏菟上各一)。


髀關穴也。


(三里以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謂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庭厲兌,左右共十六穴,足陽明支者,一出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一自跗上別入大指端,故曰分之所在穴空,之,走也。


(○手太陽脉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


足太陽睛明二穴也,為手太陽之會。


(目外各一)。


足少陽瞳子髎二穴也,手太陽之會。


(鼽骨下各一)。


鼽,當作頄,顴髎二穴也。


(耳郭上各一)。


手陽明經二穴也。


首太過之會。


(耳中各一)。


聽宮二穴也。


(巨骨穴各一)。


手陽明經二穴也。


(曲掖上骨穴各一)。


臑俞二穴也。


(柱骨陷者各一)。


足少陽肩井二穴也。


(上天窗四寸各一)。


謂天窗竅陰四穴,竅陰,足少陽穴也。


(肩解各一)。


秉風二穴也。


(肩解下三寸各一)。


天宗二穴也。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脉起於指端,故曰俞,謂小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左右共十二俞也。


(○手陽明脉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謂迎香扶突,左右共四穴也。


(大迎骨空各一)。


大迎二穴,足陽明經也,重出。


(柱骨之會各一)。


天鼎二穴也。


(髃骨之會各一)。


肩髃二穴也。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左右共十二穴。


(○手少陽脉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手太陽顴髎二穴也,手少陽之會,重出。


(眉後各一)。


絲竹空二穴也。


(角上各一)。


足陽頷厭二穴也,手少陽之會,重出。


(下完骨後各一)。


天牖二穴也。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足少陽風池二穴也,重出。


(俠扶突各一)。


手太陽天窗,二穴也,重出。


(肩貞各一)。


手太陽二穴也。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謂肩髎臑會消濼,左右各六穴也。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左右共十二穴也。


(○督脉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今多一穴。


(項中央二)。


風府瘂門二穴也。


(髮際後中八)。


前髮際以至於後,中行凡八穴,謂神庭上星顋會前頂會後頂強間腦戶也,內顋會等五穴,重見前定太陽下。


(面中三)。


素髎水溝兌端三穴也。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


謂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也,內會陽二穴屬足太陽經,在尻尾兩傍,故曰傍,共十六穴,本經連會陽則二十九穴也。


(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此除項骨而言,若連項骨三節,則共二十四節,○骶,音底,尾骶也,椎,音槌,脊骨也。


(○任脉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今少一穴。


(喉中央一)。


廉泉天突也。


(膺中骨陷中各一)。


謂璇璣華蓋紫官玉堂膻中中庭,共六穴也。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鳩尾,心前蔽骨也,胃脘,言上脘也自蔽骨下至上脘二寸,故日鳩尾下三寸胃脘,自臍上至上脘五寸,故又日五寸胃脘,此古經顛倒文法也,又自臍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骨度篇曰,骨丐以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正合此數,一,謂一寸當有一穴,此上下共十四寸半,故亦四穴,即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齊中陰交氣海丹田關元中極曲骨是也,此為腹脉之法。


(下陰別一)。


自曲骨之下,別絡兩陰之間,為衝督之會,故日陰別,一,謂會陰穴也。


(目下各一)。


足陽明承泣二穴,任脉之會。


(下脣一)。
 

承漿穴也。


(齗交一)。


督脉穴,任脉之會。


(○衝脉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


齊,臍同,寸一,謂每寸一穴,即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育俞,左右共十二穴也。


(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脉法也)。


謂中注髓府胞門陰關橫骨,左右共十穴,上俱腹二行脉法也,按此皆足少陰穴,蓋衝脉並足少陰之經而上行也。


(○足少陰舌下)。


刺瘧論曰,舌下兩脉者廉泉也,指此而言,故廉泉雖任脉之穴,而實為腎經脉氣所發,重出。


(○厥陰毛中急脉各一)。


急脉在陰毛之中,凡疝氣急痛者,上引小腹,下引陰九,即急脉之驗,厥陰脉氣所,發也,今甲乙鍼灸等書,俱失此穴。


(○手少陰各一)。


陰郄二穴也。


(○陰陽蹻各一)。


陰蹻之郄,足少陰交信也,陽蹻之郄,足太陽附陽也。


(手足諸魚際脉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手足諸魚際,言手足魚際非一也,然則手足當兩旁豐肉處,皆謂之魚,此舉諸魚際為言者,蓋四肢為十二經發脉之本,故言此以明諸經氣府之綱領也,總計前數,共三百八十六穴,除重複十二穴,仍多九穴,此則本篇之數, ○愚按氣穴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而氣府論復言三百六十五,其數既多,又將何所應乎,余嘗求之天道,此正所以應人也,夫天象有豎有橫,有經有緯,經分南北,緯分東西,如歲數之應天者,特以緯度言之耳,而天之四正四隅,蓋無往而非此數,其在人者,故氣穴你府,及孫絡谿谷骨度之分,亦無往而不相應,此正天人氣數之合也,今考之氣穴之數,則三百四十二,氣府之數則三百八十六,共七百二十八穴,內除氣府重複十二穴,又除氣穴氣府相重者二百一十三穴,實存五百零三穴,是為二篇之數,及詳考近代所傳十四經俞穴圖經總數,通共六百六十穴,則古今之數,巳不能全合矣,此其中雖後世不無發明,而遺漏古法者,恐亦不能免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2:56:52 | 只看該作者

項腋頭面諸經之次


靈樞本輸篇○十。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此下言頸項中諸經之次也,缺盆,足陽明經穴,居橫骨之上,左右各一,缺盆之中,即任脉之天突穴,是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脉也。


一次任脉側之動脉,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一次者,次於中脉一行,足陽明也,其動脉名曰人迎,即頸中第二,行脉也。


(二次脉,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二次於足陽明之外者,手陽明也,穴名扶突,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即第三行脉也。


(三次脉手太陽也,名曰天窗)。


三次於手陽明之外者,手太陽也,穴名天窗,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即第四行脉也。


(四次脉,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四次於手太陽之後者,足少陽也,上出天窗之外,而項中無者第五,行脉也,此云天容者,係手太陽經穴,疑誤。


(五次脉,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五次於足少陽之後者,手少陽也,穴名天牖,在項大筋外,天容後,天柱前,完骨後,髮際上,是第六行脉也,○牖,音有。


(六之脉,足太陽也,名曰天柱)。


六次於手少陽之後者,足太陽也,穴名天柱,在俠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是第七行脉也。


(七次脉,項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風府)。


七次於足太陽之後而居頸之中央者,督脉也,穴名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自前中行任脉至此,是為第八行,而項脉止於此也。


(腋內動脉,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此言腋下二經之脉也,手太陰之穴名天府,手厥陰之脉名天池,二穴俱左腋下三寸,然天府則在臂臑內廉,天池則在肋間孔後一寸也。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此言取穴之法,有所驗也,呿,張口也,欠,張而復合也,上關,足少陽客主人也,在耳前開口有空,張口取之,故刺上關則呿不能欠,下關,足陽明穴也,在客主人下,合口有空,開口則閉,故刺下關則欠不能法也,犢鼻,足陽明穴也,屈足取之,故刺犢鼻則屈不能伸,兩關,內關外關也,內者手厥陰,外者手少陽,俱伸手取之,故刺兩關則伸不能屈也。


(足陽明挾喉之動脉也,其腧在膺中)。


此下乃重言上文六陽經脉以明其詳也,挾喉動脉,即足陽明人迎也,陽明之脉自挾喉而下行於胷膺,凡氣戶庫房之類,皆陽明之腧,故日其腧在膺中。


(手陽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一寸)。


此復言扶突穴在足陽明動腧之外,當面頰下一寸也。


(手太陽當曲頰)。


此復言天窗穴也。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耳下曲頰後,仍如上文言手太陽之天容也,此非足少陽之穴而本篇重言在此,意者古以此,穴屬足少陽經也。


(手少陽出耳後,上右完骨之上)。


此復言天牖穴也。


(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髮際)。


此復言天柱穴,挾後項大筋中髮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00:33 | 只看該作者

五藏背腧


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於背者)。


靈樞背輸篇全○五藏居於腹中,其脉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藏之腧,故唐太宗讀明堂鍼灸書云,人五藏之繫,咸附於背,詔自今母得笞囚背,蓋恐傷其藏氣,則傷其命也,太宗之仁恩被天下,於此可想見矣,其有故笞人背以害人者,嗚呼,又何心哉,○腧,音恕,本經腧輸俞,三字俱通用。


(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大腧,大杼穴也,在項後第一椎兩旁,故云杼骨之端。


(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焦即椎之義,指脊骨之節間也,古謂之焦,亦謂之顀,後世作椎,此自大腧至腎腧左右各相去脊中一寸五分,故云挾脊相去三寸所也, ○愚按諸焦字義,非專指骨節為言,蓋謂藏氣自節間而出,以行於肉理脉絡之分,凡自上至下皆可言焦,所以二焦之義,本以上中下通體為言,固可因此而知彼也。


(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此所以驗取穴之法也但按其腧穴之處,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痠軟解散之謂, ○解音械。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母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此言五藏之腧,但可灸而不可刺也,不惟鍼有補寫,而灸亦有補寫,凡欲以火補者,勿吹其火,致令疾速,必待其從容自滅可也,凡欲以火寫者,必疾吹其火,欲其迅速,即傳易其艾,須其火之速滅可也,此用火,補寫之法。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巳,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素問血氣形志篇○此亦取五藏之俞而量之有法也,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陽經而出於背,故總稱為背俞,其度量之法,先以草橫量兩乳之間,中半摺折之,又另以一草比前草而去其半,取齊中折之數乃豎立長草,橫置短草於下,兩頭相柱,象三隅,乃舉此草以量其背,令一隅居上,齊脊中之大椎,其在下兩隅當三椎之間,即肺俞穴也,○度,音鐸,柱,音主,令,平聲。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復下一度,謂以上隅齊三椎,即腩俞之中央,其下兩隅,即五椎之間,心之俞也, ○度,如字,下同。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復下一度,皆如前法,相降也,按肝俞脾俞腎俞,以此法折量,乃與前背腧篇及甲乙經銅人等書,皆不相合,其中未必無誤,或古時亦有此別一家法也,仍當以前背腧篇,及甲乙等書者為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3:05:22 | 只看該作者

諸經標本氣街


靈樞衛氣篇全○十二。


(黃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


其氣內干五藏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人之精神魂魄賴五藏以藏,食飲水穀,賴六府以化,其表裏運行之氣,內則為藏府,外則為經絡,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衛行脉外也,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營行脉中也,此陰陽外內相貫之無窮也,亭,釋名曰停也,淳,廣韻曰清也,亭亭淳淳乎,言停集雖多而不亂也,然孰能窮之哉。


(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陰陽標本,各有所在,即虛實所離之處也,街,猶道也,契,合也,紹,繼也,門戶,出入要地也,六府主表,皆屬陽經,知六府往來之氣街者,可以解其結聚,凡脉絡之相合相繼,自表自內,皆得其要,故曰契紹於門戶,石,猶實也,標本,本末也,知本知末,則雖天下之廣,何所不知,故可無惑於天下,○解結義,詳鍼刺類三十五。


(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即外踝上三寸,當是附陽穴也,標在兩絡命門,即睛明穴,睛明左右各一,故云兩絡,此下諸經標本,與後三十章稍有互異,然亦不甚相遠。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竅陰在小指次指端,窗籠者耳也,即手太陽聽官穴。


(足少陰之本,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脉也)。


內踝下上三寸中,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復溜交信也,皆足少陰之本,背腧,腎腧也,舌下兩脉,廉泉也,皆足少陰之標。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行間上五寸所,當是中封穴,背腧即肝腧。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頑顙也)。
 

厲兌在足次指端,人迎在頰下,挾結喉旁也○頏,音杭,又上去二聲,顙思黨切。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中封,足厥陰經穴,前上四寸之中,當是三陰交也,背腧,即脾腧,本,舌根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外踝之後,當是養老穴也,命門之上一寸,當是睛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也。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手小指之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下外眥,當是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也別陽義未詳,手陽明上挾鼻孔,故標在顏下,顏,額庭也,鉗上,即根結肩鉗耳之義,謂脉由足陽明大迎之次,夾耳之兩旁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


寸口之中,太淵穴也,腋內動脉,天府穴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銳骨之端,神門穴也,背腧,心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掌後兩筋間二寸中,內關也,腋下二寸,天池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盛則熱痛)。


此諸經之標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為本,本虛則厥,元陽下衰也,下盛則熱,邪熱在下也,在上為標,上虛則眩清陽不升也,上盛則熱痛,邪火上熾也。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石,實也,絕而止之,謂實者可寫當決絕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謂虛者宜補,當導助其氣而振其衰也。


(請言氣街,胷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此四街者,乃胷腹頭脛之氣,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謂之氣街,上文言各經有標本,此下言諸部有氣聚之所也。


(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


諸髓者皆屬於腦,乃至高之氣所聚,此頭之氣街也。


(氣在胷者,止之膺與背腧)。


胷兩旁為膺,氣在胷之前者止之膺,謂陽明少陰經分也,胷之後者在背腧,自十一椎膈膜之止,足太陽經諸藏之腧,皆為胷之氣街也。


(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脉,於臍左右之動脉者)。


腹之背,腧,謂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陽經諸藏之腧皆是也其行於前者,則衝脉並少陰之經行於腹,與臍之左右動脉,即盲腧天樞等穴,皆為腹之氣街也。


(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此云氣街,謂足陽明經穴,即氣衝也,承山,足太陽經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氣街也。
 

(取上者用毫鍼,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毫鍼,即第七鍼也,凡取此四街者,先按所於鍼之處久之,俟其氣應於手,乃納鍼而刺之。


(所治者頭痛眩什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巳也,積不痛難巳也)。


凡此者,皆四街所治之病,又若以新感之積,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氣所及,無固結之形也,故治之易已,若其不痛,及堅硬如石不動者,其積結巳棎,此非亮鍼能治矣。


(類經七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17 , Processed in 1.03125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