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香港腳者,有南北之分。
孫真人云: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而為脫衣跣足,當風取涼,皆成香港腳。
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冷之氣蒸人經絡,病發必熱而四肢酸疼,煩悶;
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濕冷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肢皆為轉筋。
世有勤工學之士,久坐久立於濕地,冷風來入經絡,不覺成病也。
《內經》曰:當風取涼,醉以入房,能成此疾也。
東垣云:《千金》《外台》《總錄》所錄,皆系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
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
此由血氣衰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
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香港腳。
《針經》云: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多以艾 為佳,以導引濕氣出外,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
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用麻黃川烏薑附之屬。
《內經》云:濕淫於內,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散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能守,通行經絡,薑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散清熱之邪。
又察足之三陰三陽 ,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
更審六氣,何氣客之,治以佐使之藥。
《醫學發明》曰:《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俗飲 酪而肉食。
凡飲 酪者,以飲多速飲為能。
經曰:因而大飲則氣逆。
又云:食入於陰,行氣為陽,乃反陰道是為逆也。
夫乳酪醇酒者,濕熱之物,飲之屬也。
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煦,故下注於足脛,積久而成腫滿疼痛。
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
《通評虛實論》曰:穀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況酪醇酒之濕熱蓄於穀者也?
《至真要大論》云:太陰之勝,火氣內菀,流散於外,足脛 腫,飲發於中, 腫於下,此之謂也。
故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若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則胃氣不能施行,脾氣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腎,濕流於足脛,加之房事不節,陽虛陰盛,遂成香港腳。
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
亦此意也。
東垣云:夫香港腳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
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然亦有二焉:一則自外而感,一則自內而致。
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方之疾,自內而致者也。
其治法自應不同,故諸公詳析而論之。
嚴氏曰:古無香港腳之說,《內經》名厥,兩漢名緩風,後謂之香港腳,名雖不同,其實一也。
初得不覺,因他病乃始發,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方覺之,先從腳起,或緩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滿,或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吐逆,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酸疼,此其候之不同也,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
凡此皆由腎虛而生。
然婦人亦病香港腳者,必因血海虛,乘七情,遂成斯疾。
且婦人病此者眾,皆因血海虛而得之,與男子腎虛相類矣。
男女用藥固無異,但兼以治憂恚之藥,無不效也。
須量人盛衰,微加滋補,不然則氣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理之必然,陳無擇曰:香港腳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
兼有所雜生諸病,未易分別,須尋三陰三陽病所在後,察脈虛實為治。
《發明》曰:《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江東嶺南,大率如此。
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風濕毒瓦斯為甚,感之遂成瘴毒香港腳。
《外台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香港腳發。
又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動。
又不得露足當風,冷水洗足,雖夏月常須閉護,慎之慎之,《發明》曰:第一凡酒及 酪勿使過度,過度則損傷脾胃,下注於足脛 腫,遂成香港腳。
第一欲不可縱,嗜欲則香港腳發。
凡飲食之後宜緩行,經云:逸者行之。
又云:病在脾,忌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楊大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當疏下,為疾壅故也。
然不可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香港腳也。
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氣壅不得消散,立方於後,詳虛實而用之。
羌活導滯湯、導水丸、除濕丹,此藥如香港腳在表在氣血之分而疏下,隨宜而用之。
《活人書》云:凡香港腳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大禁也。
楊大受云:香港腳是為壅疾,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重勢。
經曰: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夫前代各人所論,其香港腳所感不一,有在表而得之,有在氣血之分而得之,或從風寒暑濕得之,或因虛實而得之,在乎醫者診視果決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