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鉤玄(1)】

 關閉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0:14 | 只看該作者

喫泥


胃熱故也。


軟石膏,甘草,黃芩,陳皮,茯苓,白朮。


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0:24 | 只看該作者

痢疾,食積


黃芩,黃連,陳皮,甘草。


煎服。


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0:37 | 只看該作者

食積痢


炒麯,蒼朮,滑石,芍藥,黃芩,白朮,甘草,陳皮,茯苓。


右咀,煎下保和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0:50 | 只看該作者

解顱


乃是母氣虛與熱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兒頭上骨未合而開者,右以四君子湯,四物湯,有熱加酒芩,炒黃連,生甘草煎服,外以帛束緊用,白蘞末敷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1:03 | 只看該作者

蚘虫


練樹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1:18 | 只看該作者

口噤


鬱金,藜蘆,瓜蒂。


為末,搐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1:31 | 只看該作者

風痰


南星(半兩切),白礬(半兩,入器中,水高一指,浸晒乾,研細末),白附子(一兩)。


用飛白麵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或二丸,薑蜜薄荷湯化下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1:44 | 只看該作者

癩頭


用紅炭焠長流水,令熱洗之,又服酒製通聖散,除大黃酒炒外,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調敷。


又方。


松樹厚皮(燒灰一兩),白膠香(熬沸傾石上二兩),黃丹(一兩飛),白礬(半兩用飛),軟石膏(一兩),黃連(半兩),大黃(五錢),輕粉(四盝)。


右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先洗了瘡口,敷乃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1:59 | 只看該作者

赤瘤


生地黃,木通,荊芥。


苦藥帶表之類,用巴蕉油塗患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2:10 | 只看該作者

鼻赤


雄黃,黃丹。


同敷。


一小兒好喫粽,成腹痛。


黃連,白酒藥。


為末調服乃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2:24 | 只看該作者

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焰,飛走狂越,消爍於物,莫能禦之,遊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違道於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矣。


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龍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


經所以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藏府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隨起,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


丹溪又啟火出五藏,主病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


諸痛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


諸氣膹鬱,屬於肺火之升也。


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


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自人為,又考內經病機一十九條內,舉屬火者五。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驚禁慄,如喪神守,皆屬火。


諸氣逆上,皆屬於火。


諸躁擾越,皆屬於火。


諸病跗腫,疼痠驚駭,皆屬於火。


而河間又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內經之意,曰:喘嘔吐酸,暴疰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污之病,皆少陰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若瞀瘛暴瘖,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腫,痠疼,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啞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此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是皆火之變見於諸病也,謂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藥之所主,各因其屬,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


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濕折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彊,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火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


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


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


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


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求火之為病,施治何所依據,故於諸經集略其說,略備處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2:39 | 只看該作者

氣屬陽動作火論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裏,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火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曰:五志過極則為火也。


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七氣湯,製作其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以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其藥,以治真氣,以下諸氣。


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


況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經言九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治論而類聚,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衝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滯,借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無佐使制伏所起之氣,服之甚則增熾鬱火,蒸薰氣液而成積,自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虛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升發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


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所以有形丹石丸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死歟。


丹溪有日: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愈甚,自覺無冷,非真冷也,火熱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皆生於氣,以正氣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有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與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泄氣,霍香之馨香上行胃氣,紫蘇之散表氣,厚朴之瀉衛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沉香之升降其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可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其過劑乎,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治氣之本,豈可又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謂治諸氣,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作火論治,與病情相得,丹溪發揮論云:冷生氣者,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自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足論寒者,吾恐十之無一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2:56 | 只看該作者

血屬陰難成易虧論


內經曰: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藏,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脾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於脈,少則濇,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


液汗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此持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


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平,陽隨氣運行於內,而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


諸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常饒,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稍血熱則膀胱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盛於陰,發於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畜之在上,則人喜忘,畜之在下,則為喜狂,隋恐跌撲,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已上,同天之陽,身半已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治血必血屬之藥,欲求血藥,其四物之謂乎,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詳言之矣。


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不可不察。


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


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通腎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和血氣腹痛也。


若求陰藥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


脾胃論有云:若善治者,隨經損益,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


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生陰血也,若四物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子,血竭,牡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櫚灰者,血崩所宜。


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瑣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


以其觸類而長,可謂無窮之應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3:14 | 只看該作者

滯下辨論


滯下之病,嘗見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熱,妄用兜澀燥劑止之,或言積滯而用巴碙丸藥攻之,或指濕熱而與淡滲之劑利之,一偏之誤,可不明辯乎,謹按原病式所論,赤白同於一理,反復陳喻,但不熟察耳,果腸胃積滯不行,法當辛苦寒涼藥,推陳致新,蕩滌而去,不宜巴碙毒熱下之,否則鬱結轉甚而病變危者有之矣。


若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穀濕之象,滯下者,垢瘀之物,同於濕熱而成,治分兩岐,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論治而用導滯行積可乎?


其下痢出於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干於腎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若此者豈可與瀉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


嘗原其本,皆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餘不盡行留滯於內,濕蒸熱瘀,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不行,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畜積而滯下之證作矣。


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之曰滯下。


其濕熱瘀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血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下凝猶若魚腦矣,甚則腸胃空虛,關司失守,濁液并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注出狀如豆汁矣。


若脾氣下陷,虛坐努責便出,色如白膿矣。


其熱傷血深,濕毒相瘀,粘結紫色則紫黑矣。


其污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裏急,至圊而不能便,總行頻併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窒礙,氣液不得宣通故也。


眾言難處,何法則可,求之長沙論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黃之劑,可溫者,悉用薑附之類,何嘗以巴碙熱毒下之,緊澀重藥兜之。


又觀洽間立言,後重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宜溫,脈弦則去風,膿血粘稠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邪內束宜汗之,鶩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汗之,在裏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用藥輕重之別,又加詳載。


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治實治虛之要論,而丹溪又謂大虛大寒者,其治驗備載局方發揮,觀此治法,豈可膠柱而調瑟,又有胃弱而閉不食,此名禁口痢。


病七方未有詳論者,以內經大法推之,內格嘔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則,胃虛木火乘之,是土敗木賊也,見此多成危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5#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3:28 | 只看該作者

三消之疾燥熱勝陰


嘗讀劉河間先生三消之論,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人身六味五藏,而究乎萬物之源,終引內經論渴諸證以辯乎,世方熱藥之誤,此比物立象,反復詳明,非深達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邪,請陳其略,夫經中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傷飽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乾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痛風而渴者,雖五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之疾一也。


三消之熱,本濕寒之陰氣衰,燥熱之陽氣大甚,皆因乎飲食之餌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鬱甚,或因久嗜鹹物,恣食炙煿,飲食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實熱,燥甚於腎,故渴而不飲,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日消渴。


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日腎消。


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


故治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


泄漏消渴多者,不知其書,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多小便,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


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吁。


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


以彼人言,但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


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


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能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熱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闇哉。


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為聾盲瘡瘍痤疿之類而危殆,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6#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3:43 | 只看該作者

泄瀉從濕治有多法


泄瀉者,水瀉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得此證者,或因於內傷,或感於外邪,皆能動乎脾濕,脾病則升舉之氣下陷,濕變注,并出大腸之道,以胃與大腸同乎陽明一經也。


云:濕可成泄,垂教治濕大意,而言後世方論泥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下久不止,不分所得之因,遽以為寒,而用緊澀熱藥兜之。


夫泄有五,飧泄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


溏泄者,所下汁積粘垢,濕兼熱也。


鶩泄者,所下澄徹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


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


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


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舉治不可執一而言,謹書數法於後,夫泄有宜汗解者,經言,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云:用蒼朮,麻黃,防風之屬是也。


有宜下而保安者,若長沙言,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利已差,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安,悉用大承氣湯加減之劑,有宜化而得安者,格致餘論,夏月患泄,百方不效,視之久病而神亦瘁,小便少而赤,脈滑而頗弦,格悶食減,因悟此久積所為,積濕成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清其源則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湯溫服一碗許,探喉中,一吐痰半升,如利減半,次早晨飲吐半升而利止,有以補養而愈者,若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泄瀉,從黃耆建中湯,有宜調和脾濕而得止者,若潔古言:口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朮,芍藥,茯苓加減治之,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言胃中濕,脾弱不能運行,食下則為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有宜燥濕而後除者,若脾胃論言上,濕有餘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


有宜寒涼而愈者。


若長沙言,協熱自利者,黃芩湯主之。


舉其濕熱之相宜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欲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裏,下利清白,水液澄徹,可與理中四逆湯輩,究其利小便之相宜者,河間言:濕勝則濡泄,小便不利者,可與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以其收歛之相宜者,東垣言,寒滑,氣泄不固,製訶子散澀之,以上諸法,各有所主,宜獨利小便而濕動也,豈獨病因寒,必待龍骨,石脂,緊重燥毒之屬,澀之治者,又當審擇其說。


一途取利,約不博可乎?


金匱鉤玄卷三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7#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0:44:04 | 只看該作者
全篇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6:21 , Processed in 0.2500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