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之最/世界之謎/話說扶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3 00:2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3 09:50 編輯

世界之最/世界之謎/話說扶乩

 

【標題】:話說扶乩

 

【內容】:巫術從發端到今天,也有面目全非的時候。

 

許多研究者甚至把原始的占星術、算命術、風水堪輿和詳夢說成是准科學,但隨著歷史的流變,它們的原有形態已不復存在,也許它們的科學成分早已分化了,如天文學從占星術中分離、實驗化學從煉丹術中分離,這使今天的占星術、算命術、風水和詳夢,找不到科學的影子,成為完全徹底的巫術。

 

扶乩是最好的例子。

 

最初的扶乩也許與真實的故事和民間祭祀有關,那種對於紫姑的虔誠的敬仰是可歌可泣的。

 

但是,在當代乩壇上,再也找不到原來的紫姑。

 

這種流變正是民間祭禮到神靈崇拜再到民間巫術的過程。

 

扶乩又稱扶箕、扶鸞、請仙、卜紫姑等。

 

“術士以朱盤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懸錐其端,左右以兩人扶之,焚符,神降,以決休咎。即書字于沙中,曰扶乩,與古俗卜紫姑相類。一曰扶箕,則以箕代盤也。”

 

(徐珂:《清稗類抄》,第10冊。)

 

扶乩最早發端于對紫姑仙的崇拜,宋人洪邁《夷堅三志》壬卷三“沈承務紫姑”條載:“紫如仙之名,古所未有,至唐乃稍見之。近世但以箕插筆,使兩人扶之,或書字于沙中,不過如是。”

 

洪邁認為是唐時才逐漸出現扶乩,但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卻是早有這方面的記載。

 

“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家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目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視曰:‘子婿不在,曹姑亦歸,小姑可出。’捉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踱不住。能占眾事,卜未來蠶桑,又善射鉤,好則大舞,惡則便眠。”

 

《顯異錄》認為紫姑是唐時人,此說與劉敬叔在《異苑》中有記載一事相左,但《顯異錄》卻記載得有名有姓,說明自南朝後,附麗紫姑之說的事還真不少,而真正的紫姑原型,已不可考。

 

但不管何時,紫姑的故事卻大同小異。

 

《顯異錄》稱紫姑,又名廁神,唐時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

 

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何媚的丈夫並把何媚納為侍妾,引起李景的大老婆的妒恨。

 

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夜裏,大老婆將何媚“陰殺於廁中”。

 

何媚冤魂不散,李景上廁所時,常聽到啼哭聲。

 

後來,此事被武則天聽到了,“敕為廁神”。

 

也有的說被天廷知道了,“天帝憫之”,命為廁所之神。

 

此後,民間便出現了一種習俗,婦女們以想像中的紫姑之形作成紙偶或木偶,在元宵之夜於廁所中祭祀。

 

有的說法是祭祀時婦女手提豬頭,口中念念有詞:“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

 

“子胥”指李景,“曹夫”指“大老婆”,“小姑”即紫姑何媚。

 

如果偶像動了,手中的豬頭重了一點,那就是紫姑神來了,可以問休咎禍福,占卜諸事。

 

此種祭祀,就是原始意義的祭奠紫姑何媚,表現了對弱者的憐憫之心。

 

從手持豬頭供品以香燭供紫姑偶像到扶乩,人們以糞箕代替了偶像。

 

箕在廁所裏是十分自然的,取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用銀釵一支插在箕口上,這就形成了一個抽象的紫姑偶像。

 

將此箕供在糞坑邊。

 

另設供案,點燭焚香,小兒輩對之行禮。

 

據《集說詮真》記載,此種供祭後來變成了將箕扶在供案上的形式,扶箕者為女性,不全拿在手上,而是讓銀釵一方擱在香案之碎米上。

 

當然用木棍象徵銀釵也是很自然的事。

 

人們在虔誠的祭祀氛圍,香煙繚繞之中,未免有奇異的感覺,如覺得糞箕變重,變得不聽使喚,這就被認為是紫姑神來了。

 

由於手的顫動,箕的不平衡,銀釵或木棍在案上便會移動。

 

結果米上留下了銀釵移動的痕跡。

 

這被認為是紫姑神諭的顯示。

 

這種廁中的祭祀後來被移到廁所之外,畢竟廁所的環境有諸多不便。

 

於是在大堂的扶箕就有了市場。

 

而且離傳說的朝代越遠,這種入廁實地設祭越沒有必要。

 

從廁所到在大堂的躍進,也促成了由箕向羅篩和米篩的轉變。

 

最後專業扶乩者使用的用具,是用羅篩的外框,加一根橫樑。

 

橫樑中心打一細孔,孔內插木筆一根。

 

這樣,插在箕邊的“銀釵”已變成了插在中心的木筆,成為面目全非、唯剩象徵意義的乩。

 

把廁所中的紫姑請入大堂後,單問廁所之事已嫌不夠,而且既然是神是仙,其他事宜也應周知,於是便仕途功名,婚喪嫁娶,農耕商貿無所不問,專業扶乩人士的出現,使這種開場不易的神事活動也就不肯輕易收場。

 

加上乩壇上的文字龍飛鳳舞,似是而非,為讓人明白,滿足問者心情,扶乩者又從事翻譯乩壇“天書”的工作,把旁人看不明白的“天書”譯成白話,是為神諭。

 

扶乩二人有專業的,也有東家的童男童女的,均能在乩壇上現出“字跡”來。

 

假如不是自己的人配合寫字,那麼,童男童女在乩壇的香煙和術士的符咒之下,沒有不心跳手顫、乩動筆移的。

 

此時的扶乩,已成為完全的巫術。

 

扶乩巫術的變化,表現在紫姑故事的變化、請神時間場所的變化和請神內容的變化諸方面,總之是越變越離譜,越變越完美。

 

上面提到的紫姑何媚本是附會之說,然而還不僅此一說。

 

高祖因屢欲廢太子立趙王如意,呂後深為不滿,高祖死後,呂後就毒死了趙王,且殃及趙王母戚夫人。

 

呂後斷戚夫人手足,挖眼薰耳,飲以啞藥,置於廁中,後人遂把她當作紫姑來請。

 

明朝馮應京《月令廣義·正月令》稱:“唐俗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于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今俗稱七姑,音近是也。”

 

此外又有稱“坑三姑”、“子姑”、“丁姑”的,其中“坑三姑”不屬人鬼,而是天仙。

 

《封神演義》第五十、五十一回說坑三姑系三仙島上雲霄、瓊霄、碧霄三姐妹,專掌人間降生諸事。

 

這些附會附麗了人們的同情之心,而仙姑的加入又帶上了濃厚的道家色彩。

 

扶乩之變第二是請神時間和場所的變化。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舊俗,正月望夜迎廁姑。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

 

地點則如上所述。

 

由廁所移至正房。

 

第三變是指請神的內容,已變得無所不可問了。

 

而神,亦由紫姑而七姑、子姑、丁姑、坑三姑。

 

這是小的變化,萬變不離“姑”。

 

扶乩的最大變化在於文人和道士、巫師操縱以後,已經變成了一種占卜遊戲了。

 

請來者不止是紫姑神女,又有各路神仙、名流。

 

計有神仙呂純陽、濟公、邱長春、白玉蟾、道祖老子;

 

佛教中的釋迦牟尼、觀音;

 

歷代名人關羽、文天祥;

 

另有詩人、文人、名僧、名道、才女,想誰請誰。

 

我們知道,道教是很寬容的宗教,正是博採眾長,才使自己的教義豐富起來,因而道教樂得自己的神仙被巫覡占卜術士請去風光,民國初年出版的由丁仲祜編纂的《道藏精華》收書100種,內有《唱道真言》,記載的就是鐘離權祖師在南京乩壇所傳仙諭,此書成于明代初年,被收入到正統《道藏》中,說明道教是承認扶乩的。

 

但佛教卻有些保守,他要維護本宗教的純潔性。

 

據雲,民國十九年時,陝西名僧印光圓寂,半年後忽有北京的悟善社扶乩,請印光和尚到壇傳下許多神諭。

 

這些神諭被悟善社中人輾轉傳抄,流傳到社會上。

 

為此北京佛教方面在佛教刊物《法輪週刊》上載文批駁,認為扶乩用釋迦、達摩等佛祖的名義,是對佛的莫大誨慢。

 

扶乩之變為術士文人遊戲的方式,則在歷代筆記叢書中傳為美談。

 

《客窗閒話》卷一用嘲諷的筆調記載了一個書生扶乩問功名的故事。

 

有諸生群集鸞壇問功名者。

 

鸞書曰:“趙酒鬼到!”

 

眾皆詈曰:“我等請呂仙,野鬼何敢干預!行將請天仙劍斬汝矣。”

 

鸞乃止而複作曰:“洞賓道人過此,諸生何問?”

 

諸生肅容再拜,叩問科名。

 

鸞書曰:“多研墨。”

 

於是各分硯研之,此刻盈碗,跪請所用。

 

鸞曰:“諸生分飲之,聽我判斷。”

 

眾乃分飲,訖。

 

鸞大書曰:“平時不讀書,臨時吃墨水;吾非呂祖師,依然趙酒鬼!”

 

諸生大慚而毀其壇。

 

這裏戲弄諸生的,與其說是趙酒鬼,不如說是扶乩的巫師,因為鸞文是巫師譯出的,說白了是巫師胡諂的。

 

亦有借乩壇顯示機智才氣的。

 

這裏的才氣,也是扶乩手的才氣。

 

《七修類稿》卷三二載:嘗有人召仙,請作梅花詩。

 

箕仙遂寫:“玉質亭亭清且幽。”

 

其人雲:“要紅梅。”

 

即承曰:“著點顏色點枝頭。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去放牛。”

 

又一箕仙題雞冠花詩,亦如此改。

 

其詩雲:“雞冠本是胭脂染。”

 

人曰:“要白者”,箕又書雲:“洗卻胭脂似雪妝,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猶帶一頭霜。”

 

《堅瓠首集》卷二說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與箕仙對過句。

 

唐伯虎召來箕仙,出了個“雪消獅子瘦”的上聯,箕仙即對“月滿兔兒肥。”

 

當時的刑部郎中黃暐亦令箕仙對“羊脂白玉天”。

 

乩仙說對句當出自丁家巷田夫口中。

 

黃次日去試,一耕者鋤土,問:“此何土?”

 

耕者說:“鱔血黃泥土。”

 

相似的文人故事在《志異續編》中也有。

 

該書卷四說乩仙書“王馬溫趙四帥”,無人以對,乩仙又說:“定有才人來對。”

 

這時金聖歎來了,對曰:“禹湯文武四王。”

 

扶乩之術,本不可信。

 

在古人筆記中,信者有信者的不幸,不信者亦有不信者的幽默。

 

清人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卷二記錄了一則信乩行事者的故事:乩仙多系鬼狐假託,昔人論之詳矣,然世人仍多信之。

 

以余所聞,則無錫唐稚亭明府受禍最酷。

 

雅亭以縣尉起家,累擢至浙江之慈溪令,為人有才幹,能飲酒度曲,上官俱喜之,而顧極信抉鸞,每事必諮而後行。

 

在慈溪任時,乩仙忽告以大禍且至,宜亟去官。

 

雅亭遂引疾,上官留之不可。

 

未半載,濱海鄉民入城滋事,後任官竟至罷斥,於是益神之。

 

又詢以卜居之所,乩言:天下且有事,惟金華府之武義縣最吉。

 

遂徙往居之。

 

置田營宅,極園亭之勝,飲酒按歌,望者疑為神仙中人。

 

咸豐戊午二月,賊至處州,叩之,曰:“無礙。”

 

及破永康,又叩之,曰:“必無礙”。

 

且雲:“遷避則不免。”

 

遂堅坐不出。

 

比賊至,全家被虜,稚亭為賊拷掠,死甚慘。

 

……至其家,斷壁頹垣,焦原荒土,屍骸狼藉。

 

《客窗閒話》卷一載:有狂生不信鸞仙者,適友人家,見駢集多士,開壇請仙,其誠肅之容,如對嚴師。

 

……狂生大笑曰:“清平世界,敢以妖言惑眾,我將治之。”

 

其友曰:“慎毋嘩,真仙在此。汝若不信,可作文字,固封以叩之,能直言其隱,豈我輩所妄托?”

 

生曰:“果如是,請嘗試之。然公等所請者何仙?”

 

友曰:“麻姑耳。”生又大笑。至密室,潛書一封,擲壇上曰:“請判。”

 

鸞少息。

 

生曰:“其技窮矣!”

 

忽大書曰:“調寄耍孩兒。”

 

其詞曰:“立似沙彌合掌,坐如蓮瓣微開,無知小子休弄乖,是爾出身所在。”

 

狂生失色而遁。

 

眾開其封,乃大書一“屄”字也。

 

文人墨客,借乩壇以消遐,其所極至,大概如此。

 

扶乩到了近代,已被會道門利用,成為幫會聚合會眾和收斂資財的手段。

 

會道門借神仙之諭向問乩者發號施令,信眾鮮有不從,由此財源滾滾,會丁茂盛。

 

近代公開的會道門如宣講堂、道德會、紅萬字會,秘密的一貫道均利用乩壇。

 

民國初年錦州城北宣講堂原只三間小房,因利用乩壇斂財,幾年間輕易改建成大廈100餘間的大廟,名叫三才寺。

 

【序號】:331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E6%89%B6_%E4%B9%A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9 07:01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