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森林害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0 09:5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森林害蟲

 

一、苗圃害蟲蠐螬森林苗圃害蟲以蠐螬(金龜幼蟲)為最嚴重。

 

為害森林苗圃之蠐螬有黑金龜、青金龜,茶色金龜及小金龜等三屬數十種幼蟲(蠐螬)之多,茲以蓋氏黑金龜為例,說明於下。

 

蓋氏黑金龜成蟲體被霜狀白粉,橢圓形,腹末端稍寬,體長十八至二十公厘,頭胸暗赤褐色,翅鞘赤褐色,腹面黃褐色,頭部密生,點刻,頭楯窄,前緣角圓,前緣稍向上捲,中央部稍彎曲,前胸背板密生微細點刻,前緣狹,後緣寬、兩側緣中央頗膨大,邊緣有小鋸齒,稜狀部半圓形,中央部有點刻,翅鞘有四條縱隆線,各間室密布細點刻,中胸腹面有黃褐色長毛,足赤褐色,有光,前足脛節有三外齒,後足第一跗節較第二跗節短。

 

卵黃色,橢圓形。

 

長二公厘,產於土中,吸水後膨脹,呈不透明白色,將孵化時增大至直徑三公厘。

 

幼蟲成長時白色,體長三十五至四十五公厘,頭部、氣門環,觸角及足暗褐色,前胸板、足淡黃褐色,腹部較胸窄,前胸板大型,向下伸至氣門環下方,周圍有毛十二至十三根,氣門環圓形,腹部氣門環愈向後愈小,胸部及第七至九腹節背板粗生長毛,第一至六腹節背面密生短刺毛,肛門開口三裂形,第十腹節腹面中央有平行之兩條刺毛列,每列有毛十八至二十一根,兩列刺毛外方密生鉤毛。

 

蛹淡黃褐色,有光,眼淡紫色,體長二十一至二十六公厘,為離蛹,頭部、後頭部至頭楯球形,前胸前方較窄,前角較尖,後角弧形,前翅長,後翅稍露出前翅,足細長。

 

中足與翅鞘同長,後足跗節完全露出於翅鞘後方,腹部第二至六節背部有明顯隆起,第四至五節與第五至六節間部有二堆小眼狀部,尾節長三角形,末端有二刺。

 

一年一代,成蟲四月下旬開始出現,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出現最多,八月則不多見。

 

成蟲白天潛伏土中,傍晚出土,開始活動,飛往樟、桃、板栗等樹木上,食害葉片,並行交尾,交尾後,在樹下土中休息,產卵前期約有一個月,乃開始產卵,一雌可產卵四至三十七粒,卵期八至十二天,幼蟲第一齡期十三至十九天,第二齡期七至十二天,第三齡期三十一至二百一十二天,蛹期二十八至二百一十五天,完成一代二百二十三至二百八十二天,蛹及成蟲均有越冬,故生活史頗不規則。

 

防治法在其初齡幼蟲期每公頃撒布百分之三大利農粒劑四十公斤,鋤入土下五公分後,移植苗木。

 

可免其害。

 

天敵有黃色金龜寄生蠅、小長腹土蜂、黑土蜂三種寄生,及長飄形步行蟲、大飄形步行蟲、大紅食蟲虻及大琉璃食蟲虻等四種捕食,不可忽視之。

 

二海岸防風林木麻黃星天牛星天牛為海岸防風林最嚴重害蟲。

 

成蟲出現期,雲林縣北港民國四十五年調查,一百三十九頭中,百分之三十三出現於四月下旬,五月下旬已達百分之九十七,六月初已全部出現。

 

木麻黃二年生者偶有產卵,三、四年生者為其產卵之最好對象。

 

五、六年生者受害最烈,以後年生者因樹大木堅,受害甚少。

 

成蟲多於地面至七十公分以內之樹幹內,嚙孔外出,占百分之九十四,成蟲出孔口徑十一至十三公厘居多,占百分之九十三。

 

被害之木麻黃易受颱風及季節風之吹折,在樹幹內被作成馬蹄形食痕,養分無法上升以致枯死。

 

防治法現用百分之四十陶斯松乳劑加水二百倍,於四月及五月初,各施藥於一公尺以下之樹幹上,直至地面部,防止成蟲產卵。

 

三松樹害蟲臺灣松毛蟲及綠葉蜂臺灣松毛蟲成蟲,雄赤褐至深褐色,雌色較淡。

 

觸角雄羽狀,雌則狹羽狀,前翅中央有一小白紋,內橫線、中橫線不甚明顯,外橫線略與中橫線平行,後翅色淡,前翅反面僅有中橫線,翅展雄四十五至五十公厘,雌六十公厘。

 

卵短橢圓形,深桃紅色,直徑一點五公厘。

 

幼蟲成長時黑色,有白色及黃赤褐色條紋,背面有白色及黃赤色毛,側面有白色及黑色微毛,各節有黑色橫紋,中央赤色,前後相連,成一粗大腹線,胸足黑色,腹足外側下方有一黑色縱線,頭部黃色,密布黑點,第一胸節背面無毛,第二、三胸節背面中央藍黑色部小,又有白色鱗毛,各腹節背面有黑色橫帶二條,但第八、九節上無之,末節後緣淡黃色,體長六十公厘。

 

蛹赤褐色,紡綞形,第四腹節最粗,後漸尖小,翅芽達及第四腹節之半,各節背面有黃褐色微毛,尾端圓扁,密生赤褐色微小刺毛,體長雄二十六公厘,雌三十公厘,在淡黃色粗繭內,繭長三十至四十公厘。

 

一年發生三代,幼蟲越冬,僅有少數一年一代,越冬幼蟲來年二月中旬化蛹,三、四月間羽化,第二代六月、第三代八月成蟲羽化出現,交尾後產卵於松針之中下部,成不規則卵塊,或排成二列,一雌可產卵二百多粒,卵期十四天,幼蟲期三十二至六十四天,一生脫皮次數不一,故有四、五、六、七、八齡之別,三、四齡以上幼蟲自針葉尖端附近開始向基部取食,葉尖部斷落地面,殘留葉基不食,但亦枯死。

 

大發生時,整枝、株、區之松針食完,移往斷區食害,尤以第一代幼蟲為害最烈。

 

幼蟲老熟後,在松針間、樹皮裂縫間、椏杈間,甚至樹幹部作繭化蛹,蛹期十二至二十天。

 

本蟲多發生於五百公尺以下中北部地帶之松類。

 

防治法在北部春雨季節可撒布白疆菌菌種一瓶,加水三十公升,水只用河水或淡水等之天然水質,不可用自來水,乾旱季節則用蘇力菌可濕性粉。

 

加水八百至一千倍,每公頃二公斤。

 

或細胞質多角體毒素原液加水四百倍,每公頃三公升。

 

在養蠶期不可用蘇力菌防治。

 

如無上項微生物製劑,可用百分之五十加保利可濕性粉加水三百至五百倍防治之,但因有同時殺死天敵缺點,宜深加考慮。

 

如能如大陸之利用松毛蟲赤卵蜂防治,最為理想。

 

天敵有七種幼蟲寄生蜂,亦須加意保護。

 

綠葉蜂成蟲光藍黑色,觸角羽狀,二十一節,羽枝雄長雌短,小楯板雌黃白色,雄-則不然,足黃色,腿節黑色,後足脛節距發達,與第一跗節等長,翅透明,暗色,脈及緣紋黃褐色至黑褐色,第七小腹節兩側有黃斑,體長七至八公厘。

 

卵產於松針內,不易見之。

 

成長幼蟲頭部橙黃色,胴部暗綠色,腹面黃色,有腹足八對,體長十八公厘。

 

蛹在橢圓形暗綠色繭內,為離蛹,繭長四公厘。

 

初化幼蟲常二、三頭附著於同一松針上,取食葉肉,殘留葉之中軸,成長後乃分散為一針一蟲,若熟後結繭於松針上,蛹期約十四天,晚秋則作繭於落葉間、雜草間等處越冬。

 

防治法可撤布百分之五十加保利可濕性粉加水五百倍,惟恐引起次要蟲害之大害。

 

臺灣松毛蟲及綠葉蜂如能防治得法,保持松樹生育健旺,天牛與蠹蟲等無法生存為害,因樹液壓力強大,初化幼蟲浸死液中所致。

 

(陶家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2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20:21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