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植物營養】 植物營養要素,可概分為三類:一、大量元素(Macroelement):為植物正常生長必須之元素,共計九種,有碳(C)、氫(H)、氧(O)、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等。
二、微量元素(Microelement):因其需量較少而命名,與前者同等重要,如缺乏時,會影響植物正常之生長與發育。
有鐵(Fe)、錳(Mn)、鋅(Zn)、銅(Cu)、棚(B)、、鉬(Mo)、氯(Cl)等。
三、其它元素(Other-element):除上述必須元素外,尚有許多其它元素,發現於植物之灰分中,為一些種類正常生長所必須,但缺乏為所有植物必須之試驗證實。
例如某些沙漠植物,明顯的其生長需要鈉,而鈷能促進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栽培蕃茄時,供給鈷可促進生長等。
以上這三類,除碳、氫、氧外,土壤中若缺乏此種要素時,須以肥料之形態補充之。
植物營養要素中,碳係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而來,氫是從根部吸收水而來,氧則從水及空氣兩種來源獲得,這三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生活細胞所含葉綠素之色素系統中,接受太陽光照射後,合成有機碳水化合物,如醣類、脂肪等,為植物營養之主要來源。
換言之,空氣及水亦為植物生長所必須,尤其是水,除了在光合作用中,提供氫外,細胞內物質之合成,同化及分解等化學反應,均須有水分的存在才能發生。
植物自外界攝取之礦物營養,必須是溶液態,始能吸收,且物質在植物體內流轉時,也必須是液態才能進行自如。
綜此觀之,植物細胞必須在充分供應足够的水分後,正常的生理才得以運行由於一般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於純空氣或水中,必須賴無機礦物元素之供給,才能維持均衡之生育。
土壤中所含的許多元素中,一般以氮最易缺乏,NO3-及NH4 為氮的有效吸收態,植物之生長,顯著的受有效氮濃度多寡而支配,在生長過程中,缺氮最早的徵兆為老葉黃化,植株生育受限制;
反之,若過多則營養過旺,有礙開花、結果及種子發育。
而磷的有效吸收態為H2PO4-及HPO4-2,若缺乏則植株矮化,葉片顏色轉紅或紫。
鉀、鈣、鎂則是以本身的離子態,由根自土壤中吸收。
鎂為綠色植物所必須,是構成葉綠素分子中惟一的金屬元素,硫的有效態為SO4-2,植物若缺硫,則葉色淡綠甚至轉黃,即所謂的萎黃病(Chlorosis),此種病徵為黃化現象初現於幼葉部位。
植物營養所需的大量元素,是植物本身結構,或新陳代謝中所必須的構成分子。
而微量元素則多是做為特殊酶系統中的重要成分,此等元素參與觸媒作用,如鐵、銅、鋅等為某些酵素之輔成基,亦有為酵素之致活劑者,故其需量極微。
至於植物營養中的其它元素,發現於灰分中,僅可能對某些種類植物,或某種特殊情形所需要,如鈷、鈉、硒、鋁、矽等。
(徐怡翔)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