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學校次級文化】 所謂次級文化(Sub-culture),一方面反映大社會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其獨特的性質,存在於學校中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在本質上係接受、選擇、批判,及傳遞大社會的文化。
另一方面,它們受兩種因素的影響,顯示其獨特的性質,一是其教育功能,二是年輕一代文化的長期存在。
存在於學校中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形態,代表一種次級文化,可以稱為學校次級文化。
這種次級文化係由教師的價值及行為、學生同儕的價值及行為、學校行政人員的價值及行為、學校物質環境、學校儀式與制度,及社區文化對於學校的影響所形成的。
學校文化具有四項特徵:第一、它具有綜合性。
這種綜合性見諸兩方面:一是包括世代之間的文化,二是包括校內、校外的文化。
第二、它是對立與統整互見的文化。
學校的兩種組成分子是教師與學生,而二者之間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形態,甚至內在的期望,都不可能一致。
教師合理而適當地運用權威,才使學校中文化衝突的現象,改變為文化統整。
在此種過程中,教育目的乃得以逐步實現。
第三、學校文化,部分具有積極的功能,部分具有消極的功能。
其積極者有利於教育工作的進行,消極者則無利於教育工作的進行。
第四、學校文化是一種可予有意安排或引導發展方向的文化。
學校文化無論屬於物質、制度,或心理層面,都可經由適當的設計,引導其發展方向。
(林清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