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造山運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4 09:37: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Orogeny),就字義解釋為造成山脈之地質運動。

 

在西元十九世紀中葉此名詞最早應用時原有兩種含義在內,一為崇高山脈的形成;

 

一為組成山脈之岩層,所發生的變動及變形。

 

但是經過以後之研究,發覺此兩種作用,在成因和時間上並不密切相關,山脈所成之高峻山勢與地形,常在主要造山運動期以後的垂直上昇運動,或造陸運動作用中產生。

 

因之,目前多數地質學家主張造山運動,僅指造成山脈中岩層所發生之構造變動之一切運動。

 

當山脈在造成時,其中所含岩層,受到擠壓摺曲或斷移,造成無數褶皺或斷層構造。

 

在山脈之深部,溫度壓力均高,岩石發生可塑性流動,產生區域變質作用,造成廣大變質岩體。

 

在山脈之核心部分,亦常有大規模之岩漿活動,造成火成岩侵入體。

 

因之造山運動實包含山脈中岩層所發生之褶曲、斷層、變質作用與岩漿活動等在內之各種地質作用。

 

最早學說認為造山運動多發生於地槽(Geosyncline)或活動帶(MobileBelt)中,主要由於地殼受到側向水平壓縮力之擠壓,岩層發生褶曲或斷裂,再隆起成山脈,並使地殼縮短。

 

最新之板塊構造學說(PlateTectonics)則主張造山運動,主要發生在兩板塊邊緣相互碰撞之處,在此邊綠部分之沈積岩因受撞擠,而起褶曲或斷裂,同時有岩漿或火山活動,並有變質作用,此即造山運動也。

 

一九四○年,德國地質學家史蒂來(Stille)提出造山運動之空間與時間限制,將全世界所發生之主要造山運動,分為若干時期,每一期造山運動,可在一定時間,在世界上不同地區同時發生。

 

在先寒武紀以後,地史上公認有三次主要造山運動期:自老至幼為古生代早期之加里東造山運動(CaledonianOrogeny),古生代後期之海西寧造山運動(HercynianOrogeny,及中生代末至第三紀之喜馬拉雅造山運動(HimalayanOrogeny)。

 

(何春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83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5:30 , Processed in 0.21874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