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大規模生產】 所謂大規模生產(Large-scaleProduction)乃係指廠商在整個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其工場(Plant)之各種生產要素均已同時擴大到某一個足大的程度時之生產狀態。
此處所謂「長期」之時間範圍及「足大」之規模程度需依各廠商之生產性質而定。
在生產要素方面則泛指土地、勞力及資本設備而言。
在大規模生產的生產規模下,依生產要素間的投入與該投入所生產的總產出之不同,可將此種大規模生產的生產情況依規模經濟性質概分為下述三類:一、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即假設各項生產要素均按比例增加一倍時,其總產出之增加量將超過一倍。
此種產出的倍數大於投入之倍數的生產狀態,特稱之為規模報酬遞增階段。
通常此種現象的發生係由於該廠商在其擴大生產規模的初期過程中,由於下列數項內部經濟(InternalEconomy)因素所造成:(一)細密的分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由於生產規模的逐漸擴大,使得廠內之設備亦可逐漸精密化,而勞工之工作亦逐漸專業化。
例如近年來各工場所普遍採用的生產線(Assembly-line)之線上作業(On-line)。
此實為規模報酬遞增的最主要原因。
(二)生產要素的大量購買使得平均成本降低。
(三)由於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得各種副產品得以充分地被利用。
(四)人事及物料管理之平均成本降低。
二、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ReturnstoScale):即當各項生產要素均按比例增加一倍時,其總產出量亦恰增加一倍,此一生產階段特稱之為規模報酬不變階段。
三、規模報酬遞減(DecreasingReturnstoScale):即當各項生產要素均按比例增加一倍時,其總產出的增加卻低於一倍。
此種現象通常係在生產規模過分擴大或是在大規模生產的後期發生。
而其之所以會有此種情形,主要係由於下列諸項內部不經濟(InternalDiseconomy)因素所造成:(一)生產要素的大量需求,造成需求過於供給,而導致平均成本上升。
(二)生產規模過分擴大,需雇用較多的人力或增加更多的分支機稱,可能造成管理上的困難及行政效率的降低。
(三)太大的生產規模,則由於產量亦隨之大增,在產品銷售上必需要有相當的廣告及其他種種宣傳和運輸等中間媒介,無形中增加產品的中間成本。
此外,大量存貨的儲存亦將造成平均成本的提高。
另就廠商之長期平均成本(Long-runAverageCost,LAC)來分析一個廠商的最適生產規模或最適工場規模(OptimumScaleofPlant)時,則可發現大規模的生產之最適點亦即為LAC之最低的一點。
以此點為最低點之短期生產規模則為最適工場規模。
(陳登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