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0 10:0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游於藝】
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張其昀孔學今義論此章云:「此四語極重要,曰道,曰德,曰仁,曰藝,一線相承,層層開展,本末兼備,內外交養,可稱為孔子講學的四大要領。」
又云:有了志於道,而後據於德;有了據於德,而後依於仁;有了依於仁,而後游於藝。
道德與仁,都是哲學之事;
藝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教育之事,是各種教材。
禮是文化,樂是音樂,射、御是體育,書是文學,數是科學,構成了孔門教育全部的內容。」
張氏將游於藝繫於依於仁,以為仁是本,藝是末;
仁是內,藝是外。
道破孔學的精要,由是也可以了悟到論語中其他章節之深義,例如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又陽貨篇:「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一個人如不先立識仁之本,只講求玉帛鐘鼓等禮樂的教材,是失去了精神的教育,是沒有用的。
游於藝的游字,用得極好,活潑而生動,使人一見而想到孔門六藝之教,不是一件苦事,而是如沐春風般的以受六藝之教為樂,張氏云:「游的意義,是要出於愛好,出於自動,有如鳶飛於天,魚躍於淵,又如清渠之溉稻,流泉之濯足。
要做得精熟,學得爛透,然後取而應用,得心應手,一切教材,都有實用的價值了。」
六藝之教,禮樂居首。
禮記云:「禮也者,理也。」
(仲尼燕居篇)「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樂記篇)「禮者,履此者也。」
(祭義)理是形上的道,即道理;
而禮是形下的行為表現。
人的生活行為本於道理,由是建立起個人的生活規範,社會的秩序與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體制,故云禮即理。
樂則與禮相輔相成,禮重於外在的行為表現,而樂則重於內在的心神和順,莊子天下篇云:「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禮記樂記篇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禮與樂缺一不能成藝,如只講禮而無樂,則成為只有僵硬冰冷的形式而無親切和睦的精神;
如只講樂而無禮,則將沈於哀怨憂思的情感中而不知清醒。
藝為藝術,美在其中,禮樂合則成其美。
射與御是身體活動,也是錘鍊意志的方式,在古代且是抗敵禦侮的實用之學,屬於武事,青年人之所必修習。
書與數是歷史、文學與科學,屬於文事。
所以孔子六藝之教,為養成德、智、體、群完美人生的教育,游於藝之義在此。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