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教育●早期診斷】 診斷一詞應用於兒童教育,源於心理學,而始於十九世紀末。
其意一為探知其人格屬性,作為施教方針;
一為測量其學習成就,以謀輔導對策。
至二十世紀,由於推行全民教育,診斷在國民教育上之價值,更見顯要。
同時,世界教育家日漸注目教育的起點,重視預測和預防;
一致主張早期診斷,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兒童的個別差異,至為分歧;
而其發展狀況,又極懸殊。
倘其智能或性向在學習上不能適應,必然徒勞無功。
而其所產生的後果,一時尤難矯正。
早期診斷實為因才施教之良圖,亦為及時補救之善策。
診斷方法,概有調查紀錄、觀察分析、諮商導談、測驗評量等多種。
其中以測驗方法較為精密而客觀。
例如:利用心理測驗測量兒同心理的特質;
利用教育測驗考查兒童學習的狀況。
通常所謂診斷測驗,蓋屬於後者,以補救教學為目的。
實則兩者宜相輔為用,始易於達成診斷的目的,提高教育的效果。
惟兒童的心理與學習狀況,繁複不一,故測驗之區別亦甚多。
例如:智力測驗、性向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學科診斷測驗等,各有其獨立目的,以測知兒童在某一方面之優點與缺點之所在,俾作為輔導或補救的切實根據。
但任何測驗的信度與效度,均難十全十美,診斷、輔導與補救教學之實施,仍應由教師採用多種方法、相機靈活運用,方為善策。
(葛寶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