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中文大辭典】 民國四十三年,張其昀氏掌教育部以後,創立中國文化研究所,以從事文字整理、負荷國史大業。
四十七年離職,仍以民間學術機構之名義,糾合同志,繼續進行。
五十年國防研究院主任張其昀氏規劃監修中華民國百科全書,以編纂中文大辭典做為基礎工作與起點。
十月即在陽明山莊進行辭典資料之採集整理,越年開始編纂工作。
中文大辭典的編撰,注重中國文字的源流,對於字之形、音,以時代先後為次序,義依本義、引申義、假借義排列。
所有例句均作有系統的選擇,而以整理民族遺產,發揚民族精神為旨歸。
是考證文獻的工具,也是中華數千年著作精華的薈萃。
單字的選錄凡四萬九千九百零五個,包括正字、或體、古字、略字,及俗字、後起字。
採自康熙字典等書,各標明來源。
字的排列,原則上按康熙字典部首分類,凡二百一十四字。
部首內的字,先分筆畫少多,再按字形起筆的點、橫、直、撇(永字筆法)為序排列。
字的解釋,主要在說明構造和本意,訓義淵源、形音義相互關係,疑義異說。
字形,上溯甲骨金文,以及篆隸楷草變化,依時先後為序,以見構造本源,而明字形之史的演變。
依據正體作說明,其或體、古字、俗字、略字、後起字等,附加說明。
字首,先注本義的反切,以其所見的最早韻書為準,次列其見於平水韻韻目。
又列國語和羅馬注音。
一字有數音者,以本義之音為主,次列引申義、假借義之音。
字義的解釋,採自爾雅、說文、方言、釋名等字書,及兩漢以來諸傳注。
首列本義,次引申義、假借義,又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助詞為序。
各附例句,以證義訓用法。
辭彙的採錄,凡三十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一條,都八千萬言,包括成語、術語、格言、疊字、詩詞歌曲、人名、地名、職官名、年號、書名、動植物名、名物制度。
採自經史子集、歷代文獻、類書等。
辭彙解說,注意出處和意義,以直接解釋為首,次及於轉義、應用,並以同義語類為說明,各附載其出典與引例,例句依經史子集的時代為序,先解釋再引例句,字和辭彙的出典、引例,都標明書名、篇名、項目、題目或卷數等,其時序以字書、經書為先,餘按書籍作者時代,定其先後。
中文大辭典,十六開本,第一冊於五十年十一月出版,到五十七年八月,全書四十冊出齊,正文三十八冊,索引二冊,凡一萬八千頁。
發行遍及臺灣、大陸、世界各國,均以資料豐富,編校嚴謹,多所稱譽。
六十二年華岡發行修訂版普及本,到六十九年又重版五次。
(曾迺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