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為近世最鉅大的一部叢書。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西元一七七三年)詔令開設四庫全書館撰修,至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告竣。
得存書三千四百七十種,七萬九十零十八卷,以工楷手抄七部,分置內廷四閣及江浙三閣。
另有存目六千八百一十九種,九萬四千零三十四卷。
存目書不放置七閣。
書成後永瑢等又將存書及存目共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十七萬三千零五十二卷,仿劉向別錄,撮取每書要旨,撰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在目錄中堪稱空前鉅著。
全書之分類大致祖「隋書」經籍志,而多所增省。
經部分為十類(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史部分為十五類(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者、目錄、史評),子部分為十四類(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集部分為五類(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
各類下或更分子目,名之為屬。
四部之首,各冠以總序,撮述其源流演變,以絜綱領。
每類之首,各冠以小序,詳述其分併改隸之旨趣,以析條目。
各類之末或類下分有子目的,在各類或子目之後,有一行文字,以計部卷數。
存目之書著錄於各類目存書之後。
再者,提要於小序所述,如義有未盡,例有未該時,則或於子目之末,或於本條之下,附註案語,以明通變之由。
每書之著錄次序,首書名,次卷數,次注其版本,然後述撰者姓名、爵里,並略考是書之得失。
其撰者里居事歷,除烜赫聞人簡單敘述外,愈隱僻者,考證愈詳,板刻有問題者,則為論列。
條理清晰,覽者可一目了然。
至於同一類屬(子目)圖書之排列,以撰者年代先後為次,惟歷代帝王著作,冠於各代之首。
如撰者年代相同,以歷官或科第可考者依次排列,無可考者,附於各朝之末。
清乾隆以前之中國古籍,其未佚者大都蒐羅在本書內,此書不啻中國古書大辭典,欲檢查某古書之內容者,可檢是書。
此書版本甚多,有殿本大字本、揚州小字本、廣州小字本、湖州沈氏本、閩翻殿本、上海大東書局縮印殿本、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臺北商務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其中以商務、藝文版附有索引,檢閱較易。
(莊芳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