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式資料庫】 RelationalDataBase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關聯式資料模型是由E.F.Codd在1970年所提出,將資料間的關係用平面表格的方式來組合。
關聯(Relation)亦稱為表格(Table),其意義相當於傳統檔案(File),許多關聯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關聯式資料庫。
關聯式資料庫運用了一些專有名詞,以免在描述資料時造成混淆,以下面的圖一書目關聯為例,檔案表格即稱為關聯,而表格中的每一列稱為「維」(Tuple),由若干資料項所組成,分別代表一筆紀錄;
每一欄(行)稱作一個領域(Domain),由若干領域值(DomainValue)所組成,有特定屬性名稱(Attribute),存放著具有相同性質或意義的資料項,若欄位所含之領域值具有唯一性,且為必備欄,則可為控制鍵,一關聯若有多個欄位均有此特性,應選擇其中一個做為該筆紀錄的主要識別欄,稱為主鍵(PrimaryKey)。
關聯式資料庫是由許多關聯所組成,但關聯結構中的各個關聯並無主從關係,要聯結不同的關聯檔案,若又無共同的控制鍵時,須要仰賴另一關聯的穿針引線,此關聯應包含欲聯結檔案之主鍵,藉由主鍵唯一識別的特性為指引,建立不同檔案間的關係,以實踐資料庫的關聯性。
如下圖:流通資料庫包含了書目、館藏、書目與館藏等3種關聯,其中的書目與館藏關聯即為聯結書目關聯與館藏關聯之組合。
綜而言之,關聯式檔案主要的特點如下:(一)每個表格只包含一種資料類型檔案(二)欄位屬性均有明確定義,每一行內的資料都是同一種類的。
(三)每一行都有特定的屬性名稱,因此欄位在表格中的左右順序不重要。
(四)每一維都是獨一無二,也就是說,不可有重複記錄。
(五)紀錄在表格中的上下順序不重要。
(六)紀錄必定出主鍵做為主要識別欄。
關聯式資料模型原植基於數學中的關聯理論(RelationalTheory),因此具有嚴謹的數學基礎。
檔案表格係由若干行與若干列的資料所構成,依設定條件經由系統運算來分割或組合關聯表中(同一關聯或不同關聯)的行與列,以形成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新關聯。
以左圖流通資料庫關聯圖為例,若設定的條件為「請列出借出次數超20次之圖書的書名、作者、條碼號及借出次數」,經處理後即產生一個新關聯,其中包含符合上述條件的紀錄及欄位,見下圖:可依需求製作報表或列出。
關聯式系統中資料的擷取非常有彈性,資料間的關係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以動態的方式決定,但新關聯僅是一個虛擬表格,實際上並不存在,它是需要時才臨時從實質關聯中經運算而產生出來的。
從舊表格中產生新的表格,為關聯式系統處理資料的特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