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簡稱ISO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國際標準組織是世界上各國國家標準機構的聯合組織。
1947年成立。
現有89個會員機構,每個國家一個。
設立的目的是在促進世界上標準的發展,使國際商品及服務能順暢交流,並在科學技術及經濟上加強合作。
國際標準組織的工作成果就是發行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組織的工作範圍包括所有學科領域,但電機電子工程標準是由國際電技委員會(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簡稱IEC)負責。
國際標準組織的工作分由2,600多個技術單位進行。
全世界每年有20,000餘位專家參與技術工作。
至1991年國際標準組織已發布7,778個ISO標準。
該組織的會員計分兩種:正式的會員機構(MemberBody)及協同會員機構(CorrespondentMember)。
前者必須是每國國內最具有標準工作代表性的機構,所以每國只能有一個。
正式會員機構可參與任何技術委員會工作。
目前共有72個。
後者可以接收資料,但不參與技術工作。
此等會員以觀察員身分出席會員大會,目前共有17個。
國際標準組織的技術工作是由技術委員會依照技術指導委員會(ISOTechnicalBoard)所決定的範圍進行。
在資訊技術方面,技術工作是由國際標準組織和國際電技委員會合辦的聯合技術委員會(ISO/IECJTC1)擔任。
在每個技委會下又設分組委員會(Subcommittee)及工作小組(WorkingGroup),分別在各指定領域內制定標準。
制定標準的過程是先在技術委會或分組委員會內起草草案,稱委員會草案(CommitteeDraft,簡稱CD)。
在委員會內通過後成為國際標準草案(DraftInternationalStandard,簡稱DIS)。
國際標準草案經各會員機構投票表決,經過3/4票同意即成為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Standard,簡稱IS)。
以上的程序已確實考慮到反對意見。
標準制定工作大部分是以通信方式進行,會議僅在絕對需要時召開。
每年有超過上萬種文件在各階層流通。
國際標準組織定期修訂標準。
通常最多5年一個標準就需要重新審查或修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