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圖書館】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國立中央圖書館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館,隸屬於教育部。
該館於民國22年(1933)籌創於南京,教育部脈蔣復璁先生為籌備處主任。
抗日軍興隨政府西遷重慶,29年8月結束籌備事宜,正式成立。
該館於抗戰勝利後復員還都,38年播遷來臺,43年在臺北市南海路植物園內復館對外開放服務。
67年,政府推行文化建設,以館藏日增,館舍不敷應用,乃於臺北市中山南路籌建新館舍,館舍面積42,000平方公尺,於75年落成,同年9月遷入新廈服務。
該館掌理有關圖書文獻之蒐集、編藏、考訂、閱覽、出版品國際交換與全國圖書館事業之研究事宜。
依據出版法規定,該館為全國出版品之受繳機關,凡公私機構及出版社在國內印行之書刊,均應在出版後一個月內繳送一分至該館編目存覽。
該館之組織,館長之下分設採訪、編目、閱覽、特藏、總務5組,出版品國際交換處與人事、會計兩室;
另設有臺灣分館及資訊圖書館,提供臺灣文獻資料及電腦資訊服務。
69年經行政院核定設立漢學研究中心,負責蒐集漢學研究資料,推展漢學研究活動,責成中央圖書館兼辦其業務。
78年經教育部核定設置國際標準書號(ISBN)及國際標準期刊號(ISSN)中心,以應出版品自動化作業,並連帶進行預行編目程序之需。
此外,該館設有電腦中心與縮影中心,負賣自動化工作及珍善罕見書刊之縮影複製等業務。
中央圖書館之館藏,據該館82年(1993)資料顯示,計有中外圖書1,214,097冊,另有漢簡、拓片、地圖、縮影、錄音錄影資料及光碟片等共計499,671件,期刊報紙20,934種。
該館藏書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其中我國歷代善本圖書達186,807冊,包括宋版281部,金元本360部、明刊本8,339部,名家稿本批校本千餘部,歷代手抄本3,500部,其他如明清內府輿圖,敦煌寫經,日本及安南等舊刻本為數尤豐,以上善本古籍不論就版本或內容而言,其繁富精美,為一般圖書館所罕見。
中央圖書館之服務,主要花發揮國家圖書館之功能,保存文化、闡揚學術、傳布資訊、輔導圖書館事業之發展及促進國際圖書館界之合作交流。
該館為加強對讀者之服務設置分科閱覽室12處,平均每日讀者逾2,000人次。
自78年起建立全國資訊網路系統,與各學術圖書館合作發展中文書目資料庫,提供合作編目及文獻檢索等服務。
該館與圖書館學會合作研訂之〔中國編目規則〕〔中國機讀編目格式〕,業經國內外圖書館廣泛採用,作為技術作業之典範。
該館出版品種類繁多,定期刊行者有:〔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中華民國圖書聯合目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訊〕(中、英文版)等。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有:〔漢學研究通訊〕、〔漢學研究〕等,其他專著達百餘檯,不便一一列舉。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原屬臺灣省政府,於62年改隸中央圖書館,館址設於臺北市新生南路。
該館現有圖書510,000餘冊,其特色為臺灣文獻與東南亞資料。
64年設立言人讀物資料中心,製作點字圖書及有聲圖書為全省盲胞服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