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諸家丸方一十八首】
《廣濟》療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痿疰鬼氣,卒心痛,霍亂吐痢,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痢,瘀血月閉,痃癖,丁腫,驚癇,鬼忤中,小兒吐乳,大人狐狸等病,吃力伽丸方。
吃力伽(白朮是也)、光明砂、麝香當門子、訶梨勒皮、香附子、丁子香、沉香、蓽撥、檀香、青木香、安悉香、犀角(屑,各一兩)、薰陸香、蘇合香、龍腦(各半兩)。
右十五味,搗篩,白蜜和為丸,每朝取井花水服如梧子四丸,乾淨器中研破服之,老小一丸。
以蠟裹一丸如彈丸,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鬼不敢近。
千金不傳。冷水、暖水臨時量之。
忌五辛、生血物。
以臘月合神前藏之密器中,勿令洩藥氣。
神驗。
《千金》耆婆萬病丸,療七種癖塊,五種癲病,十種注忤,七種飛尸,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時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痺,並風入頭,眼暗膜膜,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藏滯氣,積聚不消,擁閉不通,心腹脹滿,連及胸背,鼓脹氣堅結,流入四肢,或複又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差,五種下痢,疳蟲、蚘蟲、寸白蟲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睡眠,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滯疾,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久立,婦人因產冷入子藏,藏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為患或因此斷產,並小兒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聾,鼻塞等病。
服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以其牛黃為主,故一名牛黃丸;
以耆婆良醫,故名耆婆丸方。
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並研)、芫青(去翅足,熬本方七枚)、黃連、人參、禹餘糧、大戟(炙)、芫花(熬)、茯苓、乾薑、桂心、桑白皮、當歸、芎藭、芍藥、甘遂(熬)、黃芩、蜀椒(汗)、細辛、巴豆(去皮心,別熬,搗)、前胡、桔梗、紫菀、蒲黃、葶藶子(熬)、防風各一分、蜈蚣三節(炙)、石蜥蜴一寸(炙)。
右三十一味,並令精細,上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餘糧、巴豆別研,餘者合搗篩之,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極熟,密封之。
除破日平旦空腹以酒服三丸如梧子,微下三五升惡物為良。
若卒暴病,不要待平旦,無問早晚即服,以吐利為度。
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須吐利為度,不得限以丸數。
病強藥少即不利吐。
若其發遲,以熱稀粥一杯發之。
若吐利不止,即以酸飯兩三口止之。
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魚雞狗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
一日服,二日補之,得食新米、韭菜汁作羹粥臛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
產婦勿服之。吐利以後常須閉口少語,於無風處溫牀暖室將息。
若旅行卒暴無飲,以小便送之。
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亦以吐利為度。
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積久疾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為度。
崔氏無黃芩、桑白皮、桔梗、防風。
卒病欲死,服三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差。
卒得中惡口噤,服二丸如小豆,和暖水一合,灌入口令下,令微利即差。
五注鬼刺客忤,服二丸如小豆,不差後日更服二丸。
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如妊身,服二丸如小豆,日三夜一服,間食服之。
貓鬼病,服小豆三丸,不差更服。蠱毒吐血,腹痛如刺,服小豆二丸,不差更服,以差止。
瘧病,未發前服三丸,未差更服諸痰飲者,服三丸如小豆,不差更服。
冷癖,服三丸如小豆,日三服,皆間食,常令微溏利為度。
宿食不消,服二丸如小豆,取利。
癥癖積聚,服二丸如小豆,日三服,皆間食,以利差止。
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三丸如小豆,未差更服。
上氣嘔逆,胸中滿,不得臥,服二丸,不差更服。
大痢,服小豆一丸,日三。
疳濕,以一丸如杏仁,和酢二合,灌下部中,服小豆二丸,差。
水病,服三丸如小豆,日再,間食服之,差止。
人弱隔日服。
頭痛惡寒,服小豆二丸,覆取汗。
傷寒天行病,服二丸小豆大,日二,間食服。
小便不通,服小豆二丸,不差明日更服之。
大便不通,服三丸如小豆,又內一丸下部中則通。
耳聾聤耳,以綿裹如棗核,塞耳中,差。
鼻衄,服二丸如小豆,無不差。
癰腫、丁腫,破腫,內一丸如麻子,日一傅之,根自出,亦服二丸,差。
犯丁腫血出,以豬脂和塗,有孔內孔中,差止。
癘瘡,以酢泔洗訖,取藥和豬脂塗之。
漏瘡有孔,以一丸如小麥內孔中,和豬脂傅上。
痔瘡,以藥塗綿,內孔中,別易,差止。
瘰癧,以酢和塗上,差。
癬瘡,以布揩令汁出,以酢和塗上,日一易,差止。
胸背腰脅腫,以酢和傅腫上,日一易之,服二丸如小豆。
諸冷瘡積年不差者,以酢和塗之,亦餅貼之。
惡刺,以一丸內瘡孔中即差。
蝮蛇螫,以少許內螫處,若毒入腹心,煩悶欲絕者,服三丸如小豆大。
蠍螫,以少許傅之,差。
蜂螫,以少許敷之差。
婦人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如小豆大。
小兒驚癇,服一丸如米許,以塗乳,令嗍之,看兒大小量之。
小兒客忤,服一丸如米,和塗乳頭,與嗍之,以意量之。
小兒乳不消,心腹脹滿,服一丸如米許,塗乳頭令嗍之,取差。
又大麝香丸,療鬼注飛尸等,萬病皆療之方。
麝香三分、牛黃、真珠(並研)、附子(炮)、鬼臼、莽草(炙)、犀角屑、礬石(熬令汁盡)、細辛、桂心、獺肝(炙)、藜蘆各二分、蜈蚣(炙)、蜥蜴(炙)各一枚、地膽(熬)、班貓(熬)、芫青(熬)、亭長(熬)各七枚,並去足翅、巴豆(去心皮,熬)、杏仁(去尖皮,熬)各五十枚、丹沙二兩(研)、雄黃一兩(研)、礜石八分(泥裹,燒半日)。
右二十三味,合搗,別搗巴豆、杏仁如泥,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小豆。
每有病以飲服一丸,日再,漸至三丸尤妙。
毒蟲所螫,摩之,以知為度。
若欲入毒疫癘鄉、死喪家及鬼神廟塚墓處,以絳囊盛之,男左女右,肘後繫之,又以少許塗人中,臥不魘魅,神驗。
忌如常法。又小麝香丸,主療與大麝香丸同方。
麝香三分、雄黃(研)、丹砂(研)各四分、細辛、乾薑、桂心、芍藥各五分、莽草(炙)、犀角屑、梔子仁各三分、附子(炮)、烏頭(炮)各五枚(去皮)、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蜈蚣一枚(去頭足,炙)。
右十四味,並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每服三丸至五丸,日三。
一切尸注心痛皆主之。
忌生血物、生蔥、生菜、蘆筍、豬肉、冷水。
神驗。
一方有當歸一兩。
崔氏溫白丸,療癥癖塊等一切病並治之方。
紫菀、吳茱萸、菖蒲、柴胡、厚朴(炙)、桔梗、皂莢(去皮,炙)、茯苓、桂心、乾薑、黃連、蜀椒(汗)、巴豆(去心皮,熬)、人參各三分,本方各二分、烏頭十分(炮)。
右十五味,合搗篩,以白蜜和,更搗二千杵,丸如梧子大,有病服一丸至二丸,不知稍增至三丸、五丸,以知為度。
主心腹積聚,久癥癖塊大如盃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旁攻兩脅,徹背連胸,痛無常處,繞臍攪痛,狀如蟲蛟;
又療十種水病,八種痞塞,反胃吐逆,飲食噎塞,五淋,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
或婦人諸疾,斷緒不生,帶下淋瀝;
或痎瘧連年不差;
又療一切諸風身體頑痺,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疼痛,或眉髮墮落;
又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尸注,或癲癇,或婦人五邪失心,夢與鬼神交通,四肢沉重,不能食飲,昏昏默默,只欲取死,終日憂愁,情中不樂,或恐懼悲啼,飲食無味,月水不調,真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弊,遂至於死;
或歌或哭,為鬼所亂,莫之知也。
但服此藥者,莫不除愈。
臣知方驗,便合藥與婦人服之,十日下出癥癖蟲長二尺五寸三十枚,下膿二升、黑血一升、青黃汁五升,所苦悉除,當月有子。
臣兄墮馬被傷,腹內有積血,天陰即發,羸瘦著牀,命在旦夕,與藥服,下如雞肝黑血如手者二百餘片、白膿二升、赤黃水一升,其病即除。
臣知方驗,敢不獻上。
忌生冷酢滑、豬雞魚犬牛馬鵝肉、五辛、油麪、豆、糯米、陳臭等物。
仲景三物備急丸,司空裴秀為散用,療心腹諸卒暴百病方。
大黃、乾薑、巴豆各一兩(去皮心,熬)別搗如脂。
右藥各須精新好藥,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搗,丸如梧子或小豆,服三丸,老小量之。
為散不及丸也。
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刀刺痛,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
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差。
如未,更與三丸,以腹中雷鳴轉即吐下便愈。
若口已噤,亦須折齒灌之令入,尤妙、神驗。
忌蘆筍、豬肉、冷水、肥膩。
又理中丸,療三焦不通,嘔吐不食,並霍亂吐痢不止並主之方。
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各三兩(炙)。
右四味,搗篩,蜜和如梧子,空服以飲汁服十五丸。
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延年》駐車丸,主赤白冷熱血痢、腹痛者方。
黃連六兩、乾薑、當歸、阿膠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以三年米醋煮膠令消,和藥,眾手捻丸如梧子,每以飲下三十丸,日再服。
亦療產婦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驗。
忌豬肉、冷水、粘膩等物。
《救急》五香丸,療諸毒疰氣,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鬼疰心痛不可忍方。
牛黃(研)、犀角(屑)、各三分、升麻、沉香、薰陸香、當歸、桂心、青木香、麝香(研)、雄黃(研如粉)、鬼箭羽、巴豆(去心皮,熬)、訶梨勒皮、朱砂(研)、檳榔仁、乾薑、吳茱萸、甘草(炙)、豆蔻各四分、桃仁(去尖皮,熬)、附子(炮)各五分。
右二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
以暖水服三丸至五丸,如不利更服,以利為度。
此方甚驗。
人久不傳。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蘆筍、生血物等。
《必效》玉壺丸,主萬病,與麝香丸同效方。
雄黃(研)、朱砂(研)、特生礜石(燒半日,研)、巴豆(去心皮,熬)、附子(炮,去皮)、藜蘆各三兩(炙)。
右六味,搗篩,蜜和丸如小豆,以飲服二丸,得利病差。
小兒黍粟一丸,以意量之。
又青木香丸,療一切氣腹脹滿,心痛氣冷,食不消方。
青木香、檳榔仁各六分、芍藥、枳實(炙)、訶黎勒皮各五分、桂心四分、大黃十二分。
右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下十五丸,以意增減之,常令溏利,甚效。
又五補七宣者,麗正殿脩書學士李公所傳之,公名子昭,字云卿,趙郡人。
幼志道法,以棲名山,往來茅嵩山經三十載,云五補七宣丸方。
人參、茯苓、地骨皮、乾地黃、牛膝等分。右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飲下三十丸,稍稍增至五十丸,日再,此是五補丸。
服至五日、十日及半月日,覺氣擁即服七宣丸,服經二三日,覺氣散,還服五補丸。
若病候未退,即稍稍增之,常自審以取調適,終須五補及七宣丸,並須合服之。
夫人所疾,皆因風不宣散,即成擁緩熱風,若氣不流行,即成痃癖冷氣,轉生眾病,皆因此由,尋其本源、都為不閑交理,覺虛則補,覺風氣擁即利,利即腰背更虛。
且凡是利藥皆急,服便透過,未能蓄洩諸病;
凡是補藥皆滯,服未見效,先覺風氣發動。
明知宣補必藉兼行,故其人授余二法,名曰五補七宣,所以安七魄,鎮五藏,堅骨髓,養神。
久服長生,百病日去,髮黑,行及奔馬。
又七宣丸方。
大黃十五兩、枳實(炙)、青木香、柴胡、訶黎勒皮各五兩、桃仁六兩(去尖皮,熬)、甘草四兩(炙)。
右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二十丸,稍加至五十丸。
病在下空腹服,病在上食後服之,以宣利為度,增減以意量之。
若風氣結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服經七八日乃盡出,下似牛涎魚腦等。
若病深痼則須半月或一月專服之,不用五補丸。
若積年腰膝疼痛,寒冷如冰石,腳氣衝心,憒悶將死,頭旋暗倒,肩背重悶,心腹脹滿,胸隔閉塞,風毒腫氣連及頭面,及大小便或利澀,脾胃氣不理,不能飲食,夜臥腳轉,筋脈掣痛,恍恍然眠寢不安等疾,以飲服之盡差。
此藥功效不可盡說。
如前十數種病,攻擊則須服七宣丸,自外輕病,不妨與五補丸兼服,循環不輟,補養無限。
不問男女老小,並可服餌,但須量氣力,細察候之,加減服。
若是初生孩子可與三丸、五丸,稍稍加之,取通利。
其二方當須經久常服,不限春秋冬夏、朝夕行止勿間,藥性甚善。
禁如常法。
《近效》大麝香丸,療積年心痛,尸疰蠱毒,癥癖氣承心,肋下有塊,溫瘴毒氣,精魅邪氣,或悲或哭,蛇蠍蜂螫等方。
麝香(研)、牛黃(研)、藜蘆(炙)、朱砂(研)、芍藥、當歸、茯苓、桔梗、鬼箭羽、金牙(研)、烏頭(炮)、桂心、吳茱萸、貫眾各一分、雄黃一分半(研)、乾薑、人參、大蟲骨各二分(炙)、蜈蚣二寸(去足,炙)、巴豆二十枚(去心皮,熬)、蜥蜴半枚(去牙,炙)。
右二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飲下三丸,以利下。
如末下,以熱飲投之即利。
三行後以酢飯止之即定,然後煮飯蔥薤食之。
忌冷水、豬肉。
如蛇蠍蜂螫,取一丸研和,塗之即差。
精魅狐狸之屬,拋磚瓦或如兵馬行,夜發者,是鬼魅,無早晚每日服二丸,只三兩日即定,仍每日燒一丸熏身體、衣服。
無忌。
以三、五丸用緋絹袋子盛,帶左臂上,辟大蟲、毒蛇、精魅鬼氣等病。
又犀角丸,療癰腫、腸癰、乳癰、發背,一切毒熱腫,服之腫膿化為水,神方。
犀角(屑)、十二分、川升麻、黃芩、防風、人參、當歸、黃耆、乾薑一作乾藍、蓼實(一方無)、黃連、甘草(炙)、梔子各四分、大黃五分、巴豆二十四枚(去心皮,熬)。
右十四味如法搗篩,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以飲服三丸至五丸,以利為度。
或不利,投以熱飲。
如利,以冷漿水粥止之。
未差,每日服一丸,以意量之,腫消散為度。
若下黃水,或腫輕皮皺色變,即是消候。
忌如藥法。
效驗不可論之又黃連丸,療痢,無問冷熱並主之方。
黃連一大兩、茯苓二小兩、阿膠一小兩、右三味,搗篩,以水消膠,和,眾手丸,暴乾。有痢,空腹以飲下十五丸,日再,以差止。
甚效。
又加減麻人丸,療積年患氣不能食飲,兼食不消化,風氣,冷氣、熱氣衝上,痃癖氣並乳石氣發動,並療之。
服經三四日自覺有效方。
蜀大黃(錦文者)四兩、訶黎勒皮四兩、人參二兩、大麻人二兩、右四味,搗篩,依法以蜜和丸,每服十丸,二十丸,增減以意量之,以溏利病除,亦不損人。
雍州王長史常服三十餘年,八十歲萬病皆無,百無所忌。
補理腰腳,服經七八日,腰腎先冷者,即下膿水,腰腳輕健。
以酒、飲下之並得。
又三黃丸,療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主一切熱方。
春三月用 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用 黃芩三兩、大黃一兩、黃連四兩。
秋三月用 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二兩。
冬三月用 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三兩。
右三味,隨時月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日服七丸,諸病悉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