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不宜鍼灸方一十首】
《千金》論曰︰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羸瘦而死。
亦忌有所誤傷皮肉,若作鍼孔許大瘡者,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
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後方灸刺之為佳。
孫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許鍼刺,所飲之水,皆化為膿水,不止者皆死,特須慎之。
又云︰仍不得誤傷皮肉,若有小瘡,亦云致死。
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飲水,水入瘡即損人。
今初得日,豈得令其灸刺,致此誤傷之禍,輒將未順其理,且取百日以上為能,未悟初灸之說,故不錄灸刺。
凡灸刺則外脫其氣,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腳氣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
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數,發在於春。
經一夏專服栝樓及豉汁,得其力,渴漸差。
然小便猶數甚,晝夜二十餘行,常至三、四升,極差不減二升也。
轉久便止,漸食肥膩,日就羸瘦,唇口乾燥,吸吸少氣,不得多語,心煩熱,兩腳酸,食乃兼倍於常,而不為氣力者,然此病皆由虛熱所為耳。
療法,栝樓汁可長服以除熱;
牛乳、杏酪善於補。
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
文仲療消渴熱中,加減六物丸方。
栝樓根八分、麥門冬六分(去心)、知母五分、人參四分、苦參四分、土瓜根四分。
右藥搗篩,以牛膽和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麥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
咽乾者加麥門冬,舌乾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難加苦參,小便數加土瓜根,隨患加之一分。(《肘後》同。)
又黃連丸,主消渴方。
黃連一斤(去毛)、生地黃十斤。
右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暴之燥,複內之,令汁盡,乾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
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差止。
忌豬肉、蕪荑。(《肘後》、《集驗》、《千金》、《廣濟》同。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栝樓粉散,療消渴秘方。
深掘大栝樓根,厚削皮至白處。
右一味,寸切,以水浸,一日一易,經五日,出取爛搗破之,以絹袋盛擺之,一如出粉法,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後》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無限,不過五升差。(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廣濟》療消渴兼氣散方。栝樓三兩、石膏三兩(研)、甘草三兩、甘皮二兩。
右四味搗篩為散,食後煮大麥飲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服漸加至二匕。
忌熱麪、海藻、菘菜。又療消渴麥門冬湯方。
蘆根(切)二升、苧根(切)二升、石膏六分(碎)、生薑五兩、栝樓五兩、小麥二升、生麥門冬二升(去心)。
右七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渴即任意飲,未差,更作。(並出第一卷中。)
崔氏療患熱消渴,常服有驗方。豉心三兩(以酸醋拌蒸乾,如此者三熬令微黃)、黃連三兩。
右二味,搗篩訖,以蜜和為丸,日再。
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後又服二十丸。
又取烏梅十顆,以水二小升煎之數沸,取湯下,前件丸藥如無烏梅,以小麥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黃連一升(去毛)、麥門冬五兩(去心)。
右二味搗篩,以生地黃汁、栝樓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頓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飲下,日再服,漸漸加至三十丸。若不頓為丸,經宿即不相著也。
消渴及小便多,並是虛熱,但冷將息即差。
前件三方。(崔氏本方中此處更有一方,用栝樓、黃連者,故云前件三方。)
並是冷補,空腹服,恐少腹下冷,常吃少許食服之大好。
忌豬肉、蕪荑。又療消渴無比方。
土瓜根八兩、苦參粉三兩、黃連五兩(去毛)、鹿茸三兩(炙)、栝樓三兩、雄雞腸三具、牡蠣五兩(熬)、白石脂三兩(研)、甘草三兩(炙)、黃耆三兩、桑螵蛸三七枚(炙)、白龍骨五兩(研)、雞胵黃皮三十具(熬)。
右一十三味,搗篩為散,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後藥下之。
竹根十兩、麥門冬四兩(去心)、石膏四兩、甘李根白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五合,以下前件散藥如難服,可取此藥汁和丸,一服六十丸,仍還用此藥汁下之。
忌豬肉、海藻、菘菜。(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加減巴郡太守奏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酒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 黃芩四兩、大黃三兩(炒)、黃連四兩。
夏三月 黃芩六兩、大黃一兩(炒)、黃連七兩(炒)、。
秋三月 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 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炒)。
右三味,隨時合搗下篩,以蜜和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馬,近常試驗。
忌豬肉。(出第二十一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