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指禪】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16: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1:46 編輯

膻中解

 

兩乳中間,氣聚之海,名曰膻中,無經絡而有其官。


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余讀經文而穆然思、恍然悟,人自墜地以來,未逢笑口,先試啼聲。


知識甫開,端倪迸露,漸漸客氣侵淫,本來流動充滿之氣,無復中存。


百歲光陰,總是牽愁之歲月;


半生閱歷,哪尋極樂之寰區。


所以生、病、老、死、苦,不能脫其輪回矣。


如是,我聞觀自在菩薩,心平氣和,理直氣壯。


慈燈普照;


王勃《普悲寺碑》:「宣佛鏡於無方,演慈燈於已絕」;

統五蘊以俱空;


《涅 經》:「五蘊胥空。」

即六入之類;


智炬長明;


梁簡文帝 《菩提樹頌序》:「智燈智炬之光,照虛空於莫限」。

馭十方而胥淨。

唐太宗《聖教序》:「宏濟萬品,典御十方」。


破煩惱網以慧劍;


《維摩經》:「以智慧劍,破煩惱網」。


生安穩想於化城;


《法華經》:「法華道師於險道中化作一城,疲極之眾,生安穩想。」

廣大乾坤,逍遙世界;

舒長日月,容納須彌。

《維摩詰經》:「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而不迫窄。」

昆侖山西方曰須彌山。

若夫情根不斷,憾種難翻。

荊棘叢中,無非苦戚;

葛?藤裡,絕少安閑。

鼻觀壅木樨之香《羅湖野錄》:「黃魯直從晦堂和尚游,時暑退涼生,秋香滿院。

晦堂曰:聞木樨香乎?

公曰:「聞。」

晦堂曰:「吾無隱乎爾。」

公欣然領解,心期迷梅子之熟。

《傳燈錄》:大梅和尚曰:「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馬祖曰:「梅子熟也。」

杳無妙葉。

梁簡文帝《元圃講頌》:「樹葳蕤於妙葉。」

哪發空花。

葉昭明太子詩:「意樹發空花。」

然則滌偏氣於往來,高懸明鏡;

涵元氣於夙夜,永保靈犀。

義山詩:「心有靈犀一點通。」

云蕊函開,便為清福之地;

月苗杯舉,別有浩洞之天。

陸龜蒙《道室詩》:「月苗杯舉有三洞,云蕊函開叩九章。」


克效臣使之司,允稱喜樂之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19: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17:59 編輯

丹田解

 

臍下有丹田,有活見之處,而不可以分寸計。


人之動氣,根於兩腎,生於丹田。


氣足內藏,鼻息微細;

氣虛上奔,鼻息喘促。


無氣有氣,有氣無氣,以此為辨。


而名為丹田者,則非醫家所能通曉。


余與梯云道人。


(姓謝,字際洛,新化人。甫八歲,病狂,所言皆蓬萊海島之事,十四歲方瘳。十五歲發蒙,越明年,游泮。一動一靜,無不以聖賢自規)。


了悟山人。


(姓劉,諱宗因,字群占,號濟南,邵陽人。天生一種慈詳愷惻之性,日以普渡眾生為念。鬢發雪白,滿面紅光。夢覺道人游湘,寄書未至,預對家人白之。有「可知息息相通處,未見瑤函先見形」之句)。


同考道於梅城雷公洞。


(在城南九十裡,洞窈而深,巨石摩霄,塞口一水沖破。夢覺道人循口壁鑿開,為新邵通衢,約一裡許。正居洞中間,傍溪獻一大岩,生成考道之所。基砥而塏爽,頂鍋而風藏。 門面奇花異草,四時?。壁腳方床圓幾,百竅玲瓏。不寒不暑,常在二八月天氣;有爐有灶,包含億萬劫金光)。


忽一朝,謝子微笑曰:「吾今知臍下為丹田,乃藏丹之所也。昨宵漏永,寶鼎濃濃。光透帘幃,奪得金精一點。恍兮惚兮,活見於臍下矣。」


余曰:「水中之鉛,經火一煉,化而為丹。些子機關,只可自知,余亦將有得,不堪持贈君爾。」


時劉子猶未悟也。


謝子靈根夙植,仙骨珊珊,雅有逸鶴閑鷗之致,聞道獨早,三人參究原理,得益於謝者居多,厥後劉亦勇於上進。


一痕曉月東方露。


(坎戊,月精。曉月露者,藥苗生也)。


窮取生身未有時。


(天地未有時,先有貞元會合之真氣,而後有天地;生身未有時,先有貞元會合之真氣,而後有生身。曉月露,追取先有之真氣,歸於生身)。


其所得更有過於余與謝者。


桃花夙有約,同泛武陵槎。

(陶淵明《桃花源記》: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而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行到源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舍船從口入,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怡然自樂。自云先世避秦人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21: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18:01 編輯

人迎氣口解

 

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


《脈經》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寒,氣口緊盛傷於飲食。」


夫前一分,即左右寸也。


左寸本以候心,心非受風寒之所,而以為緊盛傷於風寒;


右寸本以候肺,肺非積飲食之區,而以為緊盛傷於飲食。


輾轉思維,不得其解。


乃今於天地營運而知之矣。


天左旋,風寒為天之邪,人迎之而病,邪氛脅逼,畏風惡寒,亦見於左之上部;


地無旋,地之氣右旋,人身之氣亦從右始,是以右之上部不名寸口而名氣口。


一部各分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地屬陽明胃經,主消納五穀,內傷飲食亦先見於右之上部。


以其本位而言,則曰心與肺;


以其受邪而言,則曰人迎氣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24: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18:27 編輯

衝陽太衝太谿解

 

人之兩手為見脈之所,而不知兩足尤為樹脈之根。


衝陽動脈在足??上五寸陷中,屬陽明胃經;


太衝動脈在足大指本節後三寸陷中,屬厥陰肝經;


太谿動脈在足踝後跟骨間,屬少陰腎經。


病當危殆,寸、關、尺三部俱無,須向三脈診之。


如往來息均,尚有可生之路。


試觀小兒二、三歲時,好赤足,八歲好趨,十歲好走,陽氣從下而生也;


五十足漸畏冷,六十步履維艱,陽氣從下而耗也。


兩足無脈,縱兩手無恙,其命不能久留;


兩手無脈,而兩足有脈,調治得宜,亦可挽轉生機。


一心應變,宏敷濟眾之仁;


萬象回春,允副好生之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28: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1:50 編輯

卷二

 

【男女尺脈異論】


男女異質,尺脈攸分。


卜壽夭於目前,溫犀易辨。

《晉書》:溫嶠過牛渚磯,深不可測,遂燃犀角照之。


須臾見水族,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


嶠至夜夢人謂:「日與君幽明相隔,何若乃爾;」

定榮枯於指下,秦鏡難逃。

《西京雜記》:秦始皇有方鏡,照見心膽。


男脈尺藏,抱朴守真,德壽之;歸神斂氣,福祿之翁。


若浮洪而短,其禍有不可勝言者。


碌碌蓬廬,終日待株林之兔。

《列子》:野人有遇一兔走觸株林而死,輒拾以歸,其後守株以待兔;

悠悠歲月,無路看長安之花。

孟郊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而且每多斯疾之呼,膏肓莫治;定有夫人之慟,命數難延。


女脈尺盛,雅秀彬彬,芝香玉砌,精光炯炯,桃熟瑤池。


若隱伏而微,其禍又不可勝言者。


郊無靈,空履大人之跡;螟蛉有子,徒聞象我之聲。


而且獅子吼於河東,乞憐處士。

《東坡集》:陳季常佞佛,妻柳氏性悍,客至常聞垢聲。


東坡戲之曰: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法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按:獅子吼,梵書名佛聲震,小說自息,猶獅子吼,群獸皆藏)犢車乘於洛邑,見戲相臣。

《?記》:洛中王導,妻曹夫人性?,導憚之,乃別營館居外家。


夫人知之,率婢持刀尋討,導恐,飛轡出門,左手攀車欄,右手提塵尾,以柄打牛。


司徒蔡謨戲曰:「朝廷欲加公九錫。」

導弗之覺,但謙退而已。


謨曰:「不聞余物,惟有短轅、犢車、長柄塵尾。」

導大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30: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1:56 編輯

癆症脈數論

 

病症最苦者莫如癆。

《脈經》注:「脈數不治。」


而未注明所以脈數,所以不可治之故。

天一生水,天一奇數陽也,而生水則為陰矣。


陰陽同宮,是一是二,解人當自分明。


《難經》注「左腎以藏水,右腎以藏命門。」

固為傳寫之訛;

即方書謂:兩腎一般無二樣,中間一點是元陽,亦是隔膜之談。


蓋陰生於陽,陽藏於陰,誠有分之而無可分者。


人自?地一聲以來,有此水即隱此火,而窮通壽夭,皆決之於此。


《入藥鏡》云(崔公希范著):「惟有水鄉一味鉛是也。」

(乾坤交媾罷,破乾為離,破坤為坎。鉛為金丹之母,八石之祖,先天一點乾金,走入坎水中,化而為鉛。由乾陽來,是為真火。)


水足而火之藏於水中者,韜光匿采,而六脈得以平和;水虛而火之見於水中者。


煥彩閃光,而六脈何能安靜?


水之包涵乎火,夫固有一滴之不可虧者。


病而名癆,癆者,牢也,牢固難解之辭也。


或曰取其勞苦、勞役、勞頓之義。


吾則曰:勞字從火,相火一煽,君火隨之而熾,二火爭焰而癆焉。


蓋一勺之水,煎熬殆盡,火無所附麗,飛越於上。


犯營則逼血妄行;

克金則咳嗽不已;

灼津液則飲食變為痰涎;

蝕肌肉則形骸為之骨立。


一身之內。


純是火為之猖獗,脈之所以數也;

精竭神枯,脈之所以細而數也。

夫性命之理,至為微妙。


性藏於心,命藏於腎,命即指此火也。


有水,火可以引之歸元;無水火亦無所歸宿。

龍雷之火,潛於水中,得溫暖則藏。

水冷則火升,咽痛、唇裂、口渴、面赤,投以桂附,溫其窟宅而招之;

火自歸乎原位。


《本草》所以有能此引火歸原之語,世醫不察,概施之無水並邪火之症。


人之死於非命者,無冤可訴。


揆厥由來,禍肇於景岳、《醫貫》、《薛氏醫案》諸書,流毒二百余年。

天心仁愛斯民,亦有悔禍之機,自《慎疾芻言》、《醫學匯參》書出,而吳越之風息。


自如是,我聞喚醒世人書出,而燕趙之風息,惟荊楚何辜,此風猶自盛行,直至焰消灰盡,命亦於此盡失。


其可治乎?


其不可治乎?


惟愿同學君子,遇症之自內出者,稍見脈過其止,即以醇靜甘寒之品養之。

百合、熟地、枇杷葉、梨汁、童便、麥冬、桑皮、地骨皮之類。


經驗加味地黃湯:熟地、淮藥、棗皮、澤瀉、雲苓、生地黃、麥冬、丹皮。


百合固金湯:生地、熟地、百合、麥冬、芍藥、秦歸、貝母、元參、桔梗、甘草,無使至於數也,誠濟世之慈航也。


然則,問此火離乎本位,出沒無端,隱顯莫測,可確指其僑寓於何處乎?


余應之曰:分明香在梅花上,尋到梅花香又無(拈花示眾)。


余著是稿,殊觸當日隱憾也。


年十三應童子試,見賞宗工,曾拔前茅。


旅館風霜,歸患水腫,誤服桂附,幾瀕於危。


忽江西來一老醫,姓聶,名廣達,以乳蒸黃連服之而愈。


究中桂附傷,隨即吐血、咳嗽、潮熱等症作矣。


一室之中,調養五載,博采醫書,折衷一是,惟日服甘寒之品,身體漸次復元,醫亦稍得門徑。


本欲理吾舊業,以紹箕裘,而且夜求治者,接踵攪心,因將手澤庋之高閣。


迨尋五十年前夢,云散天空一道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35: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2:01 編輯

噎膈反胃脈緩論

 

余得一緩字訣,以決病之死生吉凶。


凡遇噎膈反胃,脈未有不緩者,其將何以決之?


余用是三思焉。


因其脈之緩,而知其脾無恙焉,腎無恙焉,心、肝、肺無恙焉。


惟是一眚之累,居於要地,遂積成莫療之。


即其脈以思其症,繩以理而溯其源,經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

《河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即乾元大生,坤元廣生之綱領,故水火之功用亦足以維系乎天象地輿。


至土以五十居中,寄旺於四時。


尤其彰明較著者,惟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乃滋生之始事。


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者,此也。


地四生辛金,天九庚成之,乃集成之終事,所謂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者,此也。


故木氣司權,豐草綠縟而爭茂、佳術蔥龍而可悅。


金氣司權,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物之化,從乎生,物之成,從乎殺。


生殺之機猶權衡之不可輕重也。


人生百年,一大春秋耳。


年當杖鄉杖國,正值秋月之天,由是陽明之庚金,其氣化為燥,由下衝上,沖於闌門、幽門,謂之反胃,朝食暮吐或隔宿方吐;

沖於賁門謂之膈,即食即吐;

沖於吸門謂之噎,食難下咽。


燥之所沖,門遂為之枯槁,葉黃禾熟之候,縱日暄風動,露滋雨潤,而欲轉其青焉,抑已難矣。


經曰:「三陽結(手陽明大腸、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謂之膈。」


不獨指陽明經。


亦思三陽同居下位,豈有一陽結(陽明金燥),而二陽不隨之而結者乎?

(膀胱與小腸津液,隨之而枯。)


所以吐沫、刺痛、羊糞,總由於燥結然耳。


東垣通幽湯(秦歸身、升麻、桃仁、紅花、炙草一錢,生地、熟地五分)其理最為深邃,存其方可矣。


丹溪禁辛燥(丁香、白蔻、砂仁、半夏、陳皮之類),雖其義極為曉暢,存其語可矣。


若喻嘉言、李士材於是症,一則商其補脾補腎,未悟其脈;

一則酌其下氣墜痰,未達其症。


然則,此症無可治乎?


曰:非也。


年未登五十,燥非其時,或為醇酒所傷,或為煎熬所中,以潤燥為主。

牛羊乳、童便、蘆根、韭菜汁、陳酒、茅根之類。


經驗方:酒大黃、桃仁、歸尾,煉蜜為丸,茅根汁湯送下,兼用四子之書,多有得愈者。


悟到秋來金戀木,翻然方見艷陽天。

後天坎離用事,升居乾坤之位,於是八卦各易其位。


震木居離火之位,震為蒼龍,龍從火裡出;

兌金居坎水之位,兌為白虎,虎向水中生。


龍躍虎騰,金木交並,木之欣欣向榮者,不畏金而反愛金,雖歷夏而秋,常在春三、二月之天。


司馬石渭中,端方正直,同硯兩載,來往數十年如一日也。


年近五旬,酷嗜濃味魚腥,胸間隱隱作痛,食入即吐。


人到知心,刻期取效。

心轉疑惑,覺古所傳之方,一無可用,乃會丹溪之意,日服蘆根湯而愈。


游湘未悟,於今三年,是夜援筆成論,頓興我以暮云春樹之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39: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2:16 編輯

體肥脈虛中症論

 

氣為陽,血為陰,陰陽配偶不參差,五臟調和脈斯正。


惟是體格豐隆,一線之微陽,不足以敵碩膚之陰軀。


居恆服溫補性味,殊覺相宜。


寒涼性味,一滴逆口,由是氣虛,是以脈虛耳。


蓋嘗論之,氣,無形者也,血,有形者也。


有形者,全賴無形者為之運用,而後足得以行,手得以握,耳得以聰,目得以明,鼻得以聞其香臭,口得以知其五味。


雖然,尤有進無形者,能運有形,而不知更有無形者,為之主宰,無形者,方得宣布於四肢,充塞於五臟六腑。


無形者何?


真氣是也。

以其所運而言,曰真氣;

以其所居而言,曰穀神。


《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


手足耳目口鼻,皆根竅於元牝。


元竅一閉,耳非不孔竅玲瓏,而不能聽;

目非不黑白分明,而不能視;

鼻非不呼吸出入,而不聞香臭;

口非不咀嚼珍蔬,而不知五味;

手足非不血光紅潤,而不握不行。


今為陰血所壓,無形者餒矣;

無形者餒,則有形者亦餒矣。


古今卒中之症,大半患於體肥之人,職是故耳。


方書所載中症,許多言說,徒事喧嘩。


一言以蔽之曰:「氣脫。」

其卒然而斃者,真氣脫也;

其斃復蘇者,真氣猶存。


凡氣一時不足以勝形體之任,其手足不用不仁者,元竅閉也元竅閉,調治得宜。

脈虛、脈芤脈遲經驗方:黃?、人參、焦朮、附片、秦歸、撫芎、苡米、薑棗引。


脈洪、脈數、脈細經驗方:熟地、人參、枸杞、秦歸、苡米、丹皮、麥冬、五味。


如初中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筋急拘攣,口角 斜,語言蹇澀,脈弦而數,則以風論,小續命湯:防風一錢二分、桂枝、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八分、附片,輕者亦有全愈,重者或苟延歲月。


調治失宜,真氣亦不能久留,知幾之士見其體肥脈虛,時常培養元陽。

經驗方:附片、乾薑、人參、黃 、焦朮、肉桂、秦歸、炙草、薑棗引。


鹿茸桂附丸:附片、肉桂、鹿茸、熟地、淮藥、丹皮、棗皮、澤瀉、茯苓,庶有裨焉。


有形四大皆假合。

潛確《內書》,四大,地、水、火、風也。


地無堅性,水性不住,風性無礙,火假緣生。


《釋典》:骨肉為地,涕唾津液為水,氣為火,骨節轉運為風。


達者謂之幻身。

古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無形中有主人翁.

《性命圭旨》:主人翁,姓金,號元晶,自虛無中來,居杳冥之鄉。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三曰風 ,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也。」

夫曰風痹,真風也。


所謂偏枯、風痱、風 者,以其舌強口喑,卒倒無知,形似乎風,因以風名。


詳究其義,實與風毫不相涉。


就其症而言之,手撒,脾氣絕矣;

口開,心氣絕矣;

鼻鼾,肺氣絕矣;

目閉,肝氣絕矣;

遺溺,腎氣絕矣。


汗出如珠,發直如麻,面赤如妝,真陽鼓散於外矣。


抉其精而窮其奧,總歸宿於腎元。


蓋腎為性命之根,如止見一二經,尚未傷及於腎,急相其腎之水虧、火虧,培之補之,而受傷之臟,自復其初。


朱丹溪以為痰則生火,火則生風,固屬捕風捉影;

李東垣以為本氣自病,將風字塗抹,其於是症,亦似有得,究未窺其底蘊;

河間以為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而著地黃引子.

熟地、棗皮、巴戟、附片、肉桂、蓯蓉、茯苓、麥冬、五味、石斛、菖蒲、遠志,可謂抉出疾源矣。


顧腎水火同宮,有痰涎上涌,水不足者;

有面赤煩渴,火不足者。


地黃引子僅足補其火,趙養葵又補明水不足者,用地黃湯滋其水。


庶岐伯不言之蘊,得以闡明於世。


治是症者,慎勿存一風字於胸中,斯得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43: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2:44 編輯

喘急脈論

 

《脈經》曰:「上氣喘急候何經,手足溫暖脈滑生。若得沉澀肢逆冷,必然歸死命須傾。」


試申論之,人之所賴以生者,元氣、宗氣,而其所以生者,則真氣也。


統一身而言,則為元氣。


元氣充足,呼吸自循常度,如涉虛怯,陰陽之氣亂矣。


經曰:「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息。」


體猶溫暖,脈多虛滑,人參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

獨參湯,經驗方:黃 一兩,秦歸三錢,薑棗引,喘息自止。


據中焦而言,則為宗氣,宗氣轉運升降,自無窒礙,如沾痰滯,陽明之氣鬱矣。


經曰:「邪客於陽陰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


體雖溫暖,脈則弦滑,法夏和胃而燥痰。

四七湯:人參、肉桂、法夏、炙草、薑棗引,喘急隨除。


至於先天一點真元之氣,是為真氣,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統至實。


鼓蕩於太虛者,雷也;

而其所以默運乎鼓蕩者,非雷也,真氣也。


吹噓乎萬物者,風也;

而其所以驅使乎吹噓者,非風也。

真氣也。


外護於表,內行於裡,周流一身者,氣也;

而所為主宰以周流者,非氣也。

真氣也。


釋氏調氣以悟空,調此氣也;

老氏煉氣以歸真,煉此氣也;

儒者養氣以為聖為賢,養此氣也。


釋氏謂之真如。

錢起贈懷素詩:「醉裡得真如。」

劉禹錫詩:「心會真如不讀經。」

老氏謂之綿綿。

《道德經》:「綿綿若存。」

儒者謂之浩然。


其為氣也,天地得之,萬古不老;

生人守之,壽算常存。


人而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真氣散矣。


真氣散,一身之元氣、宗氣,以致營氣、衛氣、中氣、胃氣,一齊奔上,為喘為急,肢之所以逆冷,脈之所以沉澀也,而命有不傾焉者乎?


彼水腫之喘,以水腫論;

風寒之喘,以風寒論;

哮症之喘,以哮症論。


熱病之喘,以熱病論。


經中言喘,層見迭出,各有其本,單言喘者,止有數條。


撇開各症方言喘,尋到源頭始見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44: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2:46 編輯

氣鼓脈弦數論

 

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庵,獨於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庵始。


余考其症,是氣也,當列於氣門。


氣以類而方明;

病雖難而易治。


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

氣分氣與?,土分有無形。

脾屬土,有形者也,有形之土運氣。

脾藏意,意亦屬土,無形者也。


無形之土運。


有形之土,以藥補之;

無形之土,以心養之。

二者得兼,而土斯健矣。


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滯中州,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鬱而為熱,氣鼓成焉。


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是也。


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腹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


稍進糧,飽悶難受。


脾愈虛,肝益肆其侮;

氣愈積,熱益張其威。


脈之弦且數,其所由來者,有明征矣。


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


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

經驗方:人參、黃連、焦朮、麥冬、青皮、肉桂、炙草。


藥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咸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


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於腹也;

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

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

曰熱脹,由熱而脹也;

曰氣脹,由氣而脹也。


統名之曰氣鼓也。

彼水脹、寒脹,列於濕門,宜也;

原與此症毫不相涉。


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

厚朴一兩,枳實、黃連、黃芩、法夏五錢,陳皮、知母、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二錢,人參、白朮、甘草、豬苓一錢,蒸餅為丸,亦尚未晰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49: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2:52 編輯

血症有不必診脈、有必須診脈論

 

失血之症有四:從齒失者,曰齒衄;

從鼻失者,曰鼻衄;

從咽失者,曰嘔血;

從喉失者,曰咳血、曰咯血、曰吐血、曰唾血。


失血則一,而輕重攸分。


最輕者齒衄,足陽明胃脈循鼻入上齒,手陽明脈上頸貫頰入下齒,二經熱盛,其循經之血從齒溢出。


血路一通,即無熱,亦時常而來,於體無傷,不必以藥治者也。


稍輕者鼻衄。


凡經之上於頭者皆下通於鼻,少陽之脈上抵頭角,太陽之脈上額交顛,陽明之脈上至額顱。


其血之循於經者,隨氣周流,走而不守,三經為熱所逼,血即從鼻而漏。


以童便引熱下行,茅根清胃降火,其血立止。


至於漏血過多而無休者,則不責之血熱,而責之氣虛。


有形血,一時所不能滋;

幾希之氣,速當挽回,急用參補氣以督血。

經驗方:黃 一兩、秦歸三錢,薑棗引,補氣以攝血,補氣以生血。


雖氣息奄奄,亦可回生。


彼傷寒鼻衄,名曰紅汗,熱隨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發汗;

瘟疫鼻衄,名曰外潰,毒從血減,不必止血,亦不必再議下。


經絡分明,見其症,即可以用其藥也。


稍重者嘔血,即在胃腑矣。


貯積日久,鬱而上嘔,多則盈盆盈碗,聚則成塊成堆。


或一月一嘔,或間月一嘔,或周年一嘔。


未嘔之先,鬱悶難安;

已嘔之後,神清氣爽,但得血路通利,有嘔至耄耋而無傷者。


以恐血阻吸門。

急備方:用紙捻刺鼻中,得嚏則通,登時至斃,方書積案,從未有發明其義者。


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血易為之聚,人而飲食煎熬,停留瘀血,結成窠臼,久則相生相養,習以為常,如蟻之有穴,魚之有淵,生生不已。


補之,愈足以滋其黨;

涼之,徒足以塞其路。


輾轉圖維,惟三七、鬱金,以破負固之城;

淮膝、大黃,以開下行之路。

懸擬方:三七、鬱金、牛膝、大黃、歸尾、桃仁、枳實、煉蜜為丸。


掃除而蕩滌之,庶有瘳焉。


常見山居之民,采草藥以治血,遇是症得愈者居多,草藥之性,無非破血之品,有明征矣。


最重者吐血、咳血、咯血、唾血。致病之舋,原不一端;

發病之源,總歸五臟。


臟者,藏也。

所以藏其血以養神、養魂、養魄、養意、養精與志也。


心不主血,則神為之消散,脾不統血,則意為之惝恍,肝肺不歸血,則魂魄為之飄蕩,腎不貯血,則精志為之梏亡。


一滴之血,性命隨之,全憑脈息以決吉凶。


脈而虛弱,火猶未發,歸脾湯。

人參、白朮、茯苓、棗仁、龍眼肉、黃?、秦歸、遠志、木香、炙草、薑棗引、養營湯。

人參、白朮、黃?、炙草、陳皮、肉桂、秦歸、熟地、五味、茯苓、遠志、酒芍、薑棗引,俱能奏效;

脈而洪數則內火熾矣,火愈熾而血愈亡,血愈亡而陰愈虛,故曰陽邪之甚,害必歸陰。


當此之時,寒涼適足以伐五臟之生氣,溫補又足以傷兩腎之真陰,惟以寒滋其陰而養其陽,(同癆傷論),血或歸其位耳。


又有一種,五臟為內寒所侵,血不安位而妄行者,脈虛而遲,非附子、乾薑,不足以祛其寒而溫其經。

經驗方:附片、乾薑、黃、白朮、秦歸、炙草、建元、南棗引,此百中僅見一二者。


至於外寒犯乎五臟,擾血逆上者。


脈浮而緊,惟麻黃人參芍藥湯。

桂枝五分,麻黃、黃、甘草、白芍一錢,人參、麥冬三錢,五味五粒,當歸五分,可以攻其寒而安其血。


此亦血症之常事,甚無足怪。


所以五臟之血,必診脈而後能決也。


綜而計之,譬之軍伍,齒衄、鼻衄,巡哨之士卒也;

嘔血,護衛之士卒也;

咳、吐、咯、唾之血,則守營之士卒也。


巡哨之士卒可失,即護衛之士卒可失,而守營之士卒,斷不可失者也。


經四十載之推求,而血症了解,閱千百人之性命,而血路敢詳。


(司馬劉芹藻,忽患失血,氣喘,脈虛而遲,重用附子、乾薑,黃,立愈。由是留心醫學,講解《靈》、《素》、《難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53:4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2:56 編輯

咳嗽脈論

 

癆症咳嗽,以癆為本,不在咳嗽論。


其余咳嗽,但得病源縷晰,無脈不可以治。


欲達病源,先分內外。


外感咳嗽,專責之於肺。


風寒之來,先入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

風寒鬱於肺則咳嗽,肺竅得通,則咳嗽止焉,故古有外感咳嗽則輕之語。


其脈浮而大,散之以蔥白,通之以紫蘇。

參蘇飲:人參 紫蘇 葛根 前胡 法夏茯苓 陳皮 甘草 枳殼 桔梗 木香 蔥白。


至於內傷,經曰:「五臟皆令人咳,不獨肺然也。」


而要不離乎肺,其本經咳嗽也,金生在已,形寒金冷,傷其生氣,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其脈短而遲,補之以波蔻,溫之以砂仁。

經驗方:人參、焦朮、雲苓、法夏、陳皮、波蔻、砂仁、炙草、薑棗引;

其心臟咳嗽也。

火甚克金,喉中隱隱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其脈浮而洪,涼之以黃芩,瀉之以山梔。

經驗方:生地、赤茯苓、山梔、生甘草、黃芩、桔梗、麥冬、燈芯引,其脾臟咳嗽也。

土不生金,陰陰痛引肩背,甚則不可動,其脈濡而弱,培之以黃,燥之以白朮。

經驗方:人參、秦歸、黃?、焦朮、法夏、陳皮、雲苓、炙草、大薑棗引;

其肝臟咳嗽也。

木燥火發,金被火傷,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其脈沉而弦,制之以鱉甲,和之以柴胡。

熟地、鱉甲、秦歸、柴胡、酒芍、炙草;

其腎臟咳嗽也。

火動水虧,金少水涵,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其脈沉而細,滋之以熟地,堅之以黃柏。

知柏地黃湯:熟地、淮藥、棗皮、知母、丹皮、澤瀉、茯苓、黃柏。


久咳不已,移於五腑,病則纏綿難愈,治法仍歸五臟。


彼無痰乾咳,火鬱於肺,一言盡之,升提肺氣。

甘桔湯:桔梗、甘草,生其津液。

八仙長壽丹:熟地、淮藥、棗皮、麥冬、澤瀉、茯苓、丹皮、五味子,斯得之矣。

據經分症,即症分脈,憑脈用藥,夫固有歷歷不爽者。

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經之所言者,主氣也;

四之氣土,正在秋初當權。


喻嘉言以為濕字疑燥字之誤,只知歲氣之燥,而不知主氣之濕。


經曰「脾苦濕」,未聞心、肺、肝、腎苦濕。


河間《咳嗽》之篇,以為濕在脾可也;

而必分其濕在心、在肺、在肝、在腎何也?


丹溪論咳嗽,有風、有寒、有痰、有火、有癆、有虛、有郁、有肺脹,庶乎近之。


降至景岳,所論外感咳嗽,大半內傷之方居多,所談內傷咳嗽,止知陰虛一語,雖所重者腎元,四臟亦在內傷之列,何以曾不之及?


內傷外感四字,尚未解透耶。

自內而出者,喜、怒、憂、思、悲、恐、驚及房勞、飲食所傷為內傷;

自外而入者,風、寒、暑、濕、燥、火及瘟疫、痢病所感為外感。


夫無痰不作咳,無嗽不有痰,一言咳嗽而痰在其中,《內經》所以有飲無痰,飲留腸胃,不咳不嗽者。


自漢儒添一痰字,方書遂將咳嗽與痰,別為兩門。


究竟扯東拽西,兩無分別,書之所以日益支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56: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02 編輯

泄症脈論

 

《難經》訓泄有五:胃泄,飲食不化;

脾泄,腹脹嘔吐,所謂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可該脾泄論;

所謂小腸泄者,便血腹痛;

大瘕泄者,數至圊而不便,宜以痢門論。


則泄止可言脾胃二經。


診其脈數,而邪之自外來者,屬胃,其氣化而為熱,輕則黃連濃腸,佐以利水和胃之品。

經驗方:焦朮、雲苓、桂枝、黃連、澤泄、豬苓、車前、苡米。


至於完穀不化,則泄之甚者也,須芒硝、大黃。

經驗方:芒硝、大黃、銀花、炙草、薑棗引,滌其邪而泄自止;

診其脈遲,而虛之由內生者,屬脾,其氣積而為寒,輕則焦術和中,佐以燥濕補脾之味。

經驗方:黃?、白朮、雲苓、蓮肉、法夏、訶子、陳皮、苡米、薑棗引。


至於脹滿嘔逆,則泄之劇者也,必附片、乾薑。

經驗方:黃?、附片、乾薑、焦朮、肉桂、蓮肉、炙甘草、生薑大棗引,嘗與道人分別是症,知其隨手輒驗者,有由來矣。

溫其寒而泄乃除。

夫泄,顯而小者也。

以其泄天妙趣而言,則為水先。

混沌之初,沖漠無朕,先天一團氤氳之氣,降而為水,猶未見其昭著,漸至昭著而生火;

猶未有其形質,漸有形質而生木;

猶未至於堅實,漸至堅實而生金,土則隨行而生。

郭璞《葬經》:泄天妙趣水居先。

《河圖》之數,天一生水;

以其承天時行而言,則土為重。

坤承天之施,奉以行之,時未至。

不敢先時以立始:時既至,不敢後時以墮功。

坤道之所以順也。

然載萬物者坤,含萬物者坤,非有坤以承天,則天亦將虛於所施。


故曰濃德至靜,無成有終,可知配天之功用者惟坤土獨也。


正許氏《說文》,重字從土,是以土為重之義。

脾為己土,胃為戊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互相為用,所以十二官中,各司一職,獨脾胃統司倉廩之官。


以其物之資始而論,惟恃動氣。

戰乎乾,戰即鼓蕩之意,謂資始也。

楊子云:「太初者,氣之始;太素者,質之始。稟乾之始,出而為動。」

以其物之資生而論,全仗穀氣。

致役於坤,役即孳字之意,謂資生也。

《淮南子》云:「毛蟲則橫生, 蟲則縱生。」

萃坤之生養而歸穀。


脾主消穀,胃主納穀,一表一裡,一剛一柔,還相為質。

所以五行寶內,但養一臟,惟脾胃實養性命之寶。


至哉坤元,厥惟脾胃。


擬七斗以摩霄。

上頂心,心有七竅。

高懸西北;

斷六鰲以立極(下臨六腑),美盡東南。


富媼(《漢書》後上富媼)敷文,宅中葉裳元之吉;

媒婆(方書脾為媒婆)踐約,婚媾迨冰至之辰。


卜操柄之有歸。

《說卦傳》:「坤為柄」,應差豎亥。

《史記‧天宮書》:「豎亥步經大章行緯」;

占括囊之無咎,穩塞夷庚。

《左傳》:「以塞夷庚。」

謂要道也。


象推吝嗇,義取含章,後得無患乎。

先迷方外必根據直內。


以故胃與脾合,馬之所以稱牝也;

脾與胃分,龍之所以戰野也。


調理得宜,百體從茲而安;

調理失宜,百病從茲而起。

夫泄,顯而小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8:58: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07 編輯

水腫脈浮大沉細論

 

《脈經》曰「水腫之脈,浮大易愈,沉細難痊。」

余謂醫不細揣脈與症,斯已難矣。


果脈清症確,浮大固可十全,沉細未必難痊。


余少時曾患水腫而回生者,欲知水腫幽明路,說法何妨我現身。


人生飲入於胃,氣化之妙,全憑脾、肺、腎三經。


脾專運用之職,肺擅通調之官,腎司熏蒸之用,而後云興雨施,滲入膀胱。


三經失權,其氣不化,蓄諸中州,橫流四肢,泛溢皮膚,一身之中,無非水為之灌注矣。


以其脈之沉細者言之,脈而沉細,病愈深而侵入臟矣。


即脈之沉細分症之陰陽,其為陰水腫也。

形寒傷肺,濕寒侵脾,虛寒埋腎,大便溏瀉,小便清利,脈則沉細而遲,補土以溫金,實脾湯。

焦朮、茯苓、炙草、厚朴、肉桂、草蔻、木瓜、木香、附片、乾薑、大棗引,實開斯世之福;

壯水兼補火,腎氣湯。

熟地、茯苓、山藥、丹皮、棗皮、淮膝、車前子、附子、肉桂、澤瀉,能挽造化之窮。


其為陽水腫也。

火盛克金,熱鬱侮土,燥過枯水,大便堅硬,小便黃赤,脈則沉細而數,石膏友麥冬。

經驗方:石膏、麥冬、粳米、炙草、大棗、生薑,本草中足稱治水之橇。

《史記‧夏紀》,禹治水,泥行乘橇,山行乘?。

橇,履器之有齒者,今之木屐仿之;

黃連伴黃柏。

經驗方:黃連、苡米、黃柏、車前、肉桂三分,知母、炙草,醫方內大是分水之犀。

《抱朴子》:犀角一尺以上者,刻為魚形,銜以入水,水即分開。


余嘗閱是症,陰陽俱厥,有令人不可測度。


陽水之厥,更有十倍於陰水者。


陰水誤以陽治,先或聲啞而死;

陽水誤以陰治,定是吐血而亡。


至於脈之浮大,邪猶在表,病之最淺者也。


水蓄膀胱,五皮飲。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可潔清淨之府;

水行肌表,越婢湯。

石膏八錢,麻黃六錢,大棗一、二枚,炙草三錢,生薑三錢,足開鬼門之關。


其朝寬暮急,暮寬朝急者,水隨氣之升降也。

何必曰陰虛陽虧;

上氣喘促,夜臥難安者,水淫肺之葉孔也。

何必曰子胎母宮。


曰風水,曰石水,曰皮水,多其水名;

曰濕腫,曰血腫,曰風腫,總是水腫。


揣摩脈症,辨別臟腑,沉細浮大,有何難易之分?


酌理準情,無非從前所有之語;

披肝瀝膽,盡是劫後余生之言。


其於是症,煞吃苦辛矣。


愁成白發三千丈,歷盡洪濤十八灘。


人但知浮大為陽,沉細為陰,而不知沉細中有遲數,即有陰陽。


治之之法,相去甚懸。


世之患是症者,多為藥餌所誤,惜不早得是而讀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01: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13 編輯

偏正頭痛不問脈論

 

醫有不知其病而不能治者;

亦有明知其病而不能治者,有莫解其病而莫能療者,亦有了解其病而仍莫能療者。


與哮癇相頡頏而深藏之固,更甚於哮癇者,正頭風一症。


或數日一發,或數月一發,其發也。

突如其來,不因邪觸;

其止也;

然而止,非藉藥醫。


揣其痛之根,不越風毒之客於髓海焉。


六經皆有頭痛,三陽之經上於頭,隨其經而醫之,藥到而痛自除。


痛居經絡不到之處,羌活、防風,無所施其勇;

升麻、乾葛,無所竭其力;

柴胡、黃芩不能消其事而逐其邪。


三陰亦令人頭痛,或痰壅於胸膈(太陰);

或氣逆於腦頂(少陰);

或冷逼乎督脈(厥陰)。


而痛不關於痰氣與風,南星、半夏,燥其痰;

麻黃、附片,溫其經;

吳萸、乾薑去其寒。


燥者自燥,溫者自溫,去者自去,而痛者自痛也。


本草臚陳,空對神農而數典;

萬書案積,莫向仲景而問建。


抑又聞之劍閣之危險,四面拒敵,而偏以縋入之(鄧艾破蜀至陰平,山勢險絕,軍士不得過,以縋入之);

逼陽之深,固萬夫莫當,而偏以老克之。

《左傳》逼陽城小而固,晉荀偃、?伐逼陽,入於逼陽請於荀?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


荀?曰:「牽帥老夫,以至於此,七日不克,必爾乎,取之五月庚寅。」


荀偃、?帥卒攻逼陽,親受矢石,甲午滅之。


閱方書鼻淵,稱為腦漏,腦可漏之出,亦可注之入,以口服藥而經不通者,以鼻注藥而竅自通。


在揀其解毒去風性味之平正者,淡淡注之。

白菊、陳茶煎湯冷注。

一方,皂角、細辛,研細末,吹鼻得嚏則解,而痛自漸漸減炙。


以鼻代口,休防郢人之堊。

《莊子》郢人鼻端有堊,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堊去而鼻不傷,郢人立不改容;

追風拔毒,何假華佗之刀。

華佗字元化,漢末沛國譙人。


通五經,精方脈,能刳骨療疾,為外科之祖。


有《青囊》書,惜乎無存。


然此法肇自前人萊菔汁注鼻之方,特取而變化之者。


至於偏頭風痛,丹溪以為左屬風、屬火,多血虛;

右屬熱、屬痰,多氣虛,用之未必大驗。


究其根,亦是風毒傍於腦海之旁,病之去路,多從目出而解。


同邑石光南所傳淡婆婆一方。

淡婆婆根為君,天麻、京子為臣,川芎、白芷為佐,菊花、當歸、木賊為使,黑豆百粒為引,初起者用之屢效,殊不可解,錄之以備急用。


一種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其受邪與正頭風無異,而其來也速,其死也速,更有甚於偏正頭風者,古無救方,質諸海內名公,不知家亦藏有秘方否?


石光南家累千金,廣為結納,高人異士,過其地者,輒館於書齋,所得多醫書未傳之秘方。


淡婆婆,又名淡親家母,未考其性,但嘗其味,亦屬平淡,草藥肆購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03: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17 編輯

心氣痛脈論

 

古傳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責其實,纖毫難溷(混)。


一曰蟲,凡痛脈多伏,今反洪數者,蟲也。


厥名曰蛔,長寸許,首尾通紅,踞於心窩子,吮血吸精,傷心之患,莫慘於是。


以雄黃、檳榔、白礬為丸,殺之而痛自除。


二曰疰,疰者,自上注下也;

令人沉沉默默,心中隱隱作病,甚有疰至滅門戶而莫名其病者。


脈則乍短乍長,乍澀乍細,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惟蘇合丸。

麝香、沉香、丁香、檀香、香附、蓽茇、白朮、訶子、朱砂、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薰陸香、龍腦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為末,用無灰酒熬膏,上為末,用安息香膏加煉蜜為丸,每兩十九,蠟包裹,溫水化服。

阿魏膏:楂肉、膽星、法夏、麥芽、神麯、黃連、連翹、阿魏、蔞仁、貝母、風化硝、枯鹼、蘿卜子、胡黃連,上為末,薑湯浸,蒸餅為丸。


相其本體之強弱寒熱,體強而熱,阿魏丸;

體弱而寒,蘇合丸,庶可以治。


三曰風,風得火而益熾,火得風而愈威。


風而入於心,則痛之猝者也。


其脈浮緊而數,以白菊、白礬為君,侯氏黑風散。

白菊五錢,白礬錢半,防風、白朮、桔梗八分,人參、茯苓、秦歸、川芎、乾薑、細辛、牡蠣三分,共為末,溫酒調,可采也。


四曰悸,有觸而驚曰驚,無觸而驚曰悸,悸而至於痛,則悸之甚者也。


其脈虛而滑,加乳香、沒藥為使,李氏養心湯。

黃?、茯苓、秦歸、川芎、法夏、甘草、柏子仁、棗仁、遠志、五味、人參、肉桂、乳香、沒藥、薑棗引,盍用之。


五曰食,食入於胃,停滯未化,攻衝作痛,其脈短而澀,平胃散。

蒼朮、厚朴、陳皮、炙草,洵為對症之方。


六曰飲,飲入於胃,攻注無常,激射作痛,其脈濡而遲,五苓散。

豬苓、茯苓、焦朮、澤瀉、肉桂,實為導水之劑。


七曰冷,寒氣犯於絳宮,脈則或遲或結,吳萸、川椒、砂仁、木香,止痛,書,何難共證。

經驗方:木香、砂仁、肉桂,等分為末,每服五分。


八曰熱,火氣鬱於胸膈,脈則或數或促,生地、梔子、黃連、苦楝,除痛藥,確有明文。

經驗方:黑梔仁一兩,乾薑一錢五分,炙草一錢五分。


九曰去來痛,經脈周流,有礙則痛,過其所礙而旋止,巡至所礙而復發。


氣充血足,何礙之有,不必診脈,補之可也。

經驗方:黃?、焦朮、肉桂、秦歸、法夏、陳皮、茯苓、炙草、薑棗引。


顧同是心氣痛也;

以蟲之傷人最酷者,居首;

以疰之傷人最隱者,居二;

以風之傷人最速者,居三;

以悸之介在可以傷,可以無傷者,居四;

以飲、食之不輕傷人者,居五六;

以寒、熱之恆有者,居七八;

以去來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


想古人位置之宜,亦大費躊躇矣。


然名則列之有九,而義實本之於經。


曰蟲痛者,經言蛔?心腹痛也;

曰疰痛者,如飛尸、遁尸之類也;

曰風痛者,經言肝心痛也;

曰悸痛者,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也;

曰食痛、飲痛者,足太陰之脈,其支上膈注心中也;

曰冷痛者,寒氣客於背俞,注於心也;

曰熱痛者,寒氣客於經脈,與熱相薄也;

曰去來痛者,經言氣不宣通也。


要皆非真心痛也;

若真心痛,手足冷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朝亡,彼醫家所傳之方,大半言止冷痛;

本草所注之性,間有止熱痛之語。


夫冷熱之痛,病之最淺而最易辨者,諸書尚且聚訟,何況痛之至隱而至僻者乎。

領會《靈》、《素》微詞,才是醫家學問;

變化本草訓語,方知用藥權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53: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22 編輯

腰痛脈論

 

《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移不能,腎將憊矣。」


《經脈篇》曰:「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實則閉癃,虛則腰痛。」

《刺腰痛篇》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

《刺瘧論》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


細考《內景傳圖》,腰為腎經所居之地,膀胱經所過之區,腰痛止此二經。


彼足厥陰、足陽明、足少陽經,本不行腰,而言腰痛者,牽引而痛也。


方書所辨,未嘗分別其經;

世醫所治,止及腎虛一語。


夫腎與膀胱,一表一裡,邪之自外來者,盡屬太陽之腑;

痛之自內生者,總歸少陰一經。


診其脈之沉細者,而知其痛在少陰焉。


時痛時止者,房勞耗其精也。

熟地、淮藥、棗皮、澤瀉、粉丹、茯苓、杜仲、牛膝。

枕衾燦爛,心迷解語之花。

唐《天寶遺事》,大液池千葉蓮盛開,帝與妃子共賞,謂左右曰:「爭似此解語花。」

云雨蒼茫,神醉游仙之夢。

《高唐賦》:「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外家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時痛時熱者,濃味熬其水也。

熟地、淮藥、棗皮、茯苓、澤瀉、丹皮、黃柏、知母,山筍湖蒲,總無下箸之處。

《晉書》何曾日食萬錢,對案尚無下箸處;

膾鯉?鱉,翻為適口之資。


痛著不移者,閃挫竭其力也。

經驗方:熟地、丹皮、秦歸、杜仲、續斷、淮膝、桃仁。

重舉千鈞,自詡扛鼎之力。

《漢書》項羽力能打鼎;

奇經百驗,空傳刮骨之文(見華佗注)。


填骨髓而補真陰,為少陰之主藥,厥惟地黃,調和補瀉,燮理陰陽,實為護國之臣。


診其脈之浮緊者,而知其痛在太陽焉。


刺痛背肉者,風淫於腎俞穴也。

經驗方:麻黃、獨活、細辛、防風、秦歸、酒芍、生地。


傴僂而行,偏銘考父之鼎。

《左傳》正考父之鼎名曰:「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

在望,也承丈人之蜩。

《莊子》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者,承蜩猶掇之也,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丈人之謂乎。」

注:?,曲背;承蜩,以竽黏蜩。


郁痛畏冷者,寒客於氣海俞也。

經驗方:麻黃、附子、細辛、秦歸、炙草。


閑坐淒涼,濫廁楚宮之女。

楚王愛細腰,宮女多有不食以求瘦其腰者;

幽居?冷,空披齊國之紈。

梁簡文帝啟魯縞齊紈,藉新香而受彩。

梁元帝謝?錦,啟鮮潔齊紈,聲高趙轂。


病重難移者,濕著於藏精所也。

經驗方:麻黃、蒼朮、杜仲、淮膝、焦朮、秦歸、茯苓、苡米、炙草。


舉止維艱,已作支離之態。


《莊子》支離疏者,頤隱於齊(臍),肩高於項,會撮指天,五管(官)在上,兩脾在脅。

注:支離,駝子;

疏,人名,會撮,發髻;

屈伸莫遂,且無輾轉之嫌。


調血脈而通關竅,為太陽之主藥,實為麻黃,驅逐客邪,通行經絡,允推先鋒之將。


少陰不輕痛,太陽之痛居多,所以《內經》麻黃之症特詳。


今人所治,動曰地黃症,盍取《內經》而細玩之也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55: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25 編輯

香港腳痛脈論

 

諸痛忌補,香港腳痛尤甚。


名曰壅疾,壅者,濕氣堵截經絡之謂,顧其名可以思其義。


有為寒濕壅者,人跡板橋(溫庭筠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身歷冰霜之慘;江深草閣。

杜甫詩:「五月江深草閣寒。」

泥多滑?之侵。


冷淒之氣,下注為濕,浸淫筋骨,晝夜憎寒作痛,其脈濡而遲。


非蒼朮、加皮,不足以燥勞筋之濕;

非乾薑、附子,不足以祛切骨之寒。

經驗方:蒼朮、加皮、羌活、防風、防己、附片、乾薑、秦歸、苡米、木瓜、炙草、大棗。


有為濕熱壅者,餐瓜嗜果,惟貪口腹之甘,旨酒嘉肴,罔顧肺腸之腐。


薰蒸之氣,下流為濕,煎熬陰血,臨夜發熱而痛,其脈濡而數。


惟淮通、蘇梗,庶可以疏閉塞之經;

惟黃柏、麥冬、庶可以清蘊隆之熱。

經驗方:淮通、蘇梗、黃柏、麥冬、生赤皮、秦歸、羌活、防風、苡米、木瓜、炙草。


有為風濕壅者,濕鬱為熱,熱則生風。


其痛也,走注無常,輒肆其毒,中於踝,腫則載塗若跣。

《書‧說命》: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中於脛,伸則?痛如刀;

中於膝,形則蓋大如鶴。


其脈濡浮而數。


必也大黃芒硝退其火,而風斯息;

防風、羌活散其風,而濕乃除。

經驗方:大黃、芒硝、羌活、防風、秦歸、生地、牛膝、淮通、炙草、薑棗引。


斯三者,本非廢疾,而多致成廢疾者,補誤之也。


跛倚以為容(《禮記》有司跛倚以臨祭),許多書齋秀士;

蹣跚不自便。

《史記》:「子苦蹣跚。」

言足欲進而趑趄也,偏及繡閣名姝。


究其受害之由,無非流俗所尚溫補醫者之所為也。


外有一種蜷縮枯細,不腫而痛,名曰干香港腳痛,有潤血清燥之方。


又有一種足跟作痛,?腫而紅,名曰陰虛腳痛,有補腎養營之劑。


驗其症,或腫或痛;

審其脈,為澀為細,可考而知,與濕有大不相侔者。


治是症者,勿藉口斯二症而任意補之也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19:57: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27 編輯

消渴從脈分症論

 

經曰:「二陽結(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謂之消。」

同一結也,而氣分、血分判焉。

病在氣分則渴,病在血分則不渴。消渴以渴為主而判氣血,血分亦有渴者。


氣分結者,病發於陽;血分結者,病發於陰。


二症相反,如同冰炭。


其發於陽也,陽明被火煎熬,時引冷水自救,脈浮洪而數;

其發於陰也;陽明無水涵濡,時引熱水自救,脈沉弱而遲。


發於陽者,石膏、黃連,可以折狂妄之火。

石膏、知母、炙草、黃連、粳米,人所共知;

發於陰者,其理最為微妙,非三折其肱,殊難領會。


人之灌溉一身,全賴兩腎中之水火。

津液發源於華池,涌於廉泉,為甘露、為瓊漿,以養百骸。

華池,兩腎中先天之祖竅,水火朕兆處。

廉泉,舌下二穴名,猶之甑乘於釜,釜中水足,釜底火盛,而甑自水氣交流,倘水涸火熄,而甑反乾枯縫裂,血分之渴,作如是觀。


當此舌黑腸枯之時,非重用熟地,不足以滋其水;

非重用附桂,不足以益其火。

八味湯:肉桂、附子、熟地、山藥、棗皮、澤瀉、丹皮、雲苓,火熾水騰,而渴自止。


余嘗治是症,發於陽者,十居二三,發於陰者,十居七八,用桂附多至數斤而愈者。


彼本草所注,無非治氣分之品,而治血分之藥性,不注於本草,方實始於仲景,至喻嘉言而昌明其說。


上消如是,中下消可類推矣。

胃熱多食善飢為中消,腎熱渴而小便有膏為下消。

治法仍分氣血。

下消小便甜者難治,水生於甘而死於咸,小便本咸而反甘,是脾氣下陷腎中,土克水而生氣泄也。


昔漢武帝患是症,仲景進桂附八味湯,服之而愈,因賜相如服之不效。


或曰:相如之渴,發於氣分。


或曰:相如為房勞所傷,非草木之精華所能療。


武帝不賜方而賜以金莖露一杯。

李商隱詩:「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庶幾愈焉,未可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1:34: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11-5 23:31 編輯

嘔吐脈論

 

嘔吐之症,一曰寒,一曰熱,一曰虛。


寒則脈遲,熱則脈數,虛則脈虛,即其脈可以分其症。


最易治者,寒,陽明為消磨五穀之所,喜溫而惡寒,一自寒犯於內,兩相齟齬,食入即吐,不食亦嘔。


彼法夏、丁香、白蔻、砂仁,本草所注一派止嘔定吐之品,非不神效,不如一碗生薑湯,而其效更速者,經所謂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是也。


最誤治者,熱。

寒涼燥烈之性,功過參半焉者也。

丹溪滋腎水而清濕熱,原補前賢所未備,乃效顰者,肆行寒涼,人之死於寒涼者,非丹溪之罪,實不善讀書者之罪。

有明諸儒救寒涼之弊,多為過激之言,二百年中,寒涼之風,一變為燥烈之火,人之死乾燥烈者,什倍於寒涼。

遇是症,彼曰宜熱,此曰宜熱,且曰某書某書,鑿鑿有憑,又安知症屬熱乎哉?


寒之不已,鬱而為熱,醫不知其熱,仍以辛熱治其寒,愈嘔愈熱,愈熱愈吐,彼麥冬、蘆根,止嘔定吐,書有明文,尚不知用,何況石膏之大涼大寒乎。

經驗方:石膏、麥冬、粳米、炙草。


不知石膏為止嘔定吐之上品,本草未注其性,《內經》實有其文。


經曰:「諸逆上衝,皆屬於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


最好治者,虛,不專責之胃,而兼責之脾,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

虛難轉輸,逆而嘔吐,調理脾胃,乃醫家之長策,理中湯。

人參、焦朮、乾薑、附子、炙草、大棗。

六君子湯:人參、焦朮、法半夏、茯苓、陳皮、炙草,皆能奏效。


經曰:足太陰之脈,挾咽連舌本,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是也。


夫嘔吐,病之最淺者也;

噎膈,病之至深者也;

極為易辨。


嘔吐,其來也猝;

噎膈,其來也緩。


嘔吐,得食則吐,不食亦有欲嘔之狀;

噎膈,食入方吐,不食不嘔。


嘔吐,或寒或熱或虛,外見寒熱與虛之形;

噎膈,不食亦與平人一般。


嘔吐不論年之老幼;

噎膈多得之老人。


嘔吐,脈有遲、有數、有虛;

噎膈,脈緩。


方書所論嘔吐,牽扯噎膈之文,噎膈半是嘔吐之方,有何疑似之難辨而茫無定見也。


昔在湘中,壺碟會友,一老醫曰:「吾治噎膈,得愈數人。」

核其藥,曰附子理中湯,考其症,乃脾虛之嘔吐者。


又一老醫曰:「吾治噎膈,得愈數人。」

核其藥,曰黃連法夏湯,考其症,乃胃熱之嘔吐者。


諺云:「藥能醫假病,人多得假名。」

其即二老之謂歟!

至於老人氣鯁,時嘗嘔吐,不可概以嘔吐論,亦不可遽以噎膈論,蓋津少氣虛,難以傳送,古人刻鳩於杖,祝其無噎者,此也。


孕婦嘔吐,法夏不犯禁例,且能安胎,《準繩》已詳言之。


更有婦人,天癸來時,為風寒所襲,傳送肺經,血凝於肺,食入即嘔,一載有餘,醫家以尋常治嘔吐之法治之,或寒或熱,俱不見效,只以桔梗、紅花諸藥,去瘀生新,數劑而愈,此又不可不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36 , Processed in 0.46875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