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選要卷下●嘔】
《精要》云,嘔逆有二證。
一證為初發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
一證為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
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
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
內托散性涼,故有降火之理。
若嘉禾散,補力已少,徒溫暖以助火耳。
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
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治之。
若年老因疽潰後,嘔逆不食者,宜參朮膏峻補取效,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
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
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瓦斯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
如熱甚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
作膿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
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
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
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
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
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
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消中湯。
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
郁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
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薛氏)。
丹溪雖云:腫瘍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潰瘍當作陰虛治之,亦大概之言耳。
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膠柱而鼓瑟哉?
又曰: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藿香,倍參朮。(三味:連翹、白芷、銀花)
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煮大黃湯等。
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
多熱盛脈數,去死已近,豈湯。
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
若潰瘍膿血出,可下乎?
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以上《準繩》。)
瘡瘍作嘔,不問已潰未潰,惟以脈實而數,喜飲冷者,為毒瓦斯內攻,下之。
脈弱而喜溫者,為陽氣不足,補之。(《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