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2-10-5 04:06 編輯
【上清大洞真經】
后序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又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先儒釋之曰:何謂元,是不可言也。
其陰陽未形之初乎。
天之所賦為命,物之所受為性。
性命妙矣,保合大和,而後能利貞。
大洞一經,其本乎回元復命。
世之議者皆曰:道妙于虛無,神潛于欻有。
殊不知未有天地,先有此道。
沬泗門人之稱夫子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蓋此道即惟精惟一之妙,自堯舜禹三聖相傳,皆心心符印,未嘗須臾離也。
迨至春秋,世降俗末,指為甚高難行之事,無所適從,故夫子亦罕言之。
及其顏子坐忘,曾子一唯,豈復有異聞乎。
是經之旨,乃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與夫子操則存舍則亡之說,初不相背。
頃自中央黃老君隱禁之後,世亦無知者。
故人間地上,五岳山中,永無此經。
後世之人,莫聞大道,恣情欲海,汨志塵波,夫其所謂保太和、正性命者,良可憫也。
茅山上清宗壇,歷代傳授,千余歲間,才三十八人。
蓋其發天地未形之蘊,析父母媾精之妙,故宜隱秘,不輕卑傳。
咸淳仲春,玉海沖妙宗師,來游九華,因訪道室,語及此事聞者幾希,懼將泯絕,欲廣其傳焉。
公端以三生結習之綠,蒙師指教,感恩莫酬,敬命厥工,用鋟諸梓,以承其志,與天下學士共之。
必有賫寶,效心盟天而傳者,愿力行之,以昌此道。
咸淳壬申上元日,嗣法程公端焚香敬書。
性命之賦于物也,至大至微,至輕至重,有無不可涯涘,而其不遺于道,悉可見可求矣。
故得夫己者明,然後知天地萬匯,皆一物也。
彼之虛靈神妙者,吾豈不具之。
既具之,則可見可求,曷不與至大至微,至輕至重者同所賦有,而不昧焉。
道之所謂經者,發乎天真之音,三炁之文,莫不由上帝真仙宣演,而後傳之下世也。
其音聞于無音,其文質于無文,判于溟涬混沌之始,而其開廓生植之著,則可聞可質矣,謂之經也。
啟己之藏,說已之經,發其至真之奧,以開人之頑蔽,豈不物物具夫此經也哉。
大洞真經,凡三十九章,皆修煉之旨。
行之而有成者,魏、楊,郭、許者是也。
其隱乎高虛,乎明徹,或謹于禮謁,或頤于辨服,工用各有同異,非可泛易求之。
蓋修煉之道,必本于養炁存神,逐物去慮後炁凝神化,物絕慮融,無毫發之間礙,而後復乎溟涬混沌之始。
故不饑渴、不生滅,與云行空躡者游,于或往或來,而莫知其極也。
經之行世,敬善之士必思廣其傳。
原其存心于善,一也。
閩道者熊常一,求道有年,募工刊是經,來請一言。
噫!知經之為道,而從之也眾矣,能行經之道,是不徒從之也。
太上之設教,蠢動之類,莫不受其澤,行之千萬世而不息者,有自來矣。
其幾何人能信于己而力修之?能信而修之,何患其不得乎經也。
矧出乎有無涯淚之表,而神妙不特乎經之謂也。
持經者尚當勉于余言乎。
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真人,領道教事,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謹書。
上傳完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