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鶴膝風五十八】
●凡肘膝腫痛,臂胻細小者,名為鶴膝風,以其象鶴膝之形而名之也。
或止以兩膝腫大,胻腿枯細,不能屈伸,俗又謂之鼓槌風,總不過風寒濕三氣流注之為病也。
然腫痛者必有邪滯,枯細者必因血虛。
凡治此者,必宜以養氣滋血為主,有風者兼散其風,有寒濕者兼去其寒濕,若果由邪鬱成熱者,必宜滋陰清火,自無不愈。
其有痢後而成者,又名痢後風,此以瀉痢亡陰,尤宜壯腎。
凡寒勝者,宜三氣飲,五積散,或大防風湯之類主之。
濕勝者,宜五苓散,理中湯之類主之。
熱勝者,宜保陰煎,大秦艽湯之類主之。
若以陽氣不足而敗及四肢者,非右歸丸,理陰煎,及八味地黃丸之類不可。
●立齋曰:鶴膝風乃調攝失宜,虧損足三陰經,風邪乘虛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內熱減食,肢體攣痛,久則膝大而腿細,如鶴之膝,故爾名之。
若傷於脾胃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傷於肝腎者,六味地黃丸為主。
若欲其作膿,或潰後者,十全大補湯為主,皆佐以大防風湯。
初起者,須用熨法,可以內消。
若津涸口乾,中氣不足也,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頭暈頭痛,陽氣不升也,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
發熱晡熱,陰血虛弱也,用四物,參,耆,白朮。
畏寒憎寒,陽氣虛弱也,用十全大補湯。
飲食少思,胸膈膨脹,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
面色痿黃,飲食少思,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
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氣血俱虛也,用八珍湯。
熱來復去,有時而動,無根虛火也,用十全大補湯。
形瘦嗜臥,寢息發熱,痰盛作渴,小便頻數,五臟虛損也,用六味丸。
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冷敗也,用八味丸。
發熱大渴,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脈大而虛,血虛發躁,用當歸補血湯。
或有痢後而患者,亦治以前法。
餘當臨證制宜。
●又曰:夫立方之義,各有所宜。
凡體氣虛弱,邪入骨界,遏絕隧道,若非用附,桂辛溫之藥,開散關節腠理之寒邪,通暢隧道經絡之氣血,決不能愈。
且本草云:附子治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以白朮佐之,為寒濕之聖藥。
又云:桂通血脈,消瘀血,堅骨節,治風痺骨攣腳軟,宣導諸藥。
及十全大補湯以治前證,不但不可去桂,亦不可不加附子,無此二味,何以行參,耆之功,健芎,歸之性,而補助血氣,使之宣通經絡,扶大虛之證,以收必效之功哉!況前證在骨節之間,關鍵之地,治之不速,使血氣循環至此,鬱而為膿,從此而泄,氣血瀝盡,無可生之理矣。
亦有秋夏露臥,為寒所襲,熱內作,遂成附骨疽。
亦有賊風搏於肢節,痛徹於骨,遇寒尤甚,以熱熨之則少減,尤當以大防風湯治之,裀以蒜搗爛攤患處,用艾鋪蒜上燒之,蒜壞再易,皮膚倘破無妨。
若經久不消,則極陰生陽,潰而出水,必致偏枯,或為漏證,宜服內塞散,及附子餅灸之。
或脈大,或發渴者,俱不治,以其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張上舍患前證,伏枕半載,流膿三月。
彼云:初服大防風湯去附子,將潰,服十宣散,今用十全大補湯而去肉桂,俱不應。
視其脈證甚弱,予以十全大補湯,每貼加熟附子一錢,服三十餘劑少愈;乃去附子五分,又服三十餘劑,將愈,卻全去附子,更三十餘劑而痊。
一男子左膝腫大,三月不潰。
予謂體虛之人,風邪襲於骨節,使氣滯而不行,故膝愈大而腿愈細,名曰鶴膝風,遂以大防風湯,三十餘劑而消。
州守張天澤左膝腫痛,胸膈痞悶,飲食少思,時欲作嘔,頭暈痰壅,日晡益倦,此脾肺氣虛也。
用熨及六君加炮薑,諸證頓退,飲食少進,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頭目清爽,間與大防風湯十餘劑,又用補中益氣湯三十餘劑而消。
薛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