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癥瘕類氣瘕七五】
●瘕者,假也。
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癥,而原無根窠,非若癥痞之堅頑有形者也。
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
無形者,病氣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
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
或近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
[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
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
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
然則癥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此癥瘕之辨有如此。
惟散之之法,最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之知也。
●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
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
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
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宜切識之。
●散氣之法,止在行氣,蓋氣行則散也。
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則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寒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
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似實,故隱而難知,此所以當辨其真也。
●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
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奪命丹。
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
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飲,四苓散,五苓散。
氣結大腸,乾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
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
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
氣聚兼熱,火鬱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
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
痰飲水氣停蓄胸,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
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
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
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
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
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
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證,非理陰煎不可。
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微則四物湯,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
若肝腎寒滯,小腹氣逆而痛者,必煖肝煎以溫之。
若脾腎氣虛,門戶不要而為滯為痛者,必胃關煎以固之。
若元氣下陷,滯而不升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以舉之。
若元氣大虛,氣化不行而滯者,必五福飲,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或六味回陽飲以培補之。
以上皆補氣行氣之法也,亦不過為之筌蹄云耳,而此中之用,誠有未可言以悉者。
然常人之情,猶為氣之滯者,惟破之散之為宜,而反云補之,必不然也。
不知客之強者,以主之弱,邪之勝者,惟正之虛。
凡今人之病虛者最多,而用補者最少,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蓋亦罕矣。
即余以多虛少實,諄諄為言,而人亦未信,姑以人事喻之,其或可曉然乎。
夫人之虛實,亦猶人之貧富,氣實者若富翁,氣虛者若貧士,今人於千百中,而富者其幾?舍富之外,盡貧人矣,其多其少,即此類也。
又有華其貌而罊其室者,人多難測,亦此類也。
但貧人之情,可益不可損,增一分猶然未足,削一分其窘何堪?使以潛消暗剝之術,而加之貧寒窘乏之士,陰移人祚而人不之覺,亦甚堪憐矣。
此道以仁為術,其可不以此為心乎?嗟乎!人生以氣為主,得氣則生,失氣則死。
夫知者人之命,不知者知人之病,若強不知以為知,而徒資便給,以人命為嘗試者,則其概可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