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癲狂痴獃述古共四條】
1.<千金方>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
風癇緣衣煖汗出,風因入也。
初時先屈指如數,乃作。
驚癇起於驚悸,大啼乃作。
食癇其先不哺乳,而變熱後發,或先寒後熱者,皆食癇也。
又云: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肉,猶易治也。
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叫,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
2.陳無擇云: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
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
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屬不內外,三因不同,忤氣則一。
愚謂此二家之說,雖若切當,然風寒外感,自有表證,飲食內傷,是有裏證,俱未必亂神。
若此而癲癇為病,則忽爾昏厥,此其病則專在心經,以及肝膽二臟,又非風寒飲食所能頓病若此者。
且風癇之義,本以木邪所屬為言,亦非外感之謂,即有外感,或有飲食,亦無非因驚因恐相兼為病耳,若以三因并列之,則有未必然也。
3.張子和曰:肝屢謀,膽屢不決,屈無所伸,怒無所洩,肝木膽火隨火隨炎入心,心火熾亢,神不守舍,久逆而成癲狂,一因也。
有思慮過多,脾傷失職,心之官亦主思,甚則火熾,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竅,以致癲狂,二因也。
4.丹溪曰:大法行痰為主,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不愈。
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
有痰者,必用吐法,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