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血證血論治共五條】
1.血證,諸家但謂其出於肺,蓋以鼻為肺之竅也,不知鼻為手足陽明之正經,而手足太陽亦皆至鼻。
故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者愈。
此太陽之也。
<原病式>曰: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為鼻。
此陽明之也。
若以愚見言之,則凡鼻之血,必自山根以上,精明之次而來,而精明一穴,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五脈之會,此諸經皆能為也。
然行於脊背者,無如足太陽為最。
行於胸腹者,無如足陽明為最。
而尤有其最者,則又惟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衝之上俞出足太陽之大杼,衝之下俞會足陽明之氣街,故太陽,陽明之至,而衝脈無不至矣,衝脈之至,則十二經無不至矣。
所以之微者,不過一經之近,而之甚者,則甚至數升或至斗許,并通身形色盡脫,又豈特手太陰一經而病至如是耶?
臨證者不可不察。
2.血之由,內熱者多在陽明經,治當以清降為主。
微熱者,宜生地,芍藥,天冬,麥冬,玄參,丹參,或<局方>犀角地黃湯,生地黃飲子,麥門冬散之類主之。
熱甚者,宜芩,連,梔,檗,或茜根散,抽薪飲,加減一陰煎;若兼頭痛,口渴者,宜玉女煎,白虎湯之類主之。
或陽明熱極,下不通而火壅於上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之類,通其下而上自愈。
3.血之由外感者,多在太陽經。
觀仲景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者,麻黃湯主之。
曰傷寒不大便,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宜桂枝湯。
成無己曰:傷寒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因致也。
麻黃湯,桂枝湯治者,非治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按此論治,則凡傷寒因而邪得解者。
即所以代汗也,不必治之。
若雖見而脈仍浮緊,熱仍不退,是必有未透而表邪之猶未解耳,故仍宜麻黃桂枝等湯。
然此二湯乃仲景正傷寒之治法,倘病由溫熱而有未宜於此者。
則但於傷寒門擇散劑之宜者用之,或於余新方中諸柴胡飲隨宜用之,自無不可。
4.血雖多由火,而惟於陰虛者為尤多,正以勞損傷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
但察其脈之滑實有力,及素無傷損者,當作火治如前。
若脈來洪大無力,或弦,或芤,或細數無神,而素多酒色內傷者,此皆陰虛之證,當專以補陰為主。
若有微火者,自當兼而清之,以治其標。
若雖見虛熱,而無真確陽證,則但當以甘平之劑溫養真陰,務令陰氣完固,乃可拔本塞源,永無後患,如一陰煎,三陰煎,左歸飲,六味地黃湯之類,皆必用之劑。
如兼氣虛者,則五福飲,五陰煎之屬,皆當隨宜用之。
5.止法:凡血甚多不能止者,用蒜一頭,搗如泥,作餅如錢大,厚一分許,貼腳心。
左貼右,右貼左,兩孔俱出者,左右俱貼,即止。
又止歌因九四,止方因九三,鼻蒸法因九五,黑神散和二一一俱可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