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吞酸論治共七條】
1.治吞酸吐酸,當辨虛實之微甚,年力之盛衰。
實者可治其標,虛者必治其本。
2.凡胃氣未衰,年質壯盛,或寒或食,偶有所積而為酸者,宜用行滯溫平之劑,以二陳湯,平胃散,和胃飲之類主之。
中氣微寒者,宜加減二陳湯,或橘皮湯,甚者宜溫胃飲。
氣微虛者,宜藿香安胃散。
此皆治標之法也。
3.脾胃氣虛,及中年漸弱,而飲食減少,時見吞酸吐酸者,惟宜溫補脾胃,以理中湯,溫胃飲,聖朮煎之類主之,切不可用清涼消耗等藥。
若虛在陰分,下焦不暖,而水邪上泛為酸者,宜用理陰煎最妙。
4.丹溪曰:治酸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乃反佐之法也。
不知此實正治,非順性也。
蓋其性熱,最能暖中下二焦;其味辛苦,最能勝酸澀之味,謂之反佐,見之過矣。
5.用黃連為君,以治吐酸,乃丹溪之法也。
觀其治案,有一人酸塊自胸直上咽喉,甚惡,以黃連濃煎,冷,候酸塊欲上,與數點飲之即下。
蓋味苦沉降,故酸得苦而即下,此亦揚湯止沸之法耳。
若年壯氣強,偶有所積,及酒濕不行,而酸楚上泛者,或用此法,未必即傷胃氣,而亦可墜引下行,即權宜用之,亦無不可,然終非治本之道也。
若氣體略有虛弱,及內傷年衰之輩,而患吐酸者,必不可妄用芩連再殘陽氣,雖暫得苦降之力,而胃氣愈傷,則病必日甚而無可為矣。
6.嘔吐清水,古法以二朮二陳湯,或六君子湯,本皆正治之法,然余嘗治水泛為飲者,覺自臍下上沖,而吐水不竭,以理陰煎治之,其妙如神。
故此三方,皆宜酌用。
7.凡肌表暴受風寒,則多有為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則臟氣通於鼻;由經而入,則臟俞係于背,故凡寒氣一入,則胃中陽和之氣,被抑不舒,所以滯濁隨見,而即刻見酸,此明係寒邪犯胃也。
今以訛相傳者,皆云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何其謬也。
夫因鬱成熱者,必以漸久而成,或一日,或二日,然後鬱而為熱也。
今凡受寒吞酸者,無不隨寒而酸,見在即刻,豈即刻便成鬱熱耶?
惟其非熱,所以卻之之法,亦惟肌表宜溫暖,藥劑宜香燥,此自寒者熱之之正治。
而說者必欲執言為熱,故爾強解。
所謂道在邇而求諸遠。
凡屬謬妄者,何非此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