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0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冷廬醫話 卷三 陰証陽証2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 00:3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冷廬醫話 卷三 陰証陽証21

 

 

病証陰陽疑似,最難辨別。

 

即如厥有陰陽二証,李士材謂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以此為辨。

 

蒲城王竹坪先生(夢祖)《傷寒撮要》采之,以為此說最精,留心體驗之,百不一失。

 

然觀《續名醫類案‧疫門》載,施幼升六月患時疫,口燥舌乾,苔刺如鋒,咽喉腫痛,心腹脹滿,按之痛甚,渴思冰水,小便赤澀,得涓滴則痛甚,此當急下之証也,惟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脈如絲,尋之則有,按之則無,醫者引陶氏《全生集》以為陽証,但手足厥逆,若冷過肘膝,便是陰証,況通身微冷乎?又陶氏謂陰陽二証,全在脈之有力無力中分,今已脈微欲絕,按之如無,比無力更甚,遂進附子湯,煩躁之極,不逾時竟殞。

 

觀此知陰証似陽,又未可以脈沉弱、指甲青冷為憑。

 

余按︰成無己曰︰丹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逆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

 

此說辨別,至為精審,又凡六氣之感,異於傷寒之傳經者,惟舌較為可憑,陰証亦有黑苔、焦黃苔,然其苔必浮胖,或滑潤而不枯,此等處非細心體察,鮮不致誤。

 

(上海王協中敬義《疫癘溯源》載︰吳門汪姓患疫症,適當盛暑,體厥四肢冷極,脈虛,醫用參附並四逆等藥,遂至危殆,及延余診,見其咬碎唇舌,周身赤斑成片,形倦而口中譫妄不成語句,脈參伍極亂,已無下手處矣。

 

以此合魏案觀之,知陽証陰脈,誤投溫熱,必至殺人,可不懼哉?) 上所述通身肌表如冷,指甲青黑,六脈如絲,進附子湯而殞,此陽証似陰,誤作陰証治而死也。

 

亦有陰証似陽,誤作陽証治而死者,黃退庵《証治指要》云︰一婦小產後,身作大熱,舌黃脈大,口乾,大便多日不解,醫者不辨其假,而用白虎湯一服,便通熱緩,病家大悅。

 

余診之,謂此乃格陽於上,其方不可再服,必當溫補。

 

問︰既系虛証,何昨日服藥大便通熱勢解耶?余曰︰此大便之結,如寒月水澤,腹堅其通者,幾微元陽為寒涼所逼而出。

 

其熱勢減者,亦因寒涼灌濯,暫為退舍。

 

脈象浮大,軟如絲絮,急服八珍湯,尚恐無及。

 

其家不信,醫來復診,見有應效,仍用前方加麥冬、五味子,服後兩目直視,循衣摸床,一晝夜而終。

 

悔無及矣。

 

余按︰肌寒在內而格陽於外,寒在下而格陽於上,此為無根之火,症見煩躁欲裸形,或欲坐臥泥水中,舌苔淡黃,口燥齒浮,面赤如微酣,(是為戴陽),或兩顴淺紅,游移不定,(異實熱証之盡面通紅者,葉天士謂戴陽之紅,紅而嬌嫩帶白),言語無力,納少胸悶,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復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則不熱,或反覺冷,或身熱反欲得衣,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穀,(亦有大便燥結者。)

 

脈沉細,或浮數,按之欲散,亦有浮大滿指,而按之則必無力,是宜溫熱之劑。

 

如八味丸等藥須涼服,從其類以求之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3 01:15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