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之一傷寒變溫熱病論】
傷寒變溫熱病論
趙嗣真曰:按仲景論,謂冬月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因春溫氣所變則為熱。
夫變者,改易之義也。
至此則伏寒各隨春夏之氣改變為溫,為熱。
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也。
所以仲景云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
《活人書》發於溫病曰陽熱未盛,為寒所制。
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尚可言寒能制其陽熱邪?又於熱病曰陽熱已盛,寒不能制。
亦不當復言其為寒也。
蓋是春夏陽熱已變,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陽熱爾。
外有寒邪能折陽熱者,乃是時行寒疾,仲景所謂春分以後,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為時行寒疾是也。
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是知時行寒疾與溫熱二病,所論陽氣盛衰,時月則同。
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自是相違。
名不正則言不順矣。
仲景又云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辯其病源。
寒、熱、溫三者之殊,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
趙氏為《活人書》釋疑曰:《活人書》之可疑者甚多,仲景論亦有可疑者。
如白虎湯,仲景既云表不解者不可與之,白虎加人參湯證,一曰惡風,一曰惡寒,豈非表不解而復用白虎何耶?蓋惡風曰微,則但見於背而不至甚於惡寒;曰時時,則時或乍寒而不常,是表證已輕,非若前證脈浮緊,發熱無汗全不解者。
此則加之大熱大渴,所以用白虎而無疑也。
又曰:仲景論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仲景之意,蓋以得病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十六字為自初至今之證,下文乃是以後擬病防變之辭,當分三截看。
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浮緩,為欲愈。
此一節,乃表和無病。
而脈微者,邪氣微緩也,陰陽同等,脈證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
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之。
此一節,宜溫之。
若面色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一節,必待汗而愈也。
《活人書》不詳文意,卻將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愈之證,反以他證各半湯汗之。
又將不可汗、吐、下證及各半湯證語句,並脫略而不言。
取此證而用彼藥,汗其所不當汗,何也?若是,可見仲景文法多如此,學人必須反復詳玩,熟觀其意,其例自見,則治不差。
故趙氏嗣真曰:仲景之書,一字不同,則治隔霄壤。
讀之者可不於片言只字以求其意歟。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