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足跟瘡六十七】
●立齋曰: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
若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虧損足三陽經則成瘡矣。
若漫腫寒熱,或體倦少食,屬脾虛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
若晡熱作痛,頭目不清,屬脾虛陰火也,前湯並六味丸。
若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腎水乾涸也,前湯並加減八味丸。
凡此皆當滋其化源,若治其外則誤矣。
俗云兔嚙瘡者,蓋獵人被兔咬腳跟,或瘡久而不斂,必氣血瀝盡而死。
若人腳跟患此,亦終難愈,因名兔嚙也。
●一男子素不慎起居,內熱引飲,作渴體倦,兩足發熱,後足跟作痛。
或用清熱除濕之劑,更加發腫,又服敗毒之藥,焮赤痛甚,復用清熱祛毒,潰裂番張,狀如赤榴,熱痛如錐,內熱晡熱。
此以足三陰虧損,朝用十全大補湯,夕用加減八味丸,外敷當歸膏,兩月餘而愈。
其服消毒等藥而歿者,不能枚舉。
太尹陳汝鄰兩腿酸軟,或赤或白,足跟患腫,或痛,或癢後痛,而或如無皮,或如皴裂,日晡至夜,脹痛焮熱。
用補中益氣湯加八味丸料,補其肝腎而愈。
一男子患足跟瘡腫痛,服消毒散,搽追蝕藥,虛證疊出,形體骨立,自分必死。
余用十全大補湯兼山藥,山茱萸,兩月餘而愈。
一婦人兩足發熱,兩跟作痛,日晡熱甚。
余以為肝腎血虛,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五十餘劑而愈。
楊錦衣腳跟生瘡如豆許,痛甚,狀似傷寒,以還少丹,內塞散治之。
稍可。
次因納寵作痛,反服攻毒藥,致血氣愈弱,腿膝痿弱而死。
蓋足跟乃二蹻發源之處,腎經所由之地,若瘡口不合,則蹻氣不能發生,腎氣由此而泄,故為終身之疾。
況彼瘡先得於虛,復不知戒,雖大補氣血,猶恐不及,安可服暴悍攻毒之藥以戕賊之乎?俱薛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