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60|回復: 1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濕病證治第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9 19:2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濕病證治第九


濕病證治第九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夫濕者。六氣之一也。


然一氣之中。猶有別焉。霧露之氣。為升於地之輕清而上騰者。故為濕中之清。傷人皆中於上。


雨雪泥水之濕。為著於地之重濁而在下者。為濕中之濁。傷人皆中於下。經云。清邪中上。濁邪中下。


所以金匱要略云。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霧傷皮腠。濕流關節也。


亦稱太陽病者。以風寒暑濕之邪。皆由衛氣不密。其氣得從皮毛而入。以營衛皆屬太陽故也。


關節。筋骨肢節之間也。


凡濕邪中人。必流注於肢節而煩疼腫痛。故素問陰陽應象論。所謂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者是也。


以雨露水濕之氣。


因衛陽不能外固。由太陽而流入於關節筋骨之間。致肢節疼痛而煩擾不寧。其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然何以辨之。譬之寒傷營證。雖亦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而其脈則浮緊。 病之脈沉細。而症則發熱頸項強急。口噤反張。濕病脈亦沉細而骨節煩疼。症異則脈同。症同則脈異。所以為不同也。


沉細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0&fromuid=77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29:25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寒濕流於皮肉筋脈之間。血凝氣滯。營衛不快於流行。故脈細而疼痛也。


濕痹之候。寒濕內淫。則三焦不能施化。氣化不得流行。其人小便不利。是以水穀不能泌別。濕氣流溢於大腸。故大便不得燥結而反快也。


若此者。不必以燥濕為治。其濕氣淫溢。非燥濕之所能勝。故但當利其小便。因燥濕之所去者少。滲利之所去者多。故小便利。則水穀分而濕淫去矣。


此條蓋論雨雪泥水地氣之濕。乃濕中之濁者。


故曰但當利其小便。若霧露之清邪。即當以微似汗解之矣。


然利小便句。當審察其脈證機宜。未可泛然以淡滲為治也。


脈既沉細。關節已疼。而小便不利。則陰寒可知。自當以寒濕為治。責之下焦無火。


膀胱之氣化不行。則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湯之類。當意在言表。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此亦論兩水地氣之濕也。


一身盡疼。即前濕流關節之義。前云脈沉而細。明是寒濕之邪。此雖無脈象。


而云發熱。則邪猶在經。身色如熏黃。是濕已入裡。脾受濕傷。而中央土色已現於外。濕邪充塞浸灌於表裡肌肉肢節之間。所以一身盡疼而身色如熏黃也。


熏黃者。如煙熏之狀。黃中帶黑而不明潤也。


蓋黃家有陰陽之別。陽黃明潤。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29:43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陰黃則黑暗而無光澤。素問五臟生成篇云。黃如蟹腹者生。黃如枳實者死。如陽明篇傷寒發黃。身如橘子色者。而用茵陳蒿湯下之。及身黃發熱而以梔子柏皮湯。以至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者。皆以瘀熱在裡。


小便不利。濕熱停蓄所致。悉屬陽黃。此證一身盡疼。已屬寒濕之邪。流於關節而身色如似熏黃。即陰黃之屬也。


外雖發熱。尚為太陽在表之邪。其發現之色。則由內達外。既如煙熏。或當於寒濕中求之。


未可知也。


但必詳審其脈證而施治耳。仲景所以不立治法者。蓋欲人於陰陽寒熱中求之耳。未有一定可擬之法也。


設一立治法。即膠於一偏。恐後人執著其說而不能圓通變化耳。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成注每不能闡發仲景深義。遂為後世所譏。惟此條注釋。頗得原文精義。但尚嫌其語焉不詳。多所缺失。今即因其意而申之云。此蓋言霧露所感之濕。所謂清邪中上者是也。


既稱濕家而不云關節疼痛。


又不言一身盡疼痛。更不言骨節煩疼掣痛。但曰身上疼痛。身上者。身之上也。


邪在上焦。是濕未流於關節。而外客於身上之肌表也。


不云發熱身似熏黃。但曰發熱面黃而喘。是濕未入裡而色但現於頭面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0:34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喘者。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濕襲皮毛。內壅肺氣。所以鼻塞而喘。非胸腹脹滿而喘也。


若寒濕在裡。


則屬陰邪。無頭痛發熱之見症。脈當沉細。此則發熱頭痛。鼻塞而煩。是邪氣但在上焦。毫不犯裡。


故其脈大而自能飲食。腹中和而身軀臟腑無病也。


其病但因頭中寒濕故鼻塞也。


病淺不必探求。毋庸制劑。但當以辛香開發之藥。納之鼻中。以宣泄頭中之寒濕則愈。朱奉議及王氏準繩。


俱用瓜蒂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此言霧露寒濕之邪中人也。


太陽之經脈。挾背脊而行於兩旁。寒濕中之。故背強。寒邪在表。所以欲得被覆而向火也。


寒濕之邪。留著於太陽之經。陽氣不得流行。以頭為諸陽之會。諸陰絡不能至頭。皆劑頸而還。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0:53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陽氣不行。獨聚於頭。故其人但頭汗出。所謂清邪中上也。


當表邪未解之時。若早下之。則寒濕之邪。乘下後之虛。


內陷入胃。胃氣傷敗而噦。噦者。俗所謂冷呃是也。


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者。寒濕在中。胃氣不行。三焦不運。


上焦之氣不降。則濁氣鬱塞而胸滿。下焦之清陽不升。則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也。


舌上如苔者。若熱邪入胃。


則舌上或黃或黑。或芒刺。或干硬。或燥裂。皆苔也。


此云如苔乃濕滑而色白似苔非苔也。


然何以致此。因寒濕之邪。陷入於裡而在胸膈。命門之真陽。不得上升而在下焦。上下不通。故曰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下焦之真火。


既不得上達。即所謂清陽不升。是下焦無蒸騰之用。氣液不得上騰而為涕唾。故渴。又以寒濕在胸。道路阻絕。


故雖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而煩渴也。


仲景雖不立治法。然以理推之。邪在太陽之表。則當汗解。頭汗既出。


不當用麻黃。胸中之寒邪當去。下焦之氣化當行。於法當溫。則下文之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即其治也。


前人擬陷胸湯。恐非其治。即五苓散理中湯。雖近於理。猶未盡善。何也。


以但能溫中而不能解外。故必以用桂枝者為妥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1:17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治濕但有汗法。及利小便法而無下法。上文因寒邪在表。下早即有噦而胸滿。小便不利之變。然為寒濕所中。陽氣已傷而誤下之。必致亡陽變逆而死矣。


夫濕邪在表。本宜於汗。若誤下之。致虛陽欲亡而上奔。額上汗出而喘。乃孤陽絕於上也。


濕邪在裡。唯恐其小便不利。下後而小便反利。及下利不止者。腎主二陰之竅而不攝。是真陽脫於下也。


上絕下脫。故皆為死證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一身盡疼者。濕流關節也。


發熱者。風邪在表也。


日晡所。陽明氣旺之時也。


風為陽邪。濕為淫氣。


風濕之邪。留著於肌肉關節之間。陰陽應象論所謂濕傷肉者是也。


以陽明專主肌肉。故至陽明氣旺之時而劇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1:33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風濕兩傷。故曰此名風濕。然此病因何得之。皆傷於汗出當風故也。


蓋汗欲出則陽氣已動。腠理已開。


陰液已出矣。


汗出當風。則風乘腠理之開而入矣。


風邪既入。汗不得出。以離經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


又不能內返經絡。留於腠理肌肉之中而為濕矣。


雖非泥水雨雪之濕。亦非霧露嵐瘴之比。乃人身汗液之濕也。


濕雖不同。而其為病則大同小異。與他濕同然也。


所以濕流於關節肌肉而身疼。風入皮膚腠理而發熱也。


其或暑汗當出之時。久傷於取冷太過。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著於肌肉腠理之所致。與汗出當風。


無以異也。


此處雖無治法。然仲景於金匱要略此文之下。即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溫服取汗之法。


即其治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1:53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此又設為問答。以明風濕兼治之法也。


風濕相搏。謂風濕兩相搏聚。而使一身盡疼也。


天陰雨不止。


言又值濕氣盛行之時也。


汗大出而濕氣尚在者。以風乃無形之邪。外襲皮毛。故隨汗可去。濕乃重濁之氣。


淫著於肌肉。流滯於關節之間。不能隨迅發之大汗而驟出。故大汗則風氣去而濕氣在也。


若治風濕之法。


固當發其汗矣。


然服藥之後。但令其熱氣從內達外。如蒸蒸發熱之狀。使微微似欲汗出。氣蒸膚潤。久令如此。則風濕留著之邪。漸出而俱去矣。


治法如此。方得盡去。不然。則風去而濕仍在矣。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於寒濕中求之。


此條本在太陽篇中傷寒條下。因濕病又為六氣之一。非傷寒所得而該。故留此一條於傷寒例中。以為標目。使後之臨證者。遇傷寒而有寒濕之兼證者。當另於寒濕門中求其治法可也。


今附於此。以便學人之尋求追討焉。以下二條。王叔和亦編入傷寒條內。及觀金匱要略。則此二條。仍在 濕 三症篇中。故亦移入於此。萃成寒濕一門。倘傷寒有此兼症。當於此中尋求治法。即仲景所謂於寒濕中求之是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2:12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此言見證雖屬傷寒。頭痛發熱。惡風無汗。法當汗解。而以麻黃湯發其汗。至發汗以後。邪氣不解而身目又為之發黃。


何也。


究其所以然者。不但有在表之邪。蓋因寒邪與濕氣。摶結在裡而不解故也。


然寒濕之邪。非陽明瘀熱發黃。及身黃如橘子色者。可與茵陳蒿湯下之可比。陰寒本無下法。所以此證為不可下也。


故當於濕病一門之寒濕中求之。即下文桂枝附子湯。及去桂枝加白朮湯。與甘草附子湯者是也。


尚論謂即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三法。誤矣。


此條不言傷寒之脈證。但云發汗已。身目為黃。若此。何以知為寒濕在裡乎。不知陽明篇中。濕熱鬱蒸之發黃。一則曰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


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而以茵陳蒿湯下之。又曰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身黃。小便不利也。


又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發黃。又云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又云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傷汗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此條不言發熱。亦不言小便不利。不言被火。並不言頭汗。則非瘀熱可知。但以傷寒無汗而發之。得汗後。亦可謂熱邪發越。亦不能發黃矣。


乃至身目為黃。蓋因其證本屬傷寒而汗不能解。是以知寒不在表而在裡矣。


然非濕不能發黃。故又知寒濕在裡也。


寒濕之治。不應混列於傷寒篇中。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2:32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故當於寒濕症中求之耳。仲景之文。雖似不言其證治。而細揣其義。不啻耳提面命矣。


學人果能尋繹其文。則領會其不言之教亦多矣。


故自序云。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此條既云傷寒。又曰風濕相搏。當是風寒並感。應入太陽下編。不應置之太陽中篇。因本是濕邪兼症。故移入濕證條中。匯集一門。以便查核。大凡中風傷寒之邪。至八九日。設不傳入他經。亦必入裡而不在表矣。


夫寒為陰邪。在表則當體痛。風為陽邪。熱鬱則必發煩。至八九日之久。煩則或有。體痛者絕少矣。


此證雖屬傷寒。因又有濕邪搏聚。濕亦陰邪。流於關節。


所以身體煩疼。而身重不能轉側也。


不嘔不渴。邪不在胃。未入於裡也。


脈浮虛而澀者。浮則為風。浮則按之無力。即所謂浮則為虛也。


寒邪在營。血脈不得流利則澀。濕流關節。氣血不快於流行亦澀。正風寒濕三氣所著之脈。名為濕痹者是也。


法當兼治。故以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濕在裡則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大便硬則濕不在裡。小便利則濕氣已去。不須汗泄。故去桂枝。想風濕之後。


寒濕之余氣未盡。身體尚疼。轉側未便。故仍用去桂枝之白朮附子湯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2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2:51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風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溫經。非生薑亦不能宣散。甘草大棗。緩薑附之性。助桂枝而行津液也。


此方乃太陽上編誤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之桂枝去芍藥湯而加附子。非汗後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湯也。


桂枝附子湯乃去芍藥者。故另立一名而無加字。桂枝加附子湯乃不去芍藥者。即於桂枝全湯中加入。故多一加字。若不去芍藥之酸收。即為傷寒無汗之禁劑矣。


然既曰傷寒而不用麻黃湯。獨取桂枝者。非但用之以解散衛分風邪。因其見證皆屬陰寒。陽氣已弱。脈已浮虛。不宜大汗。若大汗之。非惟犯上文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之戒。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3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3:09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具有亡陽之禍。故用桂枝附子湯。但令微微似欲汗出。則風濕皆去。不必用術燥濕也。


觀仲景立法處方無不各有深意。如太陰發汗而用桂枝湯。厥陰攻表亦用桂枝湯。其義自見。即使少陰之用麻黃。亦必與附子同用者。陰經皆以陽氣為重故也。


又如金匱所載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一節。因承上文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煩而脈大。無陰寒之症。故不用附子而忌火攻。既見頭痛發熱邪。在陽經。況有濕氣而身體煩疼。自宜發汗。故用麻黃全湯。更加朮以燥濕也。


又金匱濕病條中。更有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不用桂枝東加減。而用防己黃 湯主之者。以脈浮汗出惡風。似乎風邪在表。應用桂枝。而仲景又偵知其衛氣已虛。


皮膚不密。毛孔不閉。所以汗出惡風。乃濕家之表虛者。故用防己利水。以黃 固表。白朮甘草燥濕補中而已。


皆因其表氣已虛。衛陽不固。並微似汗之桂枝。亦不輕用矣。


非用意淵深。而能制方若是邪。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3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3:26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去桂枝加白朮湯。即朮附湯。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者。即於桂枝附子湯方內。去桂枝。加朮三兩。余依前法。


去桂枝加白朮湯者。即朮附湯也。


因承上文桂枝附子東加減。故云去桂枝加白朮湯也。


古方術上無白字。故稱朮附湯。成氏不曉。誤附於太陽上編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湯後。前既無仲景原文。方法後但虛懸此方。殊無著落用處。致方氏無從查考。遂謂加減舊缺。有補出之說。喻氏僅采取方氏條辨作尚論篇。故亦不能分辨。方中用附子二枚。古之附子。乃山野所生。或小於今之種蒔者。亦未可為定法。恐是後人傳寫之誤。以愚意度之。當以應用之分兩為度。桂枝四兩。即宋之一兩八分。元則較重於宋。今更重矣。


生薑三兩。即宋之八錢。附子若用一枚。


約重一兩二三錢。炮過可得干者三錢半。若分三次服。亦不為過。前人有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皆不知古今斤兩不同故也。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3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3:46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風濕相搏。與前文同義。掣痛者。謂筋骨肢節抽掣疼痛也。


不得屈伸。寒濕之邪。流著於筋骨肢節之間。


故拘攣不得屈伸也。


近之則痛劇者。即煩疼之甚也。


疼而煩甚。人近之則聲步皆畏。如動觸之而其痛愈劇也。


汗出。


即中風汗自出也。


短氣。邪在胸膈而氣不得伸也。


小便不利。寒濕在中。清濁不得升降。下焦真陽之氣化不行也。


惡風不欲去衣。風邪在表也。


或微腫者。濕淫肌肉。經所謂濕傷肉也。


風邪寒濕搏聚而不散。故以甘草附子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3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9 19:34:15 | 只看該作者

濕病證治第九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 附子(二枚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風邪在表。故汗出惡風而不欲去衣。非桂枝不足以汗解衛邪。濕淫在經。非術不足以助土燥濕。因寒濕流於關節。


致骨節煩疼掣痛而不得屈伸。下焦無火。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故用附子以溫經散寒。則陽回氣暖而筋脈和同。


東風解凍而水泉流動矣。


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筋柔則無掣痛不得屈伸之患矣。


甘草所以緩陰氣之急。且為桂枝湯中本有之物。因湯中之芍藥。能收斂助陰。故去之耳。雖名之曰甘草附子湯。實用桂枝去芍藥湯。


以汗解風邪。增入附子白朮。以驅寒燥濕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A%90%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5736&pid=69603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4:42 , Processed in 0.10839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