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顏真卿】 顏真卿(西元七○九~七八四年),字清臣,唐臨沂(山東臨沂)人。
少孤,母躬親撫養。
既長,博學工辭章,尤善書法。
事母至孝,開元中,進士。
初為醴泉(陝西今縣)縣尉(典獄官),繼遷監察御史。
出使河隴,斷獄決訟,有聲於時;
評論時政,亦直言不諱。
宰相楊國忠惡之,乃使出任平原(山東西部)太守。
時安祿山為平盧(山東東部)、范陽(河北北部)、河東(山西境內)節度使,一身兼制三鎮,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祿山本營州(熱河朝陽)雜胡,陰謀不軌,真卿度其必反,陽稱天降霖雨,修城濬池;
陰則清查丁壯,充實倉廩以備戰。
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
有人讒於祿山,祿山密偵之,以為書生不足慮也。
未幾,祿山果反,河朔盡失,獨平原因有備得守。
真卿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京師。
玄宗初聞祿山之變,嘆曰:「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
見李平來京,大喜,顧左右曰:「朕不識顏真卿何如人?
所為乃若此!」
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會同李光弼等出師討逆,連連告捷於河北、河東,真卿軍與各路討賊軍相呼應。
卒將大亂敉平。
亂平後,歷遷刑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又因為官清正,剛而有禮,世人不以姓名稱,而尊曰魯公。
其從兄杲卿,為常山太守,亦義師抗逆,兵敗被執,罵賊不屈,祿山斷其舌而死,即南宋文文山正氣歌所言「為顏常山舌」也。
德宗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謀叛,朝命真卿往諭之,至河南(洛陽),河南尹鄭叔則以希烈反狀甚明,勸勿前往,答曰:「君命可避乎?」
至則正氣凜然,不為所屈。
其時希烈正欲僭號稱帝,擬任真卿為相,真卿怒責之,不受脅迫,希烈乃拘送真卿至蔡州,使竟縊殺之,年七十六(此據新唐書,舊唐書為七十七)。
帝聞真卿死節,廢朝五日,贈司徒,諡文忠,時為德宗興元元年八月也。
魯公家學淵源,書法出於褚遂良,楷法得自張旭楷書郎官石記;
魯公作書指實,實得右軍筆法,自成一種風格,一點一畫從不省略,亦毫無繁雜之感,具有所謂瀟灑而缺乏閑雅之趣,此乃其豪毅果斷性格所形成,令人觀其書而思其人。
顏魯公書蹟極多,要者:多寶塔感應碑(正書)、鮮于氏離堆記(正書)、郭氏家廟碑(正書)、麻姑仙壇記(正書,大、中、小三種)、大唐中興頌(正書)、宋璟碑(正書)、八關齋功德記(正書)、顏勤禮碑(正書)、顏氏宗廟碑(正書)、李玄靖碑(正書)、自書告身(正書墨蹟)、祭姪稿(行書墨蹟)、祭伯父稿(行書)、爭坐位帖(行書)、送蔡明遠帖(行書墨蹟)、送劉太沖帖(行書墨蹟)等。
見圖1(顏真卿--爭坐位帖)見圖2(顏真卿--祭姪稿)魯公善行、草、真書,筆力雄健,氣勢磅礡,一改初唐虞、褚娟娟之習。
書碑則喜作正書,顯見其凜然正氣。
多寶塔感應碑為天寶十一年(七五二)四月所書,時魯公正值盛年,尚有摹仿蹤跡可尋,豪芒神采迸露,其於右軍遒媚兼擅之處,深造之而自得者依然可見,學者欲由唐入宋晉,此為登進之階。
據「寶刻類編」記其所寫之碑多至九十一種,其中泰半書於安祿山亂後。
魯公於書學史上之地位,不僅因其書法優異,更因其人格高尚,而為人所景仰。
自多寶塔以至晚年,作品結構無大變化。
多寶塔,運筆平直,清活貞潤;
麻姑仙壇記,遒峻緊結,筆畫巨細皆有法。
八關齊功德記,有篆隸氣,在顏碑中最為奇偉,氣象森嚴而又不窘束。
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則運筆粗而大,別具一格,此為魯公之真面目,其書法從此確立。
魯公晚年多作擘窠大書,楷書粗大為其特色。
雄壯健美,此乃將才本色。
顏真卿所傳之論書文字。
有論草書及張旭十二意筆法。
(張效乾、李福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