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改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9 15:5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改良

 

臺灣光復以來,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成功,奠定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

 

近年更加強農業研究與推廣,改進生產技術,增加產量,提高農民收益,均有顯著成效。

 

一、稻米:民國四十一年光復初期,全省水稻每公頃糙米產量僅一千九百九十八公斤,至六十九年,平均每公頃糙米產量增至三千六百九十二公斤,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一千六百九十四公斤,合百分之八十五。

 

全年糙米總產量也增加七十八萬餘公噸,合百分之五十。

 

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主要為品種改良。

 

光復以來,先後育成梗稻品種約六十餘種,秈稻約十餘種,其中栽培較多約有臺南五號、六號與臺農六十七號,各品種栽培面積最多時達總面積百分之六十至七十;

 

其他品種如:臺農六十二號、六十四號、臺北三○九號:新竹五十六號、臺中一八一號、高雄選一號、高雄一四一號、臺東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號等均在全省各地栽培。

 

秈稻品種則以臺中在來一號短稈、多分蘗與耐肥等特性而著名,曾經中外利用為高產親本;

 

其他品種則有臺中秈三號、十號、十五號、嘉農秈十一號、十二號、十四號、高雄秈七號,產量均高並有抗褐飛蝨的特點。

 

水稻栽培技術的改善,包括正條密植、肥料分施、病蟲害防治,以及近年節省勞力的機械插秧、除草劑應用、聯合收穫機收割,直播栽培等。

 

二、雜糧:本省雜糧作物種類繁多,主要者為甘藷、花生、大豆、玉米、高粱、小米、小麥、油菜及樹薯等。

 

近年來,由於畜牧業的發展,雜糧需求驟增,年進口量高達五百餘萬公噸,致省內雜糧生產逐年減少,迄民國六十九年全省雜糧作物栽培面積僅有二十二萬餘公頃,總生產量一百五十餘萬公噸,且多以利用冬閑土地、旱地與山坡地為主,栽培環境較差。

 

雖然雜糧作物生產現狀欠佳,但改良成效,仍極顯著。

 

要者有育成甘藷新品種二十餘種,其中臺農五十七號、六十二號及臺南十五號可供食用與飼料用;

 

臺農六十三號含有高量胡蘿萄素,適於製罐與加工;

 

臺農六十五號含蛋白質量達百分之八,幾與玉米有同等的營養價值。

 

花生早熟種臺農三號、四號。

 

臺南選九號與十號都屬高產品種,新育成的臺農主號品種,種子具有休眠性,可減少因雨害造成發芽後的損失。

 

大豆臺農三號、四號、十五號及高雄三號、八號均對光期純感而產量提高並耐銹病。

 

玉米臺南五號及十一號,產量高,臺南十一號並抗露菌病及煤紋病。

 

雜交高粱臺中一號至六號,植株矮,每公頃產量高達五至六千公斤。

 

小麥臺中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三號等品種早熟,適於冬季裏作栽培。

 

樹薯埔里一號能抗流膠病。

 

由於這些雜糧作物品種的育成與推廣,使雜糧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顯著提高。

 

六十九年與四十一年比較,主要雜糧作物之增產指數,大豆為百分之一百六十九,花生百分之一百二十八,玉米百分之一百一十一,甘諸百分之八十九,高粱百分之八百六十八。

 

此外最近育成之超甜玉米,適於冷凍外銷,其他如紅豆及牧草用燕麥新品種,均對本省雜糧生產具有貢獻。

 

三、特用作物:本省特作主要有甘蔗、茶與菸草。

 

光復以來經由技術改進而使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者,甘蔗為百分之十一,這是由於宿根栽培發展成功,生長期縮短為十二個月,產量較高造成的結果,實際育成的新品種多達五十個,由F139至F178,以及ROC一至六號,一般產糖率與產量均高,並能抵抗露菌病、黑穗病、葉枯病及毒素病等病害。

 

其他栽培方面,對肥料之施用,機械化耕作、殺草劑應用、灌溉方法、病蟲害的防治均有顯著改進,其中利用赤眼卵蜂防治蔗螟,經多年推行,效果顯著,造成近年來利用全莖苗以節省勞方的甘蔗栽培方法。

 

茶葉生產,光復後的進步更為顯著。

 

單位面積生產量較民國四十一年增加百分之一百九十六,每公頃茶葉產量達九百零二公斤;

 

育成的茶樹新品種有臺茶一至十三號。

 

茶樹栽培、施肥、機械化採收、以扦插法育苗,均對茶葉增產有助。

 

此外,製茶法、茶葉充氮包裝保持鮮度等亦有改進。

 

菸葉生產為專賣制度,改良重質不重量,但光復後單位面積的產量也增加百分之二十二。

 

新品種的育成為主要原因,其中有萬國士、萬國芬、臺菸四號、五號、六號與七號等;

 

這些品種都抗嵌紋病,臺菸五號更抗白粉病與立枯病,臺菸六號與七號更抗胡瓜型嵌紋病,是世界上最先育成的抗病品種。

 

其他栽培方面的改進有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以及堆積烤菸方法等,都對菸葉生產與品質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

 

四、果樹:果樹種類很多,有香蕉、鳳梨、柑桔、檬果、木瓜、荔枝、龍眼、梨、蘋果、水蜜桃、楊桃、蓮霧、百香果、葡萄等等。

 

香蕉與鳳梨主要為外銷,不過近年由於國內工資上漲,國際競爭激烈,致生產萎縮。

 

但國內市場的供應與品質的改善仍有顯著成效。

 

例如鳳梨開英種的高產,臺農四號品種無纖維及糖分含量高,特別適於生食;

 

木瓜日陞品種,小型,紅肉,質多,糖分高;

 

檬果有海頓、愛文,肉多子小,纖維少;

 

柑桔中的椪柑、無子桶柑、晚崙西亞;

 

小核的荔枝與龍眼;

 

粉紅種的蓮霧,再加栽培上的調節,使蓮霧品質大為改進;

 

特大的楊桃;

 

葡萄不僅粒大而豐產,並可年收三次;

 

黃色百香果的產量特高,而黃色種與本地紫色種的雜種,使生產上不需人工授粉,更為便利;

 

本省高山地區發展原來無法生產的蘋果、桃、梨,更為改良上的特殊成就,將高山二十世紀梨嫁接於平地橫山梨的特殊技術,在平地也可生產高品質的梨。

 

其他如無子西瓜與各種香瓜之類,都是本省水果生產顯著的成果。

 

由於這些改良,本省終年有各種水果供應,且不虞匱乏。

 

五、蔬菜:蔬菜種類更為複雜,一般分為葉菜類如白菜、甘藍、花椰菜、莧菜、雍菜等;

 

根菜類如蘿萄、胡蘿萄、馬鈴薯、洋蔥;

 

果菜類如番茄、胡瓜、絲瓜等瓜類,及茄子、青椒等。

 

這些蔬菜大部分都是光復以後,經過改良的新興蔬菜種類與品種,其中比較特殊的,如洋?

 

在本省原來不能栽培,經研究品種與利用原來五十至六十天的苗,改變為三十至三十五天的幼小蔥苗,現在不僅生產內銷,並能大量外銷。

 

其他耐熱的番茄,如種苗一號能抗青枯病。

 

耐熱的包心甘藍及包心白菜、胡蘿萄、花椰菜與青花菜等品質優良的品種,皆係改良成果。

 

蔬菜方面更重要的成就,為洋菇與蘆筍的發展,使本省成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國家。

 

洋菇是由於利用稻草製作堆肥,並選育品種的結果,先後推廣的洋菇新品種有五七、五九四四、五四四、五四三,及最近推廣的A5與六九一○品種,使每坪原來祇有幾公斤的產量,增加到目前的每坪五十至六十公斤。

 

堆肥的製造,也由二十天降到五天即可完成。

 

蘆筍的生產,也由於發現了利用留母莖的栽培方法,才獲得成功。

 

同時在品種方面,也選拔了如MaryWashington,UC309,UC711等的優良品種。

 

(萬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0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3 13:1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