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0 07:3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稻作學】
稻作學,為農藝學中食用作物之一主要部門,乃以研究水稻品種、栽培、管理、收穫、儲藏等為目的之技術與科學。
稻(OryzaSativaL.)屬禾本科,稻粒呈長圓形,由穎(礱糠)包覆。
米粒之一隅有胚,背後有二條小溝。
莖高三至五尺(印度所產稻莖有達二丈者),葉自莖之各稈節交互發生。
根部為纖維狀,由種子發生之根為種根,由接近土面之稈節所生之根為稈根。
稻穗之中軸為主梗,中軸上之分枝為枝梗,自枝梗更分出小枝梗,小枝梗之兩側及末端著花。
花之中央為雌蕊,形如卵。
花柱分為二本,柱頭為羽毛狀。
雌蕊周圍有六個雄蕊,常以風為媒,行自花授粉。
稻在秧田內,所需溫度不高。
惟出穗前需晴天及高溫,此時若溫度與日光不足,常致歉收。
至成熟期,平均溫度,又宜稍低。
一般而言,稱為夏作。
我國普通栽培之稻種為秈、黏、粳、糯。
其中秈稻與黏稻,栽培最廣。
至於粳稻,則多栽植於太湖(江蘇)區城。
貴州省亦有栽培者。
糯稻栽植面積,約為稻作總面積十分之一。
臺灣目前栽培之水稻品種﹐多為在來種與蓬萊種,皆為食用。
糯稻則專供釀酒與製糕餅用途。
通常所稱之陸稻與水稻,二者原屬同種。
但陸稻因栽培旱地,隨風土習慣之不同,遂成旱地作物,其抗旱力特強,惟產量少,栽植者亦少。
我國古代北地則栽植較多。
格物總論稱:「穀,種之美者也。其為種也不一。考之前載,有言三穀者,粱稻菽是也。有言五穀者,麻黍稷麥菽是也。有言六穀者,稻黍稷粱麥苽是也。有言九穀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是也。有言百穀者,舉三穀各二十種為六十種,蔬果之實助穀各二十是也。」
此處所言之稻,乃係陸稻。
通常所說五穀,乃是稻粱麥黍稷。
出自三字經,此經乃後人所作。
其所說之稻,則為水稻。
水稻在我國栽培乃後來之事。
異物誌載:「稻,一歲夏冬再種,出交跡。」
此稻為水稻,非是穀。
齊民要術謂:「穀,稷也。名粟穀者,五穀之總名,非止謂粟也。」
又古時之禾,亦非指稻。
廣志有渠禾、感禾,楊禾、巴禾、火禾之說,皆非稻,更非指水稻。
晉時,石崇為巨富,築金谷園,乃以米之水碓致巨富,故水稻在我國大量之栽植,當自漢、晉之間。
嗣後,我國水稻栽植,更北自東北,南至西南與臺灣各地,所謂以農立國,無異以水稻立國;
而整個我國以前之文化,亦可稱之為水稻文化。
水稻播種時期不一,我國因幅員廣闊,氣候各殊,全國稻作,可分六區:一、兩熟早種區:閩粵沿海及臺灣。
二、兩熟尋常區:閩粵及贛桂之南。
三、兩熟一熟並行區:湘、黔、滇之南,贛、桂之中部。
四、一熟早種區:廣西之北、貴州之南及雲南中部。
五、一熟尋常區:川、湘、鄂、皖、蘇、浙、贛之北部屬之。
六、一熟遲種區:江蘇沿海及浙江沿錢塘江各地。
水稻原為熱帶產物,不耐寒,惟生長速,故可在溫帶種植之,且在寒帶沙泥參半之土壤中,亦可植之。
稻田土壤,通常以表土黏肥,心土不易滲漏者為上選。
水稻栽培應注意之事項。
一、種植:有下列二法:(一)直播:美國與義大利用之。
(二)移植:我國與日本用之。
二、秧田:為育苗供移植之秧田管理為(一)播種前先蓄水。
(二)水深宜在一寸左右。
(三)防鳥害蟲害及雜草等。
(四)秧長二寸後,儲水宜淺。
(五)播種四十日後,秧長約七寸餘移植。
三、本田:植稻之田為本田,冬耕後至插秧時須再耕耡。
四、施肥:以氮肥需要最多,磷肥為氮肥三分之一,鉀肥可酌減少。
五、灌溉:灌水以深度○‧五至一寸為宜。
六、中耕除草:每隔二十餘日施行一次。
七、收穫:須大部分達完熱之期。
八、調製:普通糙米重量為脫穀重量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三,白米則為糙米百分之九十。
在水稻之栽培及改良上,最不可忽略者為蟲害。
為害最烈者有:螟蟲、蝗蟲、稻苞蟲、剃枝蟲及浮塵子等。
次為黑樁象、鐵甲蟲、稻螟蛉、捲葉蟲及負泥蟲等。
水稻之主要病害為:一、稻熱病。
二、胡麻葉枯病。
其預防方法,有如下五項:一、栽培抗病品種。
二、氮肥(如水糞尿等)施用不過多。
三、播種插秧不過密。
四、清除雜草,燒毀病株。
五、注意灌溉。
時至今日,尤其臺灣,通常皆施用化學肥料過多,又喜濫用農藥,頗多後患。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