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毒素】 Aflatoxin
【辭書名稱】環境科學大辭典
黃麴毒素(Aflatoxin)主要為黃麴菌(如Aspergillusparasiticus或Asperrgillusflavus)以及青黴菌屬污染農產品如花生、玉米、小麥、黃豆、棉子等及食品、飼料產生。
已分離鑑定有13種衍生物,即B1、B2、G1、G2、B3、GM1、B2a、G2a、M1、M2、P1、Q1及Aflatoxicol。
黃麴毒素B1、B2、G1及G2都是香豆素(coumarin)的衍生物,其化學結構都很相似(如下圖)。
但在TLC的Rf值不同及於紫外線下B1及B2呈藍色螢光、而G1及G2則呈綠色螢光。
黃麴毒素GM1是由G1衍生的羧基鹽。
黃麴毒素M1和M2為動物及人食入黃麴毒素B1和B2的奶或尿中分離出來,黃麴毒素B2a、G2a、P1、Q1都為黃麴毒素於動物及人產生之代謝物產物。
黃麴毒素B1可溶於氯仿、甲醇、丙酮。
不溶於非極性的己烷或石油醚等溶劑;
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很低,其熔點為268-269℃、分子量為312。
黃麴毒素屬毒性極強的肝毒性。
已報導火雞、雛鴨、小雞、豬、牛、狗、天竺鼠、兔子、虹鱒、猿猴、鼠類及人中毒事件。
黃麴毒素B1的急性毒性以雛鴨最敏感。
經口服之半致死量(毫克/公斤體重):雛鴨為0.335;
豬為0.62;
虹鱒為0.8至1;
猴為2.2;
大鼠為7.2;
小白鼠為9.0。
黃麴毒素B1、G1及M1結構上具雙糵喃環之雙鍵可經動物及人代謝活化可生成親電子性之環氧化物,而與生物大分子結合,引發動物及人致突變性及致癌性,其中以大鼠最敏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