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解題】 我國前代目錄,就其體例之不同,大別可分為三類:一為部類之後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者;
二為僅有小序而無解題者;
三為小序解題俱無,祇著書名、篇卷、作者。
劉向等校書,「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其義例包括著錄書名與篇名,敘述讎校之原委,介紹著者之生平與思想,說明書名之含義、著書之原委及書之性質,辨偽書之真偽,評論思想或所載史事之是非,敘述學術源流以及判定書之價值。
自此遂開後世解題一派。
一書之名既不足顯示其內容,而目錄中又不便列細目,錄序跋者,則撰數語以為解題,文貴簡潔,體勿繁長。
有解題之目錄為數不少,如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及清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均於著錄每一書之後,有一段文字介紹著者生平、書之內容,並略評其得失真偽,陳振孫謂之曰解題。
茲以郡齋讀書志為例,該志集部楚辭類著錄「楚辭十七卷」,然後曰:「後漢校書郎王逸叔師注。
楚屈原名平,為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嫻於辭令。
後同列心害其能而讒之,王怒疏平。
平自傷忠而被謗,乃作離騷經以諷,不見省納。
及襄王立,又放之江南,復作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大招、自沈汨羅以死。
其後楚宋玉作九辨、招魂,漢賈誼作惜誓,淮南王小山作招隱士,東方朔作七諫,嚴忌作哀時命,王褒作九懷,劉向作九歎,皆擬其文,而哀平之死於忠。
至漢武時,淮南王安始作離騷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
東京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章句,餘十五卷,闕而不說。
至逸自以為南陽人,與原同土,悼傷之,復作十六卷章句;
又續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為十七篇。
按漢書志屈原賦二十五篇,今起離騷經至大招凡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原賦存者二十四篇耳。
并國殤、禮魂在九歌之外,為十一,則溢而為二十六篇。
不知國殤、禮魂何以系九歌之末,又不可合十一為九。
然則謂大招為原辭,可疑也。
夫以招魂為義,恐非自作。
或曰景差,蓋近之。
其卷後有蔣之翰跋,云晁美叔家本也」由上段文字,可知其對書之作者、注疏者之爵里時代,固有詳細之介紹,而書之內容優劣得失,亦有公正之評語。
(莊芳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