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痢疾】
古名“滯下”,亦稱“腸澼”。
滯下,是形容大便次數增多,雖急欲排便,但不能通暢,肛門重墜,如有物阻滯的感覺。
腸澼,是形容腸內有積滯,排便時澼澼有聲。
本病為夏秋季常見的腸道急性傳染病,臨床以腹痛、粘液膿血樣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裡急後重為主證。
多因腸胃內虛,攝食生冷瓜果不潔之物,以致濕熱內蘊,毒滯腸中所致。
古代對痢疾的論述,範圍頗廣,除包括菌痢和阿米巴痢疾外,還包括其他某些腸道疾病在內。
根據臨床特點和誘發因素等,分為“風痢”、“寒痢”(冷痢)、“濕熱痢”(熱痢、赤痢、赤白痢)、“寒濕痢”(濕痢)、“水谷痢”、“噤口痢”、“白痢”、“五色痢”、“休息痢”、“久痢”(遷延痢)、“疫毒痢”等,名目較多。
現臨床上一般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久痢(遷延痢)、休息痢等五種類型。
參見有關各條。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