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王女士,初診,經停九月,咳嗆四月,屢醫未效。
按診脈象虛數,舌苔薄膩,每日上午盜汗淋漓,頭暈,心悸,胸悶,脅痛,腹痛喜按,食少喜嘔,夜寐不安,咳則並多涎沫。
證延已久,自屬纏綿。
擬先治其盜汗,得效再議。
川桂枝一錢 大白芍二錢 生甘草八分 生薑一片 紅棗四枚棕子糖四枚 全當歸二錢 花龍骨四錢先煎 煅牡蠣四錢先煎
佐景按:病者王女士為友人介紹來診者,芳齡二八,待嫁閨中。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18&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經停始於今春,迄今約九月矣。
詰其所以,答謂多進果品所致。
察其皮色無華,咳嗆不已,緩步上梯,竟亦喘息不止。
他狀悉如脈案所列,蓋流俗所謂乾血癆也。
曾歷訪中西名醫,遍求村野丹方,顧病勢與日俱增,未如之何焉。
余初按其脈,即覺細數特甚,按表計之,每分鐘得一百四十餘至,合常人之脈搏恰強二倍。
依舊說,此為木火刑金,凶象也。
依新說,肺病貧血甚者,脈管縮小故也,其預後多不良云云。
據述在家終日踡臥被中。
如是則惡寒稍瘥。
余何人斯,乃敢當此重證?
相對之頃,實難下藥。
乃默思本證之癥結有三:經停不行,其一也;
肺病而咳,其二也;
腹痛惡寒而盜汗,其三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19&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將用攻劑以通其經乎,則腹無癥瘕,如虛不受劫何?
將用肺藥以止其咳乎,則癆菌方滋,如頑不易摧何?
無已,姑治其腹痛惡寒而盜汗,用當歸建中湯合桂枝龍骨牡蠣法,疏極輕之量以與之。
棕子糖者,即飴糖所製,糖果店所售,較用飴糖為便捷,此吾師法也。
病家持此方箋以購藥,藥舖中人又笑曰糖可以為藥,此醫可謂幽默矣。
越三日,病者來覆診,喜出望外,欣然告謝。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0&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二診,三進輕劑當歸建中湯加龍骨牡蠣,盜汗已除十之三四,腹痛大減,惡風已罷,胸中舒適,脈數由百四十次減為百二十次,由起伏不定轉為調勻有序,大便較暢,咳嗽亦較稀,頭暈心悸略瘥。
前方尚合,惟量究嫌輕。
今加重與之,俟盜汗悉除,續謀通經。
炙黃耆三錢 川桂枝錢半 肉桂心二分 炙甘草錢半 大白芍三錢 全當歸四錢 生薑二片 紅棗八枚 粽子糖六枚 龍骨六錢先煎 牡蠣八錢先煎
佐景按:病者曰:「吾初每夜稍稍動作,即覺喘息不勝,自服前方三小時後,喘息即定,雖略略行動,無損矣。
三服之後,恙乃大減。
向吾進飯半盅,今已加至一全盅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1&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余初以為腹痛稍定,即為有功,不意咳嗽亦瘥,脈搏反減而調。
又越三日,病者來三診,神色更爽於前,扶梯而上,已無甚喘急之狀。
詢之,答謂盜汗悉除。
惡風已罷,日間喜起坐,不嗜臥矣。
飯量由一盅加至一盅有半。
而其最佳之象,則尤為脈數由百二十至,減為百十有四至,咳嗽亦大稀,舌苔漸如常人。
余乃改用潤肺養陰寧咳化痰之劑,如象貝、杏仁、款冬、紫苑、麥冬、沙參之屬。
五劑竟無進退。
後有老醫詔余曰:子之棄建中而用貝杏者,誤也。
若是之證,當換箋不換方,雖服之百日,不厭其久也。
余謹誌而謝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2&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於此有一重要問題之發生,不容擱置而勿論焉。
問題為何?
即所謂陽虛虛勞,陰虛虛勞之辨是也。
後賢多謂古者民風樸素,惟勤勞是務,故所患虛勞多屬陽虛虛勞,宜建中劑。
今者世風卑下,男女授受相親,故其所患虛勞,多屬陰虛虛勞,宜養陰劑。
二者誤用,禍如反掌云云。
而《蘭台軌範》之說,則較為近理。
《軌範》曰:「古人所云虛芳,皆是純虛無陽之證,與近日之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誤治必斃。
今日吐血咳嗽之病,乃血證,雖有似虛勞,其實非虛勞也。
又曰:「小建中湯治陰寒陽衰之虛勞,正與陰虛火旺之病相反,庸醫誤用,害人甚多,此咽乾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
又湯本氏云:「余往年誤認師論及諸家學說,用黃耆建中劑於肺結核。
常招失敗,當時學識尚淺,不知其故。
及讀《蘭台軌範》諸書,乃始曉然。
懼後之人蹈余覆轍,故表而出之,蓋膠飴性大溫,有助長炎症之弊。
芍藥之收斂,又有抑遏皮膚、肺、腸、腎臟排泄機能之作用。
故誤用本方於肺結核時,一方面助長炎症,他方面阻止結核菌毒素之排泄,故令病勢增惡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3&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按以上諸家之說,誠足為吾人參考之資,請重以余淺薄之經驗衡之。
本案王女士所患之病,確為肺結核,使湯本氏之說而信,又安能六服輕劑建中湯,而得大效耶?
推求其得效之故何在,亦無非此肺結核者,適有建中湯之證耳。
使其無建中湯證,則其不效,當如湯本氏所期矣。
誠以結核之范圍至廣,結核之病期至久,其間變化萬端,豈某一方所能主治,又豈必無某一方所適治之證?
故曰建中湯不得治肺結核,猶曰桂枝湯不能治太陽病,(適為脈緊無汗之麻黃證)其失維一。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4&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至《軌範》所云陰虛火旺,吐血咳嗽,確為肺痿,為肺癰,為血證,《要略》自有正治。
請檢本書肺癰案所載,即可得其一隅。
其案內附記之曹夫人惡寒盜汗,與陽虛虛勞幾無以異。
然卒能以甘寒之藥癒之,其不混淆為一者,辨證之功也。
後人誤稱此等證亦曰虛勞,於是有陽虛虛勞,陰虛虛勞之辨。
實則古今人同有此所謂二種虛勞之證,後人既誤其名稱,復化其藥味,馴至古今判然,學者大惑。
負整理中醫之責者,又安可不揭其秘也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5&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曹穎甫曰:通俗醫界莫不知培土生金之說,然往往不能用之適當者,不通仲師之醫理故也。
夫陽浮陰弱則汗自出,汗常出則脾病,而肺亦病。
肺病則氣短矣,汗常出則惡風矣。
故桂枝湯本方原為扶脾陽作用,仲師不曰繫在太陰乎?
病積既久,脾陽益虛,肝膽之氣乘之,乃至胸脅腹中俱病,故加飴糖以補脾,飴糖者麥精所煎也。
但使脾陽既動,飲食入胃,自能暢適。
當歸黃耆亦補脾之藥也,加龍骨牡蠣,則《金匱》虛勞盜汗之方治也。
要而言之,不過是培土生金之用。
苟得其精理所在,幸無為群言所亂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6&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佐景又按:本案拙見,意謂肺癆病者確有時屬建中湯證,而譚次仲先生之卓識,則更進一步,確定建中湯為治虛癆之主方,且闡述其義,無不與西醫學相吻合。
其言曰:「蓋治肺癆,近世尚未有特效藥。
最重要的對症療法為健胃與營養,以使體重增加,肺之局部症狀,因而輕快之一法。
考《金匱,虛勞篇》,首立小建中湯。
本湯以桂枝、生薑為君,此即西藥中所謂芳香辛辣之健胃劑也。
方中配以飴糖,即西藥中之滋養品也。
三味均西醫所同備者。
而證以中醫之解釋,亦無絲毫違異焉。
陳修園云:建中者,建立其中氣也。
尤在涇云:治虛勞而必以建中者,何也?
蓋中者,脾胃也。
蓋虛勞不足,納穀者昌,故必立其中氣,中氣之立,必以建中也。
余謂古人以建中湯謂健胃劑,此非其明證歟?
且桂枝之芳香,能緩解氣管支神經之痙攣,有排痰鎮咳之效,已於痰飲篇之苓桂朮甘湯開其端,所以仲景立小建中湯為治虛勞之主方也(但痰多者嫌其太甜,燥多者嫌其太熱,可用他藥代之,而師其健胃營養之法可也)。
其餘若發熱盜汗,失精夢交,則有二加龍牡湯,及桂枝加龍牡湯,失眠則有酸棗仁湯,腰痛有腎氣丸,補虛有黃耆建中湯,此皆仲聖治虛勞之正法,俱裁《金匱?
虛勞篇》中。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7&fromuid=526
【第六一案 黃耆建中湯證佐景醫案】
考西醫對肺結核之藥物療法,皆完全若合符節者焉。
(見《中西醫藥》二卷二期)高瞻遠矚,彌足欽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74237&pid=378028&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