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新感秋燥說】 [打印本頁]

作者: 伍智毅    時間: 2014-2-14 15:32
標題: 【新感秋燥說】

新感秋燥說

 

四十四、新感秋燥說

 

凡治燥病,先辨涼溫。

 

王孟英曰:以五氣而論,則燥為涼邪,陰凝則燥,乃其本氣。

 

但秋承夏後,火之余炎未息,若火既就之,陰竭則燥,是其標氣。

 

治分溫潤涼潤二法。

 

費晉卿曰:燥者乾也,對濕言之也。

 

立秋以後,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相,法當清潤溫潤。

 

次辨虛實。

 

葉香岩曰:秋燥一證,頗似春月風溫。

 

溫自上受,燥自上傷,均是肺先受病。

 

但春月為病,猶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傷,恰值夏月發泄之後,其體質之虛實不同。

 

初起治肺為急,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

 

若果有暴涼外束,只宜蔥豉湯(蔥白、香豉,服時加童便)加杏仁、蘇梗、前胡、桔梗之屬。

 

延綿日久,病必入血分,須審體質證候。

 

總之,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也。

 

又次辨燥濕,石芾南曰:病有燥濕;

 

藥有潤燥。

 

病有風燥、涼燥、暑燥、燥火、燥鬱夾濕之分;

 

藥有辛潤、溫潤、清潤、咸潤、潤燥兼施之別。

 

燥邪初傷肺氣,氣為邪阻,不能布津外通毛竅,故身無汗,寒熱疼痛;

 

又不能布津上濡清竅,下潤胃腸,故口乾、舌燥、喉癢、乾咳、胸悶、氣逆、二便不調。

 

治者當辨燥濕二氣,孰輕孰重;

 

所兼何邪,如兼風、兼寒、兼伏暑之類;

 

所化何邪,如化火、未化火之分;

 

所夾何邪,如夾水、夾痰、夾食、夾內傷之類;

 

對病發藥,使之開通。

 

開是由肺外達皮毛,與升散之直向上行者不同;

 

通是由肺下達胃腸,通潤通利,皆謂之通,非專指攻下言。

 

雖然,燥病夾濕,用藥最要靈活。

 

專潤燥,須防其滯濕;

 

專滲濕,須防其益燥。

 

必先詰其已往,以治其現下;

 

治其現下,須顧其將來。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098&pid=266753&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