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補瀉】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也。
當自取其經。
故言以經取之。
滑氏曰:靈樞第十篇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假令肝病虛,即補厥陰之合。
曲泉是也。
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是也。
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之意,若於此義不屬,非闕誤,則羨文也。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即四十九難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蓋正經之自病者也。
楊氏曰:不實不虛,是諸藏不相乘也。
故云自取其經。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69&fromuid=526
【一 補瀉】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滑氏曰:靈樞五十二篇曰: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
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
置猶棄置之置,然人之病,虛實不一,補瀉之道,亦非一也。
是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0&fromuid=526
【一 補瀉】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
西方金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
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
則知肝實,西方肺也。
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1&fromuid=526
【一 補瀉】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滑氏曰: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木金火水,欲更相平也。
木火土金水之欲實,五行之貪勝而務權也。
金水木火土之相平。
以五行所勝而制其貪也。
經曰:一藏不平,所勝平之,東方肝也。
西方肺也。
東方實,則知西方虛矣。
若西方不虛,則東方安得而過於實耶!
或瀉或補。
要亦抑其甚而濟其不足,損過就中之道也。
水能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瀉南方火者,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北方水者,益子之氣,使不食於母也。
如此則過者退,抑者進,金得平其木,而東西二方無復偏勝偏虧之患矣。
越人之意,大抵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
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
是乃使金得與木相停。
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
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通,使肝木不過,肺金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2&fromuid=526
【一 補瀉】
八十一難文義,正與此互相發明,九峰蔡氏謂水火金木土穀惟修,取相勝以洩其過,其意亦同。
故結句云: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
若為知常而不知變者之戒也。
此篇大意,在肝實肺虛,瀉火補水上。
○或問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當瀉火補土為是。
蓋子有餘則不食母之氣,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瀉南方火,乃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中央土,則益母之氣,使得以蔭其子也。
今乃瀉火補水何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3&fromuid=526
【一 補瀉】
曰: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
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 之克,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不可施於兩用,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
或又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
五行之道也。
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何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4&fromuid=526
【一 補瀉】
曰:是各有其說也。
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者,五行之生化,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鍼家之予奪,固不相侔也。
○四明陳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名曰橫。
內經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 而侮所不勝。
木實金虛,是木橫而凌金,侮所不勝也。
木實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金虛本資氣於土,然其時土亦受制,未足以資之。
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於木,木乃減而不復實,水為木母。
此母能令子虛也。
木既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凌,而不復虛,水為金子。
此子能令母實也。
所謂金不得平木,不得逕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氣自然兩平耳!
今按陳氏此說,亦自有理,但為不之一字所纏。
未免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觀八十一難中,當知金平木一語可見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5&fromuid=526
【一 補瀉】
○王安道曰:余每讀至此,未嘗不歎夫越人之得經旨,而悼夫後世之失經旨也。
先哲有言,凡讀書不可先看註解,且將經文反覆而詳味之,得自家有新意。
卻以註解參校,庶乎經意昭然,而不為他說所蔽,若先看註解,則被其說橫吾胸中,自家卻無新意矣。
余平生佩服此訓,所益甚多,且如難經此篇,其言周備純正,足為萬世法,後人紛紛之論,其可憑乎。
夫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常道也。
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亦常道也。
人皆知之,今肝實肺虛,乃不瀉肝而瀉心,此則人亦知之,至於不補肺補脾而補腎,此則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
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常情觀之,則曰心實致肝木亦實,此子能令母實也。
脾土虛致肺金亦虛,此母能令子虛也。
心火實固由自主,脾土虛乃由肝木制之,法當瀉心補脾,則肝肺皆平矣。
越人則不然,其子能令母實,子謂火,母謂木,固與常情無異,其母能令子虛,母謂水,子謂木,則與常情不同矣。
故曰水者木之母也。
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6&fromuid=526
【一 補瀉】
其意蓋曰:火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過分而為病矣。
今將何以處之。
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
夫補水者何謂也。
蓋水為木之母,若補水之虛,使力可勝火,火勢退而木勢亦退,此則母能虛子之義,所謂不治之治也。
(此虛字,與精氣奪則虛之虛字不同,彼虛謂耗其真而致虛,此虛謂抑其過而欲虛之也。
若曰不然,則母能令子虛一句,將歸之脾肺乎,既歸於脾肺,今何不補脾乎。
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剋耳!
今火大王,水大虧,火何畏乎,惟其無畏,則愈王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勝之,孰能勝也。
水勝火三字,此越人寓意處。
細觀之,勿輕忽也。
雖瀉火補水並言,然其要又在補水耳!
後人乃言獨瀉火,而不用補水。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7&fromuid=526
【一 補瀉】
又曰瀉火即是補水,得不大違越人與經之意乎,若果不用補水,經不必言補北方,越人不必言補水矣。
雖水不虛,而火獨暴王者,固不必補水亦可也。
若先因水虛而致火王者,不補水可乎。
水虛火王而不補水,則藥至而暫息,藥過而復作,將積年累月,無有窮已,安能絕其根哉,雖苦寒之藥,通為抑陽扶陰,不過瀉火邪而已,終非腎藏本藥,不能滋養北方之真陰也。
欲滋真陰,舍地黃,黃蘗之屬不可也。
且夫肝之實也。
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實之一因也。
肺不能制肝,肝實之二因也。
肺之虛也。
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虛之一因也。
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虛之二因也。
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剋而制木,東方不實矣。
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
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脾,豈知肝氣正盛,剋土之深。
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
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償所失矣。
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
或疑木王補水,恐水生木而木愈王。
故聞獨瀉火不補水論,忻然而從之,殊不知木已王矣。
何待生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8&fromuid=526
【一 補瀉】
況水之虛,雖峻補尚不能復其本氣,安有餘力生木哉。
若能生木,則能勝火矣。
或又謂補水者,欲其不食於母也。
不食於母,則金氣還矣。
豈知火克金,土不生金,金之虛已極,尚不能自給,水雖欲食之,何所食乎?
若如此,則金虛不由於火之剋,土之不生,而由於水之食爾,豈理也哉,縱水不食金,金亦未必能復常也。
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
所以瀉火補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
不字當刪去,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虛指肺虛而言也。
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曉此法,而不能治此虛,則不須問其他,必是無能之人矣。
故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
若夫上文所謂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義,不勞解而自明,茲故弗具也。
夫越人亞聖也。
論至於此,敢不歛衽,但恨說者之斁蝕。
故辯之。
(武按滑氏受針法於東平高洞陽,故以鍼法補瀉註,豈王氏不習鍼。
故以用藥論,而補瀉之理明矣。
若經旨則鍼藥皆通。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79&fromuid=526
【一 補瀉】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
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
滑氏曰:迎隨之法,補瀉之道也。
迎者迎而奪之,隨者隨而濟之,然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榮衛流行,經脈往來,其義一也。
知之而後可以視夫病之逆順,隨其所當而為補瀉也。
○四明陳氏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
以瀉之,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未虛也。
以補之,愚按迎隨有二,有虛實迎隨,有子母迎隨。
陳氏之說:虛實迎隨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80&fromuid=526
【一 補瀉】
若七十九難所載,子母迎隨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
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滑氏曰:在,察也。
內為陰,外為陽,表為陽,裡為陰,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
楊氏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并於陰,陰并於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
謝氏曰:男外女內,表陽裡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81&fromuid=526
【一 補瀉】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
若有若無,何謂也?
滑氏曰:出靈樞第一篇,得,求而獲也。
失,縱也。
遺也。
其第二篇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者。
謂補者佖然若有得也。
瀉者怳然若有失也。
即第一篇之義。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82&fromuid=526
【一 補瀉】
滑氏曰:迎而奪之者瀉也。
隨而濟之者補也。
假令心病,心火也。
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
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
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
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
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而補瀉,則云手心主,即靈樞所謂少陰無俞者也。
當與六十六難並觀。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83&fromuid=526
【一 補瀉】
○潔古曰: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
故曰若得若失也。
滑氏曰: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前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此言實之與虛,若得若失。
蓋得失有無,義實相同,互舉之省文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84&fromuid=526
【一 補瀉】
八十一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
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鍼,鍼入見氣盡乃出鍼,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滑氏曰: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如,讀為而,孟子書,望道而未之見,而讀為如。
蓋通用也。
○有見而入出者,謂左手按穴,待氣來至乃下鍼,鍼入候其氣應盡而出鍼也。
○紀氏曰:鍼之出入,皆隨氣往來。
素問曰: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努,起如發機是也。
(素問寶命全形論文)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9384&pid=408085&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