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承氣湯】
三一承氣湯
通治大、小、調胃,三承氣湯證。
大法表證罷,熱傳於裡則宜下之,熱除即愈,宜調胃承氣也;
此失下,熱極則危而死矣。
表病裡和,則當汗之,熱泄身涼即愈;
若反下之,則表熱乘虛入裡而成結胸之類諸病也。
或表熱半傳於裡,半尚在表,則不可汗、下,宜小柴胡之類和解之也。
或表裡兩證熱勢俱甚,而和解不能已者,雖邪熱半在裡、半在表,法當寒熱往來,以其表裡熱勢俱甚,故亦不惡寒而俱惡熱也,宜大柴胡湯微下之,通除表裡之熱也。
或誤用調胃承氣,則只能攻裡不能除其表熱;
或用小承氣,多攻裡、少除表,則表熱乘虛入裡,皆能為害也。
其大柴胡證,勢更甚者,宜大承氣下之。
設未全愈,而或有表之微淺邪熱入之於裡,以其厚朴、枳實之類,善開結滯,而不能成其結胸之類諸病也。
故《活人書》言:攻裡之藥,調胃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大承氣又次之,大柴胡最緩慢。
故表證未罷而為裡熱已甚,須可緩下者,先大柴胡,次大承氣,亦可通也。
若論善開鬱結,怫熱峻疾得利,而效至大,設未痊除而亦難再鬱結者,大承氣也。
故《活人書》復言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最慢也。
是以可急下之者,宜大承氣也,故雖大柴亦可通用,而復無急下之證也。
或可微下及微和胃氣者,小承氣湯、調胃承氣為後、先之次。
由是觀之,而緩下、急下,善開發而難鬱結,可通用者,大承氣湯最為妙也。
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氣湯,通治三承氣湯證於效甚速而無加害也。
然以其甘草味能緩其急結,溫中潤燥而又善以和合諸藥而能成功,故《本草》云國老子也。
是以大承氣湯得其甘草則尤妙也。
然此一方,是三承氣等湯也。
或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日數遠近,但以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或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癲狂、目疾、口瘡、舌腫、喉痹、癰腫、瘡瘍,或傷寒、陽明胸熱、發斑、脈沉,須可下者;
及小兒驚風、熱極潮搐,涎喘、昏塞,並斑疹。
痘瘡、熱極黑陷、小便不通、腹滿喘急、將欲死者,或斑疹後熱毒不退,久不作痂者(痂,音茄,瘡痂也),或作斑癰、瘡癬,久不已者;
或怫熱內成 癖堅積,腹滿而喘,黃瘦潮熱,驚風熱積,及大人小兒久新瘧疾,暴卒心痛,風痰酒膈,腸垢積滯,久壅風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暴甚,而僵仆卒中,或一切暴喑不語,失喑;
或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而欲絕者;
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氣並之於裡,則裡熱亢甚而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欲絕者;
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便澀滯或不通者;
風木能勝濕土,火熱能耗水液,因而成燥。
燥則緊斂、堅結、滯不通,故風熱燥甚於下焦,則燥糞結硬,腹又緊斂者,其燥糞不能相離,並膀胱燥鬱不能滲泄,故不通也。
慎不可用銀粉、巴豆大毒燥熱丸藥下之,反生燥熱而耗其陰液也。
故傷寒下熱,古皆禁之。
最宜三一承氣湯兼用下取法。
或產婦胎死不下者;
風熱燥濕緊斂,則產戶不得自然開通也。
其證逆,脈弦數而澀,面赤,或青,或變五色,腹滿急痛,喘閉,胎已不動者,是也。
手足溫而脈滑者止為難產,但宜滑胎催生,慎不可下也。
及兩感,表裡熱甚,欲可下者,並宜三一承氣(大承氣加甘草是也)。
或下食積及急攻結滯者,調下輕粉一字。
滯下、目疾、口瘡、咽喉瘡瘍,斑疹,加涼膈散。
下死胎加益元散。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B%B4%E6%A0%BC/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336&pid=699137&fromuid=7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kf.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